本期“河湖讲述者”选用了5篇文章,作者既有教师,也有学生。他们所讲述的河湖故事,与童年有关,也与母亲河有关。
■有奖互动
动动手指!为你喜爱的作品打 call
“河湖讲述者”联合佛山市教育局一同发起征稿启事,邀请全市中小学师生一同书写佛山水、抒发佛山情。征文活动已在2019年11月底截稿,目前作品正在择优刊登中。
为了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河湖讲述者”特设有奖互动环节,欢迎广大读者在评论区里留言点评,为你喜爱的文章打 call。获得评论数最多的作者,将获得限量版“水义工”T恤一件。
上一期《河湖讲述者|写佛山水,道佛山情,第三期教师专场来了》获得限量版“水义工”T恤的是高明区更合镇中心小学教师李慧珍。“河湖讲述者”将发放奖品给作者。
■范文选登
我的母亲河——北江
文|江希由
佛山,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小鸟歌唱,虫子鸣叫,佛山,多美啊!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从古流至今的江,北江。
北江是一条有名的江,在许多古书中都有记载,在两岸丰盛的草地上两岸肥壮的牛儿开心地吃着丰盛的青草,边吃还边发出低沉的哞哞叫声,你就会觉得他们是音乐家,合奏出一首大自然的乐曲。
早晨的太阳像一个大蛋黄一样照得北江像一块金色的毯子,中午明晃晃的太阳照在江上,江面翻起波浪,那些波浪被太阳照着,犹如一条条快活地游来游去的小金鱼。傍晚四野茫茫,太阳慢慢西沉,江面被天上的红烧云照成了红毯。
走在这条河堤上,我想如果这条河能感受到我的存在,它应该会欢迎我这个外来的人吧。此时河面上泛起的这层薄薄的涟漪,这是我无数次与这条河相见的秘密。
被称为佛山母亲河的北江被一些垃圾占领,这就是一些不文明的人的行为。母亲河为我们带来生猛河鲜,干净饮水,带来极大方便,就不知道为什么总会有一些人对我们的母亲河带来破坏呢?
北江让我怦然心动,也让我认识了不一样的美好,也许以后我长大了的生活之美将与河流息息相关,也与佛山水美并行。
(作者系三水区西南街道北江小学学生,指导老师:黄雪琼)
情系西江
文|蒙婉俏
伫立在雄伟的甘竹滩大桥上,不时有船只从桥底穿过,一路向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在上游我儿时的遥远的家,想起我那可亲可敬的外婆……
三十年前的一个清爽的夏夜。
“嘟——”长长的汽笛声打破了漆黑中西江边宁静的夜空。一艘几层楼高,灯火通明的大客轮正缓缓地逆流而上缓缓驶来。一老一少正在江口码头乘凉。
“外婆,您快看,大好大的船呀!”我兴奋地拍着小手说。
外婆连忙睁大了她那双浑浊的眼睛:“它叫红星777,坐上它顺着西江水可以去到我的家乡——佛山顺德。当时的西江水呀,可不像现在那么温柔,凶猛得很呀,尤其是离我们家门前不远的甘竹滩,乡亲们行船过滩忧心得很,只要一提起这地方,人人都会唱‘甘竹滩,鬼门关,有命去,无命返’……”
外婆停了停,陷入沉思中。好像想到了什么有趣的事,微微笑了笑:“虽然江水凶猛,但是它的水质却非常好,又清又甜。五月初五村子里在江边扒龙船、唱龙舟,还要聚在一起吃龙船饭呢……”
“鸡公仔尾弯弯,阿妈带我去睇龙船,我吾睇去睇鸡仔……”说着说着外婆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
“外婆外婆,有好吃的吗?”我粗鲁地打断了外婆的雅兴。
“吃在广州,厨出凤城(注:顺德又称凤城),家乡的人呀,最会吃了。家家都有桑基鱼塘,养鱼养桑都是一顶一的好手。用西江水养的鱼呀都鲜嫩肥美得很。秋天,鱼起塘了,家家户户天天变着花样做着吃,蒸焗炆煎炒……还会吃鱼生、晒鱼干、做酱鱼……”听着听着,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蚕丝经西江水运出广州,商家抢着要,家里的钱包马上鼓起来了。那时还有‘一船生丝出,一船白银归’的说法呢。”外婆越说越带劲,眉飞色舞的,直说得我心痒痒的,恨不得马上飞去那个叫顺德的好地方。
从此“顺德”这个地名就和我幼小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左盼右望,多年后我终于踏上了顺德这片热土。当我放目四望感觉并没有外婆说得那么好。鱼塘还是到处可见的,但已经没人种桑养蚕了。黄黄的江水一片浑浊,沿岸搭满了简陋的房子,污水横流、垃圾遍布。唯一让我高兴的是甘竹滩建起了发电站,宏伟的大坝生生把凶猛的江水拦阻成两段,它就像被镇压着的龙,再也闹不出明堂了,只能乖乖地淌着。
这那里是我魂牵梦萦的“顺德”呀。外婆劝我说:“耐心等一等,不用多久,它会好得很,山好水好建设好。顺德人有敢为人先、吃苦耐劳的精神。它是凤凰,百鸟之王,不鸣则而,一鸣惊人;不飞则而,一飞冲天。”
外婆从不骗人,的确如此!
