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路易港海唇关帝庙内的宁静突然被打破,一阵锣鼓声从园子一角的凉亭传来。循着锣鼓声看去,竟是几个十来岁的少年。未几,一金一白两头南狮在关帝庙门前亮相。随着点点鼓声,狮子时而昂扬时而低首,时而一跃而起抬起前爪,看其步法与架势便知平时训练有素。
另一边厢,在“关帝庙”牌匾下,肤色各异的姑娘,在悠扬的音乐中转动彩色纸伞,翩翩起舞。
庙前醒狮,在南海是每逢传统节庆的例牌活动。不过,这一场景却像穿越时空在万里以外的非洲岛国毛里求斯出现。这让人倍感亲切的一幕,其实源于百多年前华侨先民播下的种子。
史料记载,1842年,在福建籍侨领陆才新倡议下,移居毛里求斯的闽、粤及客籍华侨集资在路易港海唇街兴建这座关帝庙。而在关帝庙出现前,这块土地就已经是华人登陆毛里求斯的第一站,他们在这里搭起棚屋,度过了登陆的最初岁月。关帝庙内地板上一个黑色方块,就是当年华人取水的井口。庙宇建成后,人们特意标记此处,以作纪念。
177年过去了,当年庙宇门前能看到的开阔海面,如今被一家工厂挡住。二楼的关公像,却仿佛依旧在凝视前方,寻找海的踪迹。百年以来,这里香火不断,毛里求斯华人把这里视为精神殿堂,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公共空间。
说其历久弥新,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延续着。来自故土的醒狮技艺,被一名南海人带到了关帝庙:咏春师傅梁东升于1984年参加中国文化交流团到毛里求斯交流,最终留在当地传授咏春、醒狮与中医,被当地人尊称“Sifu”。
如今,海唇关帝庙成为了毛里求斯岛华人醒狮练舞的地方。每周三和周六下午6时到8时,年轻人便聚集在关帝庙前训练,这一习惯已经持续了20多年。
关帝庙前的这群少年是Thierry Chueng的学生。他现年38岁,祖籍广东梅县,12岁起就拜师梁东升,学习舞龙舞狮。“自己虽然不会说中文,但热爱中国文化。”Thierry说。
“我爸爸是中国人,我刚出生不久就被爸爸带回国。”少年Terence说,自己来到关帝庙学舞狮已经有5年时间,他认为学习舞狮的目的是为了保留这些中国文化。
从师傅梁东升到徒弟Thierry,再到现在的一群徒孙们,薪火相传的百年关帝庙,正在见证一段中华文化在异国他乡的师承关系。
这样一群在庙里舞狮、跳中国舞的年轻人,有着不同的肤色,讲的是英语、法语和当地土话克里奥语,不太会说汉语,却不妨碍他们爱上中华文化,操演着岭南民俗,让古老的关帝庙洋溢着青春气息。
为什么关帝庙前的文化传承如此有活力?从少女Irene的回答中或许能找到启示:“我们华人在毛里求斯岛不是多数族群,所以我觉得华人更要去学习、传承中国文化,我学中国舞就是方式之一。”
更多
【撰文】卢浩能 罗琼 田人心
【统筹】叶能军 赵进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
【拍摄剪辑】田人心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