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华灯初上,城市灯光逐渐亮起,车流如梭的道路成为这座城市交通的银河,一座座高架桥让这幅“夜景”更加立体。
城市交通形态各异,不同的出行习惯和城市交通分布形态相辅相成,广州的高架桥数量在国内不一定是最多的,但是在32年前,这里却诞生了国内第一条城市高架桥——人民路高架桥。
国内首条高架桥落成,开启立体交通时代
在32年前,一张照片曾经轰动整个广州甚至是全国。
1987年9月20日,人民路高架桥正式落成。15万人涌上人民路高架桥参观。时任羊城晚报摄影记者的朱穗风从新亚酒店天台往下向人民路高架桥拍摄,捕捉了这一历史经典瞬间,照片《人》轰动全国。
广州人民路高架路北起人民北路,南接沿江中路、沿江西路。全长约3公里,宽11米,为双向2车道。沿线有东风西路、光塔路、观绿路、迎虹里、大新路等6条上下匝道。两侧骑楼记载了广州近代化历程,而人民高架和人民路也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交通功能。
“当时是很高兴的,因为我们解决了广州的一个大难题。人民路高架桥改善了通车情况,加大了可通行车辆的数量,当时通车数量超过五万辆。”参与人民路高架桥设计的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原副总工程师陈加树对记者说。
1987年对广州来说是重要的一年,第六届全运会在广州举行,对城市的交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时人民路两旁多骑楼,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多,狭窄的南北向交通拥堵一度成为广州交通的痛点。“当时我们和很多老专家一起讨论了多次,内环也是高架的一部分,当时广州的内环高架已经有可行性研究了,但是当时还是决定先搞高架桥。人民路高架全长有7.4公里,南北向的人民路高架就有3.1公里,贯通流花湖到白天鹅宾馆的路段,使交通方便了不少。”陈加树回忆说。
兼顾实用和景观,以工匠精神克服难点
回忆几十年前,陈加树感慨在设计建设的时候也遇到过不少困难。
“当时参与修了不少高架桥,但是最难的还是人民路高架,因为它在人民路中间,既要建,又不能影响人民路正常的通行。底下的管线也很多,还有很多人认为,可能我们搞了,整个地方都堵死了。所以我们搞设计的时候都是尽量想办法,使得边通车边施工。”
当时道路上的匝道也带来一定的设计难点,“有些地方由于我们有匝道,两段东风路的匝道我们就不能用,而我们现在大多数时候用的薄壁墩遇到东风路的匝道就不适用了,因为它是顺进人民路的,没办法在路中心加大桥墩,所以我们就改用龙门架,龙门架我们也是经过一番考虑才决定还是不借用道路,将龙门架的这个柱移到人行道边,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
城市市政项目设计建设,不仅考虑到实用性、也心怀对城市景观的尊重。陈加树回忆说,当时总工程师想将人民路高架设计成四车道,但是看两遍的榕树长得很好,四车道意味着榕树要除掉一部分,对景观影响大,所以最终决定设计成三车道,实质上的空间稍微宽一点。
这座国内第一座城市高架桥,屹立在人民路,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不少参与了当时具有代表性是这个工程建设的设计者、研究者也都上了年纪。今年81岁的陈加树院长回忆起初到建设街的情况还历历在目,当时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在建设二马路14号,1979年底他到研究所,1985年调到设计研究院。
“建设街以前都是平房,以前这个地方是招待所,六层楼高,看下去全都是平房。其他酒家什么的都没有。建设街最大的变化就是建设六马路,以前建设大马路最热闹,后来白云宾馆都在建设六马路,所以建设六马路特别繁华。”陈加树回忆说,建设街当时住得大部分都是建设工人,设计规划的工作人员,大家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精神,“大家都很努力,加班加点,因为我们设计手段比较低,计算机都没有。后来逐渐才用计算机,而且还是学院里面才有得用,当时我们都通宵去学院里面打印。设计人民桥是用手画的图纸”。
虽然现在人民路高架桥几经风雨,已经没有了往昔的辉煌,但是作为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上的里程碑,它和它的建设者们依旧值得关注。
日前,广州越秀区建设街联合南方日报发起寻找“最美建设者”的活动,你身边是否也有从建设街走出去的、曾经参与过广州城市建设的“最美建设者”呢?欢迎来电告诉我们。
联系人:建设街文化站
联系方式:
电话:83766136
邮箱:994340610@qq.com;7319565@qq.com
请点击>>>榕树下,街巷里,“最美建设者”,欢迎“回家”来看看
【记者】冯艳丹 马艺天
【通讯员】朱伟鸿 曾晓蕙
【校对】居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