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挑一!佛山一大批高学历医生登场

非常医+1
+ 订阅

“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但以前读书的时候还没体会到医生的‘难’,等真正做了医生才知道,不但要有医术,还要注意跟患者的沟通。”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医生陈顺苹说,“入职一个月,我跟着科室主任出门诊时,见到她给病人看病是从早上8时持续看到中午1时半,看完最后一位患者才下班,很佩服。”

7月以来,佛山各大医院迎来了新员工的入职季,一大批学历为博士、硕士的医生纷纷登场。他们和陈顺苹一样,正在逐步适应着身份的转变,要从一名医学生转变成一名诊疗患者的医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经过简历初筛、面试笔试、资格审核、临床技能考核等的层层选拔才成为佛山医护人员中的一员。他们为何选择从医之路?又想成为怎样的医生?连日来,记者采访了佛山五区多名医生,现在带你聆听他们的心声。

医生是如何炼成的?

研究生毕业、学医8年,这些“90后”是怎样走过来的?

在许多年轻医生的眼中,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首先要热爱它才能从繁重的学习过程中坚持下来。

“我爸爸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就会来很多亲戚、朋友找他看病,当时我就觉得当医生能帮助很多人,很有成就感。”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外科住院医师李志麟说,“上了医学院才知道功课特别繁忙,每年都像是在读高三。”

在李志麟看来,选择了医生这份职业就是选择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方式。“我们每天都要不断更新知识、不停学习,因为很多医学知识每年都有更新。”他说,“如果仅仅局限于现有的知识,慢慢的就落后了。”

读妇产科专业的陈顺苹说,学医期间不只单纯学习妇幼的知识,还会涉及临床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等课程。“我们的书都是很厚,每本都1000多页,摞起来2尺高。”陈顺苹说,“我们医学生要看很多的书,书里的内容要理解、要记忆,还要不断练习。每个月都有考不完的试。”

学中医的佛山中医院肝病科医生黄凯舟说,中医的很多内容要靠个人的悟性。“中医讲整体、个人及辩证法。作为中医师,行医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理念,再用到病人身上,才有效果。”他说,本科、研究生一路读下来,发现书越来越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真正进入临床才发现,理论和临床实践相差很远。于是,他从书本上最简单的“望闻问切”开始练习。

除了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实际操作更是少不了。佛山中医院脊柱科住院医师罗荣森说,作为新医生,上手术时更多的是跟着老医生学习手术。“术后缝合也很重要,如果伤口没处理好很容易感染,那再好的手术也白做了。”罗荣森说,为了提高自己缝线、徒手打结的能力,平时会勤加练习。“最初不熟练时甚至会买些猪肉、鸡肉切开再缝合,以此来练习缝合技术。还会买来缝合器械在寝室练习。”他说。

学医的道路并不轻松。“小时候觉得医生很厉害,我们去看病的时候,他问很多问题后就能诊断出是什么病。”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医师李以然说,“学医后就知道了,医生能够问完问题得出结论是有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的,是多年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的结果。”

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心内科医生唐凌辉说,学医的道路并不轻松,本科阶段比普通学科多一年学制,还有考不完的试。“每次听到有人说要学医,我都会劝他们再仔细考虑一下,因为这条道路真的挺不容易的。”

“我院2019年新员工招聘工作是从去年11月启动的,历时9个多月。期间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应聘简历5000多份,经过简历初筛、面试笔试、临床技能考核等环节,最终190人脱颖而出,加入我院大家庭。”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说,而今年入职的医生仅60人。对医生“百里挑一”的医院并非一家。记者从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了解到,该院的招聘工作从去年10月底启动,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应聘简历4000余份,经过筛选简历、面试、笔试等环节,最终录用256人。其中,医生仅45人。

成了医生才知道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记者采访了多名今年刚入职的医生,他们从医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受父母影响,有的是家庭变故,还有的是被影视剧中医生救死扶伤的形象打动。“我是一名医生,就想治病救人。”李以然说出了许多年轻医生的心声。

“我现在打交道的主要是六七十岁以上的阿公阿婆,他们都还蛮喜欢我的。”今年6月,1991年出生的唐凌辉从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硕士毕业,从小就梦想做一名医生的他,如今正式成为一名医生。“小时候接触最多的就是赤脚医生,因为奶奶有高血压,小山村里医疗条件不好,那个时候学医的信念就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到后来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报的也都是医学院。”唐凌辉说。

