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世界观㉗|三大会馆见证南海乡亲北美百年“淘金史”

城市方法论
+ 订阅

大洋彼岸,传说那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地方。循着“淘金潮”,19世纪50年代第一批南海人漂洋过海抵达美国旧金山。1855年,旅美南海福荫堂在旧金山落成,南海乡亲闯荡北美从此有了新支点。几乎每一个来到这座城市的南海人,都会找到这里,寻求会馆同乡的帮助,在当地站稳脚跟。

165年之后,伴随时代变迁,福荫堂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南海乡亲登陆旧金山寻求帮助的“第一站”,但它依然传承着先辈们希望“福荫子孙”的期盼,继续为当地社区和华人后裔提供各种服务。

作为同乡人在异地设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各种形式的南海会馆是观察一个南海人闯荡世界的重要窗口。循着南海乡亲的足迹,南方日报“岭南世界观——寻访全球南海会馆跨国大调研”调研组踏上北美大陆,从旧金山到纽约,再到多伦多,横跨东西海岸,行程上万公里,探访北美大陆三大城市里的南海会馆,寻找南海人闯荡美加的“精神家园”,勾勒南海人在北美的百年淘金史。

从三藩市古老的福荫堂到纽约唐人街上的南顺同乡会,再到多伦多年轻的南海同乡联谊会,尽管南海会馆的形式与功能在不断迭代与变化,却从未远离南海会馆的精神内核——以乡土情谊为纽带,聚合一方乡亲,传承悠久文化。

165年的福荫堂:

南海乡亲在旧金山的“居委会”

跟寻南海人闯荡北美的脚步,调研组第一站来到美国西海岸三藩市。这座俗称“旧金山”的城市,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美国城市之一。历史上,它是很多中国人漂洋过海、登陆北美的“第一站”。如今,这座城市早已不见当年“淘金”的踪影,但仍保有北美最古老的唐人街。

步入旧金山唐人街,一股复古气息扑面而来。眼前林立的中式建筑、传统牌坊、朴素小店和耳边传来的声声粤语,让人仿佛置身于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成立于1855年的旅美南海福荫堂,便坐落于此。

位于沙加缅度街755号的这栋两层高的中式小楼,大门上镌刻着“南海福荫堂”五个大字。其中,红窗绿瓦、飞檐斗拱与院门口的两盏宫灯,散发着浓郁的岭南风情。进入会馆内部,议事厅内陈列着精美的红木家私、广式刺绣、佛山醒狮,墙上挂着梅兰竹菊字刺绣条屏和康有为的墨宝,大厅中央悬挂着“福荫堂”牌匾,各种细节都在无声地透露一个信息:这是一个有着100多年历史的组织。

旅美南海福荫堂已有160多年历史,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南海乡亲的情谊。图为福荫堂内景。

“福荫福荫,就是希望福荫子孙。”由九江、西樵和狮山乡亲筹措资金成立的南海福荫堂,早在成立之初,便已承载了先人对造福后世的嘱托与期盼。

现在,人们提起旧金山的名字,总能联想起硅谷的创新、资本、高新技术。而在100多年前,旧金山所代表的却是一代华人艰难生存的辛酸往事。在最初来到旧金山的华人中,以广东籍同胞为最多。而南海人,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馆的成立,其实是为了给旧金山的南海乡亲提供一块‘身后地’,不至于‘死无葬身之地’。”南海侨领、中国海外侨联顾问关洛章说,当时美国人歧视华人,不让华人拥有一块永久墓地,每隔一段时间,华人墓地就要搬一次。因此,福荫堂会将所有在旧金山过世的乡亲运回原籍埋葬。直至今天,在九江龟山仍保留着福荫堂的公墓。

随着会馆人数的增多,福荫堂承担的功能也变得更为多元。“以前如果华人要打官司,法院都不受理,所以我们成立会馆,就可以以会馆的名义进行起诉。”在旧金山已经居住超过80年的南海籍乡亲何振纲说,福荫堂就像南海人在旧金山的“居委会”,让南海乡亲的力量能够凝聚起来,发出华人的声音。

在旧金山唐人街,福荫堂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而是庞大的华人会馆体系的重要一员。

在福荫堂上面的是旅美三邑总会馆,由番禺昌后堂、南海福荫堂和顺德行安堂三地侨民组成。三邑总会馆同时是“中华会馆”中的一员。中华会馆包括了宁阳、合和、冈州、阳和、人和以及后续加入的肇庆,共有七大会馆,旨在令各华人群体间形成更和睦的关系。梁启超所著《新大陆游记》中便曾提到,中华会馆与各地方会馆的关系“颇似美国各省与联邦政府之关系”,有事则七家会馆分派代表集议,司事(主席)人选采取轮值公举的方式产生,经费由各家摊派。

