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工程,哪里就有我们工人的身影,这是建筑工人的初心。”台上,建设街的社工们正在激情朗诵;台下,600多名建设街的街坊已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越秀区建设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大会暨第三届榕树头社区文化节晚会的现场,也是建设街和谐幸福生活的缩影。
共同的名字:建设人
1953年,60幢平房、4幢二层楼房在黄华乡东的孖鱼岗一带拔地而起,建设新村的一砖一瓦都出自建筑工人之手。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第一个工人新村,60多年来,从建设新村走出去的工人无数,他们用双手参与建造了多个广州地标性建筑。
经过一个甲子的变迁,建设新村早已变了模样。如今的建设街地处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区,市政中环大厦等高楼林立,吸引了华为、盒马鲜生等企业入驻。但“建设”依旧是这里的主题。
无数具有代表性的建设工程项目从这里吸引广州的目光,甚至全国的目光:全国第一条城市快速路——华南快速干线,亚洲客流量第一大的城市快速公交工程——广州市快速公交(BRT)工程……过去70年,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下称“广州市政总院”)为广州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的项目。中新知识城、白云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广东广咨国际工程投资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了省内众多重大投资项目的工程咨询服务工作。
这些用智慧和汗水见证了这座城市发展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建设人。
“最美建设者”,欢迎回家看看
在第三届榕树头社区文化节的现场,有两位特殊的嘉宾登台致辞,一位是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原副总工程师陈加树,一位是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工会主席王卫红。
“当时,我们研究所有两个小组,一个是橡胶沥青路面材料小组,一个是污水处理小组,都是重要的项目。”陈加树作为参与、见证了广州早期城市建设的工程师之一,在现场回忆道,当时工程设计院克服了重重困难,建成了一批开创全国先河的市政工程项目,如中国第一座全互通立交广州区庄立交、中国第一条高架桥广州市人民路高架桥等。这些设计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时设计院是在建设二马路14号,我是1979年底到研究所,1985年到设计院,1985年之前都到设计院工作。”陈加树说。
“我1996年就在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工作,2000年左右正式搬来建设街道居住生活。现在街道更漂亮了,这里是一个让人感觉很幸福的大家庭。”王卫红说,从建设新村走出去的建设者,参与过广州城市建设,这是建设街的宝贵财富。新时期不仅要传承还要进一步发扬建设工人精神,这就是一种工匠精神,是共建美好家园、美丽广州的精神。
即日起,南方日报联合建设街发起“寻找最美建设者”活动,并将在重阳节前夕,邀请部分曾居住在建设新村的老工人“回家”看看。如果您曾在建设新村居住生活并参与过广州城市建设,不妨回来看看,届时,我们将邀请部分“最美建设者”一同感受建设街的变化,并游览广州地标,为城市建设出谋划策。
联系人:建设街文化站
联系方式:电话:83766136,邮箱:994340610@qq.com;7319565@qq.com
【记者】冯艳丹 马艺天
【通讯员】曾晓蕙 肖涵予
【校对】杨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