跟唐凌辉一样,因为家人的缘故走上从医之路的还有罗荣森。“在我小学五年级时,关系很好的表弟因为白血病走了。读初三那年,一手把我带大的奶奶又因为慢阻肺走了。从当时起我就下定决心当一名医生、当一名好医生。”罗荣森说,最初学医是想把家人、亲戚、朋友照顾好。而真正学医后才体会到医生这个职业关乎人的生死、患者的痛苦能否解除。

在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博连读8年后,1990年出生的叶浩彬选择来到三水区人民医院成为心血管内科的一名医生。“小学的时候,奶奶就患重病去世了。当时看到她那么痛苦,我就想长大了要成为一名医生。”叶浩彬告诉记者,成为医生后,他经常帮助患有高血压的父母定期检查、调整药物,他们的血压一直控制得很好。在心血管内科工作后,叶浩彬已经习惯了快速的工作模式。“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工作就是要抢时间。”叶浩彬表示,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每次参与手术救回一个病人就非常有成就感。“之前有一个从四会市来的心梗病人,手术期间都心脏骤停了好几次,当时刚工作没多久都有点慌,但是在主任医生的指导下抢救,最终还是将病人救了回来,一个多星期就顺利出院了。”叶浩彬坦言,尽管经常是下班吃着饭,就被临时召去抢救病人。

刚从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来到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影像科医师杨洁说,她目前主要的工作是看影像图并描述病灶的形态、大小、所在位置、对周围结构是否有影响,并出具报告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依据。阅片、写报告构成了她工作的全部。在复杂的黑白世界里,她努力通过蛛丝马迹寻找着危害人体健康的病灶和元凶。每天面对“黑白片子”,枯燥而乏味,然而,杨洁却感觉到这里充满乐趣。“我觉得这些影像图很神奇,从图上就能看到病人的身体内部是否有病症。”杨洁说,“能够找出病症时最有成就感。”

治病救人、挽救生命是很多年轻医生表达的共同心愿。

研究生毕业前夕接触的一名膀胱癌晚期患者让李志麟记忆犹新。“她是一名罕见的膀胱癌晚期患者,很短的时间内就广泛转移了,没办法手术根除。”他回忆说,以她的病症来说,化疗效果不好,他们家里经济条件有限,没有办法接受昂贵的新型免疫治疗。但是患者和家属都有很强的求生欲,最终还是选择化疗。在化疗的4个月时间里,患者从120多斤瘦到90多斤。但她的肿瘤恶性程度高、扩散快,很短时间内就告病危。“那天在医院是我把她转到重症病监护室(ICU)的,还在那里一直守她守到凌晨2时多。第二天7时上班去看望她时,她的家人决定把她接回家,几个小时后她离开了人世。”

“从她接诊到化疗我全程参与,所以,我会把她当朋友一样,很希望她能好起来。”李志麟说,“但是,医生不是万能的。我觉得,不是所有疾病都能治愈,但作为医生,要多帮助、多安慰患者。”

未来可期,研究方向呈多元化

虽然刚刚成为医生,但是,他们心中对未来都充满憧憬,也有了研究方向 “在病房我见到很多年纪大、抽了很多年的烟的患者,他们戒不掉烟,身体越来越差才来医院治疗。如果他们能早点戒烟、早点控制也许寿命会更长。”李以然说,“作为医生,我们知道病情的严重程度,有时我们比病人家属还着急。”

最近,李以然遇到一名80多岁的脑梗病人,因为气促到呼吸科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医生发现这名患者有脑梗的风险。“由于处于急性期在4—6小时内立即进行溶栓处理、介入治疗的话对患者愈后效果是很好的。我们不停地催促家属尽快接受溶栓处理,但是,几名家属表示还要协商。最终错过了黄金时间,只能采取保守治疗。”李以然说。

“我觉得作为医生就是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尽全力救治病人。”李以然说,他有强烈的愿望要在呼吸科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哮喘管理、慢性阻塞性肺病管理等方面。