在福荫堂下面的还有旅美九江慈善公会、南海狮山同乡会、南海西樵同乡会三个组织。福荫堂董事由九江慈善公会、狮山同乡会与西樵同乡会分别推选代表出任。福荫堂总理、书记、司库也由三方轮任。

正是有了会馆乡亲作为后盾,南海人在旧金山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为当地社区带来深远影响的同时,有的也走向了更远的疆域。

由福荫堂乡亲们创办于1920年的南侨学校

尽管时代变迁,但南海乡亲始终没有忘记先辈们“福荫子孙”的初心,致力为旅游旧金山的乡亲提供各种福荫。由福荫堂乡亲们创办于1920年的南侨学校,创下了华侨办校最早的光辉历史。现在,它已经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华文学校,并被国务院侨办认证为“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并即将在今年迎来建校100周年。

87岁的南顺同乡会:

纽约曼哈顿里的“精神祠堂”

离开旧金山,南方日报调研组飞越数千公里,来到美国东海岸,南海乡亲另一个聚居地——纽约。深冬的纽约,空气中尽是冰冷,包厘街100号的二层大厅里却“温暖如春”。

纽约南顺同乡会已成立87年,是南海乡亲在纽约的“精神祠堂”。图为同乡会外景。

下午四时,几杯热奶茶、几份广式小点端上桌,纽约南顺同乡会的下午茶时间开始了。门铃声不断响起,住在附近的乡亲们陆续赶来会馆,或喝茶聊天,或切磋上一局乒乓球,只为与老友一聚。

“上世纪30年代,侨居纽约的人数激增,却无会所得以联络。几位南海、顺德的乡亲便共同倡议组织同乡会。”纽约南顺同乡会副主席陈秀琼说,同乡会在成立伊始,便是以“服务梓里,联络同乡”为宗旨,对内团结乡亲,促进会务;对外联络侨社,共襄公益。

在国内,祠堂是家族的中心,也是每一个族人的精神归属。对于漂洋过海的人们来说,他们无法在异国他乡找到类似的场所,而同乡会所提供的乡亲集聚功能,就成为他们在纽约的“精神祠堂”。

“在唐人街,我们是福利非常好的社团。除了每天为会员提供下午茶,我们也会在传统节日举行聚餐、出游等活动,会员都是免费参加的。”陈秀琼说,他们希望乡亲们来到同乡会,能有一种“回到家乡”的感觉。

同乡会资深会员关国林介绍,为了能更好奖励会员及其子女勤奋向学、努力上进,同乡会也设立了覆盖小学、中学、大学及各级应届毕业生的奖学金,“小学及中学在85分以上,大学绩点在3.5以上均可申请。”

伴随着时代变化,纽约南顺同乡会在逐步转型。“现在我们的会员普遍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已经有68岁,其实是不利于会馆传承的。”陈秀琼坦言,与众多传统会馆一样,同乡会如今面临着的也是代际传承的问题。调研组也发现,在会馆中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华侨,零星几个年轻面孔,也是在父母亲的要求下前来参加会馆活动,本身主动参与的意愿并不强烈。

多位同乡会的资深会员都表示,目前同乡会还是以乡亲间的“互帮互助”为主旨,但也期待着会馆的“升级”。陈秀琼说,“同乡会成立已经87年了,时代在变,同乡会也在变。我们现在希望能朝着‘商会’的模式转型,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加入。”

最年轻的南海同乡联谊会:

加拿大“硅谷”里的新服务者

离开纽约,调研组跨越安大略湖,来到加拿大多伦多万锦市。这座与多伦多距离不足一小时车程的新兴城市,是目前安大略省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之一,如果将硅谷视为美国的“科技心脏”,那么万锦市可以说是“加拿大的硅谷”。包括IBM、飞利浦、摩托罗拉在内的900多家高科技与生命科学企业在这里投资,其中有400多家公司在这里设立总部。

万锦市提供的官方资料显示,全市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是电脑系统设计及相关服务,以2016年为例,全市拥有学士以上学位的人口占市民总量的36%,而以中文为母语的市民就占到38.7%。从数据中不难发现,诱人的工作机会、高层次的人口构成,还有宜居的生活环境,让万锦市也成为近年来华人新移民青睐的北美洲落脚点之一。