三十年的今天,顺德各行各业的建设们者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用行动告诉了全世界什么是日新月异、翻天覆地。
西江两岸一座座厂房机声隆隆,一栋栋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高赞大桥、百丈大桥、江顺大桥、甘竹滩大桥……犹如一道道横跨西江的彩虹。两岸筑起了坚固的堤坝,成为了人们健身的绿道。修起了美丽的公园和亲水平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是游玩的好去处。微风拂过清澈的西江水,泛起粼粼波光。良好的水质引来了各种鱼虾,时不时看见一群群的鱼儿快活地游过来又游过去,突然还来一招“鱼跃龙门”,垂钓者也随处可见。离岸不远的村落里散布着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鱼塘和河涌,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一面面镜子和一条条银带。晚上,一河两岸流光溢彩的霓虹灯倒映在水中,又是一番别致的梦幻般的美。现在的佛山市顺德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人人安居乐业、衣吃无忧,是全国生产力最强、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之一……
西江水滔滔,
顺德情悠悠。
三十年变迁,
凤城展新颜。
外婆早已驾鹤西归。我对外婆的思念从未改变,那个在江面划着小船的是她;那个在埠头边洗手的是她;那个在塘里撒网捕鱼的还是她……外婆您看到了吗?顺德早已不是当年的顺德,她是一只金凤凰,现已展翅翱翔,她必将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外婆,我为您的家乡骄傲,我为我是顺德人而自豪。
(作者系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叶霖佳学校教师)
呼唤家乡的池塘
文|李惠珊
小时候,每次心烦,总会打开窗户,看着屋子前的小溪静静流淌,心便会平静下来。我总是以为,房间的窗户,必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幅风景画,这里藏着布谷鸟动听的歌声,藏着小溪锦缎似的流淌姿态,藏着秋天飘零的蝴蝶般的落叶,藏着在蓝天映衬下的朵朵白云,更藏着我最纯真、最美好的童年。
村里的布局结构与城里的不同。走出家门的十来米,便是家乡村子的大巷,一座亭子,两张石砌桌子,几张椅子,变成了家乡人茶余饭后最悠闲的活动场所。见证着村子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走到现在的,是村子拐弯口的那棵大榕树,还有坐在亭子里吹风时就能一眼望到的大池塘。从前,我以为家乡的池塘是世界上储水量最多的地方,没有水龙头流出的水,不怕;没有了井水,也不怕,因为,池塘还在,它一直都在,在守护着村子里的一切,在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长大后,我见过云南大理平静如镜的洱海,看过新疆绿宝石般的喀纳斯湖,也赏过苏轼恋恋不忘的杭州西湖,我还是认为家乡的池塘是最大、最美的。家乡的池塘,见证着每天的朝起日落,见证着农民在金黄辽阔的稻田里丰收时绽开的笑脸,见证着小巷由一块块青砖铺成变为一条平滑的水泥路的转变,它见证家乡的一切变化,也承载着我童年对长大成人的美好遐想。家乡的池塘,我的梦!
我想,怀揣梦想到实现梦想的过程是美好的。殊不知,在长大成人的追名逐利中,我失去的远比我得到的多。岁月装饰了我的窗户,我得到了小时候梦寐以求的独立与自由,却失去了青春。家乡的池塘呢?它如我的外婆,温柔而恬静,它总是坐在村口拐弯处,看着每天上工、下工的来来往往的人,一直在点头,一直在微笑。有一天,我蓦然回头,我们的池塘,你怎么变色了?是你老了吗?你的清澈见底的池塘水呢?鱼儿们,你们哪儿去了?夏日怒放的荷花呢?你的身体怎么弯曲了?我的好朋友们,你们怎么了?池塘还在,却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没错,我们背叛你了,我们对你的爱已不及从前。泪,悄悄地落下,为了池塘,为了我们的不尊重自然,更为了这喘不过气的生活节奏。
即使我们背叛了,池塘还是静静地在那,不抱怨,不发怒,等待着我们的回心转意。人,需要奔跑,奔跑时也要懂得回头。回头处,或许,你会看到绿肥红瘦,你会听到莺歌燕舞,你更会发现柳暗花明。故乡的池塘,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而是触手可及的家园。我想,重新把注意力放在池塘身上,重新关注自然生命,和大家一起对慢生活引起共鸣。脚步慢了,身边的风景就美了。
家乡的池塘,这延绵不断而动人的生命,一如既往地聆听者、付出着、奉献着。世间万物都有生命,一切在于如何唤起它们的灵性。抬头仰望星空,繁星闪烁,与黑夜对话吧,你一定能审视自己,保护自然,尊重生命,把握人生!
