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 | “反催收”在中国消费金融高层论坛引发热议

289财经热点
+ 订阅

“反催收行为不仅严重干扰社会稳定,还会极大破坏社会信用。”近日,第五届中国消费金融高层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在论坛的既定议程以外,由《南方日报》刊登的《起底“反催收”》所关注的“反催收”灰色产业链意外成为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热议的话题。国务院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刚认为,“反催收”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特别是消费金融行业一个新的风险点。当天的论坛上,多名行业专家围绕如何治理“反催收”乱象,进行讨论。

共识

“反催收”已成消费金融行业新风险

“随着行业的发展,消费金融行业正在面临一些新挑战,也已经出现一些新风险隐患。”王刚在论坛上所指的“新风险隐患”便是“反催收”正在给行业带来的风险。

王刚表示,过去几年,对非法集资活动、暴力催收行为、套路贷等行业乱象的打击取得了较大成效,互联网金融体系得到进一步规范,但也出现了一个风险隐患——部分借款人通过多种渠道、高频率投诉金融机构,以达到“逃废债”的目的,这种行为逐渐职业化、中介化、标准化。他指出《南方日报》报道中呈现出来的现象,如客户的投诉模板如出一辙等,已经出现专门帮助债务人“反催收”的机构。“‘反催收’已经从网络贷款蔓延到信用卡等领域。”王刚对此表示担忧:“‘反催收’已经严重影响了消费金融业务的正常开展,进一步来说,还会对社会信用体系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

对此,机构深有感触。“对我们来说,催收变得极具挑战性。”马上消费金融总经理助理胡伟表示,消费金融公司深受“反催收”的困扰。信也科技联席CEO章峰也在论坛上表示,在日常的业务中,“反催收”已经对该公司正常业务造成了较大影响,部分用户通过恶性投诉、“把事情搞大”等方式达到减免利息或者免除借款的目的。

“监管部门面临大量的借款人投诉时,实际上也很难判断哪些是恶意投诉,因此有时候误判‘一刀切’打压正常催收行为。”章峰认为,这对于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整个信用社会的建设存在不利影响。

声音

建立小额信贷催收体系

面对“反催收”乱象愈演愈烈,监管应该如何展开治理?与会专家提到,首先应该在监管上对催收业务制定明确的监管规则,让行业和社会更明确哪些行为属于正规催收,哪些行为属于违规催收

王刚指出,国内债务催收行业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行业的努力,单个金融机构的还贷风险就有可能演化成系统性风险。但目前中国的催收行业仍然没有可供遵循的相关法律,因此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社会都未能清楚地辨别违规催收行为,这也就给“反催收”留下可能性。应从规范债务催收行业入手,加快制定规章制度,为行业秩序奠定基础,具体涉及规定催收人员的业务范围、从业资格、行为准则。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需平衡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规范催收机构的催收行为,保护债务人不受暴力催收的威胁;另一方面,依法保护合法债权的催收和履行。

多家消费金融公司负责人在论坛上呼吁,应该针对线上小额信贷业务的催收业务给予更加完善的支持。盛银消费金融总经理王剑表示,线上小额贷款用户遍布全国各地,较为分散,现有法律体系难以支撑催收。“我们99.99%的业务单笔低于2万元。”章峰认为,面对线上消费金融小额分散的特点,应该建立支持线上小额分散贷款催收的体系。

更多新闻追踪,请戳链接:

起底“反催收”新闻追踪| 1篇网帖产生600多个恶意投诉电话

【记者】 陈颖

【实习生】 黄越越

编辑 陈梅玉
校对 牟元凯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