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港跑马场旁,毛里求斯南顺会馆静静伫立,面朝远方的海岸。会馆内的关帝庙外墙贴着鲜红纸条,上面写有不同的人名和“100”“200”“500”“4500”的捐款数字,还有“烧猪一只”的字样。
点击视频,听听毛里求斯人周润发唱中文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是关帝诞,大家都会来到会馆的关帝庙聚会。”正如南海乡亲陆笑闲所说,关帝诞这样在南海常见的民俗传统,在毛里求斯的南顺华侨华人们依然传承着。
关帝庙昭示着华侨华人与岭南文化之间的联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安山指出,毛里求斯通常为华人登陆非洲的第一站。因此,这里也成了岭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登陆非洲的首站。在遥远的非洲,早期的华侨华人以家乡庙宇为模板建起了漂泊异乡的“身份坐标”与“精神殿堂”。历经百载沧桑后,1988年海外首个中国文化交流中心在毛里求斯成立。
从原乡到他乡,从民间交流到官方合作,岭南文化的种子在经历跨越万里的旅程后,在非洲大地上落地生根,展现了无比的生命力。
重要的“他者”
在传统文化里找到身份依归
“我带你们去关帝庙看看吧!”2019年11月底,南方日报“寻访全球南海会馆”调研组抵达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首站拜访南顺世袭大厦。在结束大厦的采访后,南顺会馆会长霍裕壮驱车带领调研组前往南顺会馆的旧址——路易港跑马场旁的关帝庙。
白色的清真寺,彩色的印度教寺庙,还有大红色的关帝庙……一路驱车,这些不同宗教的庙宇,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路易港的大街小巷,给这座城市增添了多彩的魅力。而车上,正在播放香港歌手汪明荃的歌曲《勇敢的中国人》:“做个勇敢中国人,热血唤醒中国魂,我万众一心,哪惧怕艰辛,冲开黑暗……”
事实上,车窗外的清真寺、印度教寺庙以及关帝庙等庙宇,正清晰地反映出毛里求斯族群多元、文化多样的国家生态。而在当地的多元环境中,听中国歌、拜关帝庙、舞岭南狮等文化习惯,都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关统计显示,如今毛里求斯约有3万华人,约占毛里求斯总人口的3%。虽然华裔在毛里求斯国民构成中占比不大,但岭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却在很多地方留下了鲜明印记,彰显出蓬勃的文化影响力。
在毛里求斯国际机场,有着中文标识,出入口处还有佛山产品的广告;在路易港的唐人街,南顺世袭大厦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周边有着许多华人开的商店,可以买到各类中国商品;在中餐馆里,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湘菜、川菜、粤菜,菜单上还有中文介绍;在华人开的武馆中,各种肤色的人群一起切磋和交流。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毛里求斯政府对华人的重视,对中国文化采取鼓励发展的政策。毛里求斯已成为唯一将春节列为法定节日的非洲国家。“包括春节在内,每年毛里求斯会举办许多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活动,我们都会去参加,中国人真的很团结,非常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毛里求斯教育部高等教育科学技术司助理司长比默克夫人说。
华人会馆、关帝庙以及唐人街这些符号,都反映毛里求斯岛华人在文化上的影响力。“在毛里求斯,说起广东人,人们就会竖起大拇指。”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夫人、参赞王菊说,对于很多毛里求斯人来说,广东人豪气,但做生意却有人情味。
这种文化影响力源自百年的辛苦耕耘。当19世纪时的毛里求斯岛侨领陆才新倡建海唇关帝庙时,南顺、客家、福建三个族群的华人纷纷响应。后来,三个族群又建立了关帝庙轮值制,各自组成值理会负责一年庙宇的管理。“时至今日,即便福建人只剩下20多人,轮值制仍然继续着。”海唇关帝庙的庙祝陈念炉说。
而在南顺人内部,依托南顺会馆的传统节庆活动依然搞得有声有色。每年的关帝诞和天后诞,所有南顺人会来到旧南顺会馆的关帝庙和天后庙一起聚餐。“厨师在大厨房里炒菜,会馆里一口气摆了十来二十桌,大家热热闹闹一起吃饭。”在毛里求斯岛出生、祖籍南庄上淇村的陆笑闲说,除了两个诞会外,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大家还是按着传统习俗过。
公平而团结,坚守与传承,让华人得以在异国他乡生存、繁衍,生生不息。经历百年的辛苦耕耘,海唇关帝庙依然香火旺盛。“每年大年初一,毛里求斯岛华人都聚集在关帝庙内进行拜祭。”陈念炉说,当日甚至会有毛国的文化部长、路易港市长和中国驻毛大使等要员前来庆贺。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蔡志祥在研究中曾指出,海外华人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是希望通过这些节日和仪式,让自己在异国成为一个重要的“他者”,重要的少数群体。
从这个意义上,不论是毛里求斯华人的春节、马达加斯加华人的春秋二祭,还是非洲大陆各地华侨华人保留的中国生活方式与中华传统,均是在塑造一种关于“中华”的身份认同,以传统文化为滋养,找到在异国他乡的生存之道。
价值的认同
南海功夫带来了中国式生活哲学
在尊重族群文化多样性的毛里求斯,华侨华人及那股“少数而顽强”的中国文化影响力,如今已然超越族群界限,由华人圈内部向更宽广的层次传播了。
路易港的普济寺旁,有一排华人社区,其中一栋楼的黄花开得正艳,小花从二楼天台倾泻而下,茂盛得如同瀑布。从花影中,传来了饱含深情的歌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
