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世界观|手记:透视南海会馆传承百年的治理秘诀

城市方法论
+ 订阅

“好耐无见(好久不见)!”“近排系边度忙啊(最近在哪里忙)?”调研期间,记者与几位福荫堂侨领步行在旧金山唐人街,一路经过的老街坊们纷纷上前热情寒暄,仿佛久未谋面的老友。那熟悉的粤语让人不禁恍惚:这是远在美国的旧金山,还是佛山的一条普通街道?

旅美南海福荫堂已有160多年历史,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南海乡亲的情谊。图为福荫堂内景。

聚乡人,联旧谊。与唐人街居民打成一片的南海福荫堂,在旧金山南海乡亲们心中有着就如“大家长”一般的存在。无论是每年的春茗还是春秋二祭,再到当地领事馆举办的定期活动,南海乡亲们都会在福荫堂的召集下聚在一起。一来二往,这条无形的家乡纽带将南海福荫堂与旧金山的南海乡亲们系得更“紧”了。

“现在,福荫堂更多的工作重心会放在支持南侨学校的运作中。”旅美南海福荫堂总理关家澄说,每年组织筹办乡亲们的聚会活动,福荫堂必定都是“出钱又出力”。但相比之下,每年南侨学校的运营成本才是福荫堂支出的“重头戏”。

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来了:会馆运营的钱,从哪里来?“在旧金山唐人街,我们的先人已经买下了四间店铺以及部分公寓。依托于这些物业的租金,福荫堂得以正常运转。”关家澄说。

资金有了,管理必须要跟上。早在1931年,就已有华侨提议将福荫堂改以九江、西樵、狮山为单位,共同负责主持福荫堂行政工作,各自选荐代表为福荫堂董事。

经过多年讨论后,1951年才正式通过这一规则:由九江慈善公会选举出董事8名,西樵同乡会选举出5名,狮山同乡会选举出4名,合共17名,每半年一任。目前,福荫堂依然采用这样的制度,进行管理班子的轮换。

有着87年历史的纽约南顺同乡会,同样执行着制度鲜明的运转规则。成立初期,同乡会采取委员制,后经过董事制的过渡,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确认为理事制。

据南顺同乡会副主席陈秀琼介绍,在1945年购入纽约包厘街100号的五层建筑后,同乡会隔年就在纽约州注册成立了“海德楼业会”,选出总理、协理、书记、财政委员及保管委员共同组成“海德楼业保管委员会”,明确每年至少召集常会一次,向会员宣布当年的一切资金开销数目。

此外,南顺同乡会还专门制定相应的入会规则,其中明确入会会员应是“属广东省南海顺德两地人士,其品行端正、愿意遵守会章”,同时要“由已入会三年至两名会员作介绍人”,经批准后方可入会。同时还强调,申请者需要提交由中国政府公证籍贯文件的原件,同乡会方可受理申请。

会馆,原是诞生于封建社会的民间自发性社会组织,其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它的同乡籍性和基层社会的自我管理组织性。王日根所著《中国会馆史》中写道,一栋专属建筑物的存在是会馆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这栋建筑物是由团体成员所拥有的共同产业,而且必须在创建与维修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成员较多的关注与捐款经营,才能得以维持壮大。”

这意味着,会馆要实现长期运营和良性发展,在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同时,更需要有前后传承的管理队伍,才能让会馆更好地在海外发挥凝聚作用,传承一方文明。以乡情为根,以制度立馆,165岁的旧金山南海福荫堂如此,87岁的纽约南顺同乡会亦然。


◆相关:

岭南世界观㉗|三大会馆见证南海乡亲北美百年“淘金史”

【撰文】黄舒旻 王芃琹 吴欣宁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

【统筹】张培发 赵进

编辑 熊琳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