跟这座新兴城市相呼应,北美洲上最年轻的南海“会馆”——加拿大南海同乡联谊会也应运而生。

“我的父亲来参加了第一届南海恳亲大会,他带回了家乡的光碟,我看了后很受震撼——家乡的变化太大了!”祖籍南海狮山官窑的邓衍锌自幼与父母移居香港,17岁后定居加拿大,“南海”对他来说此前一直是个陌生的概念。

受到父亲的影响,在离开南海17年后,邓衍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感慨于南海的万千变化,2006年初,在父亲的倡导下,邓衍锌与众多加拿大南海乡亲一起成立了加拿大南海同乡联谊会,并在2008年接过父亲的担子,任联谊会会长一职。“其实在万锦市有很多南海乡亲,但没有一个组织将大家联系起来。我是做旅游的,认识的人多,就有了成立联谊会的契机。”

跟三藩市、纽约的南海会馆不同,加拿大南海同乡联谊会没有实体会馆,也没有太多资产,而是依托万锦市独特的华人人口结构,探索一条新型运作路径。

据邓衍锌介绍,在联谊会发起时,约有40多名会员,如今登记在册的会员已经超过70个家庭,多为佛山背景的华侨。联谊会成立后,每一年都会组织加拿大侨胞回家乡“寻根”,许多离开家乡大半世纪的乡亲在联谊会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所属的宗族。

“万锦市有很多年轻的华人新移民,所以联谊会承担的功能也包括协助留学生、新移民适应加拿大的生活。”邓衍锌尤其重视对新移民的帮助,在南海(海外)留学生联盟加拿大工作站的配合下,定期举行讲座会、心理辅导,讲解中加之间的文化及法律差异,避免新移民犯错。

邓衍锌说,担任会长11年来,自己一直致力于推动联谊会成为南海与万锦联系的纽带,“我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南海,打响南海在世界的名声。”带着这样的信念,加拿大南海同乡联谊会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迅速成长为推进万锦与南海、与佛山友好往来的“加速器”。

2014年,在联谊会的“牵线搭桥”下,南海和万锦结为“友好城市”。近几年,南海也会派舞狮队、龙舟队前往多伦多表演,负责当地对接的也是联谊会的成员。而从多伦多到佛山恳亲的华侨人数也在持续攀升中。两座相隔万里的城市,因为联谊会而变得更“近”了。


■声音

三座会馆负责人的共同期待——

力推年轻人加入,破解传承难题

“会馆,不应仅是海外‘银发族’的专属。如何尝试破除旧制,革新侨团发展模式,壮大海外新生力量,这是海外南海会馆急需破解的一个课题。

“希望未来能有年轻人能加入,将会馆文化传承下去。”从旧金山到纽约,再到多伦多万锦市,三座会馆的侨领都不约而同表示了对会馆成员年龄断层的担忧。

旧金山唐人街。

在旧金山,南海福荫堂致力于通过南侨学校的窗口,向更多华人子女普及中文及中华文化,却尚未能找到有效的方式将会馆文化向这些华侨二代、三代传递。“在美国生活不易,年轻人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在工作中,没有闲暇时间参与侨务,我们能够理解。”南海福荫堂总理关家澄说,这其实是目前所有侨社面临的普遍问题,“但是我们也希望,年轻人能给我们多提宝贵意见,侨社也愿意为吸引年轻人作出改变。”

纽约南顺同乡会副主席陈秀琼的两个子女也是同乡会的会员。她说,自己在家会跟孩子们讲关于家乡南海的故事,过去也曾多次带儿女们回南海探亲访友。但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同乡会的侨领们也表示,如今社团里会员的平均年龄是68—70岁,“这样的年龄构成,对年轻人是没有吸引力的。”

基于此,陈秀琼和同伴们正希望能带领同乡会朝着商会的形式转型。“对于很多人来说,同乡会与商会的区别在于,同乡会可能只有组织聚会、活动的职能,而商会代表着商机。加入商会,意味着能寻获商机,对自己的事业有帮助。这将大大提升社团对于不同年龄层华人的吸引力。”陈秀琼说。

管理着年轻的加拿大南海同乡联谊会,会长邓衍锌采用的办法是以家庭为单位入会。“一个家庭,一人入会便代表着全家入会。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加入联谊会,但也了解到很多同乡会的难处是‘青黄不接’,年轻人不一定有兴趣加入,所以我们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登记的。”

邓衍锌介绍,以家庭为基石,联谊会组织的活动也多是适合一家老小参加的形式,例如郊游活动、夏令营活动等。


◆相关:

岭南世界观|手记:透视南海会馆传承百年的治理秘诀

【撰文】黄舒旻 王芃琹 吴欣宁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

【统筹】张培发 赵进

编辑 熊琳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