(作者系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第二小学教师)
沧江河
文|李旻轩
高明是我的家乡,在我的家乡有一条河流,无人不晓。它的名字叫:沧江河。它虽没有黄河之气概万千,没有长江之浩浩荡荡。但它有着“母亲”般的柔情似水,河水碧绿清澈,河流静谧得连一只蜻蜓轻轻地划过都能泛起层层涟漪。河流贯穿着整个高明城镇,河流所到之处无不滋润着河堤岸上纯朴的人们。
我的妈妈出生于沧江河畔,听到她的儿时回忆,让我对沧江河有了浓厚的兴趣。
听妈妈说过去的河堤两岸,每当汛期过后,河两旁的河床都会露出很大的部分,当时人们都会这些裸露的河床上开垦种上蔬菜瓜果,她们都相信河水的清澈本质是用来灌溉的最好选择。事实也是如此,被沧江河水滋润过的农作物都是非常的清甜爽口的,我母亲跟我说她以前最喜欢的零食就是到河堤上摘上一个青瓜,用河水一冲洗马上嚼上一口,那天然的味道是现在我们喜欢的薯条汉堡所不能媲美的。这样甜美的河水自然就少不了有鱼儿的畅游,沧江河段鱼获甚多,听母亲说,那时候每当清晨日落,岸上村民划着小舟,撒着渔网,捕获着这些吃着母亲河水长大的鱼儿,虽然鱼儿是那种野生的小鱼,但却非常的鲜美,是鱼塘饲养的鱼所无法给予的鲜味。听着听着,我忽然脑海里出现一幅美如画的场景:那时的生活是多么的简单,多么的和谐满足啊。
沧江河底的河沙是非常幼细的,这得益于干净清澈的河水。我的外祖母是一位勤劳的妇女,当时很多人夏天都会到沧江河挖点河沙,赚点钱,帮补下家用。我的外祖母就是其中一个,外祖母时常跟我说,沧江河的河沙就像是金子那样,金黄金黄的,放在手里软绵绵的,很舒服。挖河沙虽然很累,赚的钱也不是很多,但她很享受这样的工作,因为她说,沧江河水清凉舒爽,每每河水没过小腿,缓缓的流淌着,都会有很放松很舒服的感觉。多少年以后,往事随云走。随着时间的变迁,沧江河依然细水长流,但河旁爽甜青瓜,河上荡漾的小舟,河边的那一个个辛勤劳动人的背景渐渐地变成了往事。但不变的是岸上一代又代人对沧江河的感情,因为它流淌着“母爱”,流淌着感情。
(作者系佛山市高明区沛明实验小学五年2班学生,指导老师:程小珊)
北江见证人
文|邓晓骏
星期六,我和妈妈在北江大堤骑自行车,骑累了,坐在大堤上休息,只见北江起伏不定的浪潮在堤脚下交织,和风习习,从江面上吹来,令人心旷神怡。离我们不远的江面上,有一位老伯伯在垂钓,妈妈跟老伯伯拉起了家常,听老伯伯说北江的过往,我听得津津有味。
老伯伯说,他从小就在北江钓鱼,见证了这条北江的变迁。三水因为水网交错,所以有许多水运码头,沿江而下的有驿西码头和武庙口码头,是三水对外通商、客运的集中地,所以当时的三水有广东“马六甲海峡”之称,因此当时的三水非常富裕,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想不到三水一个小小的村镇,竟然有那么辉煌的过去。”“对啊,三水那时不仅有码头,还因为交通便利还有邮局,海关等等”,“还有八十年代初才建成的渡车船码头,是汽车过江主要工具,那年代小码头26个,大小船只几十条,如今,交通发达,桥梁增多,渡口辉煌不再,西南渡口也失去它的作用,变成了人们的记忆站点。”
老伯伯还说,眼前的北江向北可抵清远、韶关;向西可至粤西、广西;向南、向东可抵广州等珠三角城市,水网密布,通江达海,所以建成了三港码头、南港码头。南港码头可停泊3000吨的船舶,可堆放9000个集装箱重柜,8000个空柜,结束了三水没有集装箱码头的历史。“北江是三水的母亲河,养育一代又一代三水人民,所以小朋友你们从小就要爱惜那条北江河,让我们的三水一代代传承下去,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老伯伯说完提起满满的一桶鱼走了,望着那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三水人的北江河、那江面上缓缓驶过的货船、那堆着层层叠叠集装箱的南港码头以及身后高楼林立的北江新区,我意识到了:守护、爱护那条北江是我们的使命。
(作者系三水区西南街道北江小学学生,指导老师:黄雪琼)
【南方日报记者】罗 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