仔细一看,唱歌的人并不是华人,而是一名黑皮肤的当地人。他用地道的普通话告诉调研组,他的名字叫做周润发。
周润发介绍,他从小就在这个社区里长大,对中国文化十分喜爱。除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他还会唱《月亮代表我的心》《上海滩》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还在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华语演唱比赛上拿过奖。兴之所至,周润发又继续开唱:“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
除了一副好歌喉,周润发还有一副好身手,他师从南海功夫教头梁东升,学习咏春已有多年。
1984年,梁东升作为南海唯一一名功夫师傅出访毛里求斯,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近36年过去,他的徒弟已经遍布这个非洲岛国。
在毛里求斯路易港的唐人街上,一栋名叫Jade House的小楼挤在两座高楼之间,如果不仰头张望,很容易错过那块印有“咏春武馆”四个字的招牌。每天晚上,在Jade House顶层的天台上,都会有一群人身穿黑色练功服在比划招式。
调研组探访这一咏春会馆的当晚,这些“黑衣人”正在两两作对,双手像是黏在对方手上,来回挥摆。他们训练的,是咏春拳的经典招式——黐手,而梁东升正在一旁悉心指导。
在徒弟们看来,师傅梁东升所教授的,不仅仅是南海功夫,更是一套中国式的生活方式,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令他们非常认同。
“学习功夫之后,自己的心态更平和了。”当地土生土长的华人温更新,跟随梁东升习武已经有11年。他说自己从前脾气暴躁,与人一言不合就会上前争执甚至动手,习武之后却变得心平气和、温文尔雅。他认为,这是中国武术让自己的人生观发生了重大改变,“学习功夫是为了不用打架,不打才是高级的境界。”温更新说。
穿黑衣的习武者正在天台上练功,而在天台旁的大厅里,毛里求斯人Joya正带着她10岁的女儿Anya坐在沙发上静静地注视着窗外,她的另一个女儿——16岁的Ria正在与大家练拳。
Joya多年前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先后在美国和加拿大工作过,如今返回家乡毛里求斯定居。她非常认同中国文化的理念,5年前便送两个女儿学习咏春拳。“除了强身健体,学咏春还能提升她们的自律性。”Joya说。
交往的通道
岭南文化纽带跨越万里
调研组在毛里求斯采访期间,恰逢中华文化大乐园毛里求斯营举行闭营仪式。活动中,中国文化变得活灵活现:星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副校长张帆的葫芦丝演奏、原汁原味的粤剧戏曲……中国风在会场内飘荡。会场后面,当地青少年的书画作品被陈列起来,梅兰竹菊、威武门神颇有神采。
“毛里求斯有许多华侨华人来自广东,所以这次夏令营我们带来了许多广东元素。”中华文化大乐园毛里求斯营代表团团长、广东省侨办外联处副处长侯瑜说,这些文化活动正加深华裔新生代对祖籍国的了解,引导他们主动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中毛友好交往的使者。
“没想到中国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19岁的毛里求斯少女Catrina参加了夏令营,学习了中国舞蹈。在她印象中,来自广东南海的侨胞们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让她感到新鲜又好奇。“中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家,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去中国发展。”
中国文化大乐园在毛里求斯热闹办起,再次将中毛之间那条跨越印度洋的文化空间通道展现。从早期的民间传承,到如今的民间与官方交融,这条文化纽带正递进演变着。
在通道的彼端,百多年前,登陆非洲的南顺人依靠对家乡传统在异域的操演,维系着一道历史与文化的记忆。从兴建南顺会馆,到举办关帝诞、天后诞等节庆仪式,南顺先侨的文化自觉,让岭南文化早于百年前便扎根毛里求斯岛。
民间交流畅旺,官方相互交往也日渐增多。
“1984年,我受南海政府的委派来到毛里求斯做交流,成为来非洲的第一个南海武术师傅。”凭借着习武所积攒下来的精湛医术,梁东升治好了前总统卡萨姆·乌蒂姆的脚疾,被后者赞誉有加。
落地生根后,梁东升开设了咏春拳馆和医馆,慢慢变成了毛里求斯人心目中的“Sifu”(即粤语“师傅”发音)。他还曾邀请来自家乡的知名武术队——佛山南海黄飞鸿中联电缆武术龙狮协会到毛里求斯开展义务教学交流,受到了当地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热烈追捧。“我最开始是中国大使馆委派过来的,但我始终觉得自己肩膀上有一种责任,就是要随时随地为中国文化作出贡献。”
就在梁东升抵达毛里求斯4年后,中国文化中心也在这里落成,这是中国第一个海外文化交流中心,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成立多年,中心发挥国情宣介、文化交流、思想对话、教学培训、信息服务五大功能,使之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连接民心的纽带。
民间与官方的交融,让这条文化通道显得更生机勃勃。一方面,成为民间教练的梁东升依旧在开班授徒,南顺会馆关帝诞、天后诞等传统节庆依然举办。另一方面,透过中国文化中心,普通话汉语教学、中国各地艺术团体交流、文艺晚会、艺术展览等活动不断在当地举办。
百年岁月之后,当初南顺人带到他乡的岭南文化依然传承着。在中非合作交流日益增进的当下,中国文化亦通过这条文化通道抵达远方,与在当地早已生根的岭南文化合璧,谱写出新的故事。
更多
【撰文】卢浩能 罗琼 田人心
【统筹】叶能军 赵进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
【来源】南方日报
【拍摄剪辑】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