“手术科室的医生,要心灵手巧,也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有职业素养,也要有职业技能。”罗荣森说,他现在要先努力学习做好传统的手术,以后就能接触微创手术了。“微创手术视野有限,要在只有小手指的尾指那么大的切口里操作,难度很大,手术技术要求也高,要先参与6—7次的传统手术才有可能参与微创手术。”他说,微创手术要求熟悉解剖步骤、手术过程、毗邻关系、神经变异等多方面,这是他未来努力的方向。

而在黄凯舟眼里,当医生除了治病,更要治心。“目前我在临床上接触的肝病患者中,最多的慢乙肝患者。”黄凯舟说,刚开始面对肝病时还是有些怕的,因为接触的患者基本是慢乙肝、急性乙肝或者其他肝病患者,都具有传染性。会担心长期接触这类患者,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现在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了,不会惧怕。毕竟自己掌握了知识,了解什么情况下才会传染、如何避免被感染。有血液接触后,如何第一时间保护自己。”

他说,很多慢乙肝的病人都有焦虑感。患者向他提问最多的是:我的病是不是会传染?是不是不可以跟家人一起吃饭?最近还遇到一名33岁的患者,因为患病很自卑,不肯交女朋友、不肯结婚。

“其实,肝脏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就是要好好休息,但是慢乙肝的患者会失眠、焦虑,对病情有影响。作为医生,我们要从心理上疏导他们,帮助他们放松心情。”黄凯舟说,

其实只要正规就医、规律复诊,对这个疾病是能很好控制的,但是很多人都缺乏这方面的认知。


■医生群像

佛山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博士石向华:

每次上手术台都怀有敬畏之心

出身医生世家的石向华从小深受奶奶、父母的影响,因此也选择了从医的道路。“从本科、硕士读到博士,对医疗行业已经放不下了。”石向华说,“之所以选择做外科医生是因为感觉更干脆一些。发现病变就手术切除,患者的病好了,很有成就感。”

到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入职一个月,石向华每天都在繁忙的工作中度过。“这里工作很忙,门诊量、手术量大,有时候晚上还要值班。”石向华说,以上周为例,其中三天时间里他都是早上8时半进手术室,晚上10时才出来。“手术最多时候一天要做七八台手术,我们一般是趁着交接台时赶紧休息一会。”石向华说。

读博士以前,石向华曾经在临床工作了近十年时间,参与过近400例的器官移植手术。“选择当医生就意味着要‘终身学习’。”石向华说,虽然他已经参与过很多台手术,但是至今每次上手术台仍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手术前一晚我会仔细翻阅病人的资料,包括检查、检验、影像资料,了解手术位置,做到心里有底。”他说,医生做手术,是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是慢慢练出来的,不是学历高、职称高就可以直接上大手术。我会在一些腹腔镜的模拟器上做练习,同时要多看多跟着上级医生做手术,多一些经验积累。”

佛山市中医院禅城高新区医院内科医生黄艳琼:

“留守儿童”圆了医生梦

笑称自己小时候是偏远山村“留守儿童”的黄艳琼,总是对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有着一种崇敬之情,对医生这份职业,也是自懵懂的小时候,就已立下了志愿。

这是因为留守村里的多是年迈老人和小孩,他们均处于易受疾病侵扰的年龄段,村里有个很小的卫生所,黄艳琼小时候感觉这座卫生所十分神奇,在她的印象中,生病的小伙伴从那里出来后,病就好了。

如今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医生梦,正式成为一名医生。在她看来,自己一路走来,并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她只是跟随心中所向,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如今。

“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是医技和医德缺一不可的。”黄艳琼说。研究生三年时间,她并非都“埋在书堆里”,还一直在医院开展临床实践。虽然现在她才入职半月有余,但其实她已在临床一线3年,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她认为,医生是一个被患者寄予希望和期待的职业,但目前还有很多医学问题悬而未决,在疾病面前,医生也会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正因如此,医生要帮患者解决的不仅仅是身体的问题,还有心灵的、精神的问题。很多时候,患者需要医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名言越过时空,总萦绕在她心间。黄艳琼说:“希望以后能用自己所学,帮助到有需要的患者,让他们身心都得到治愈。”

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ICU医生庄峥志:

病人的康复就是最好的回报

“一日不读书,便自觉面目可憎。”打开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ICU医生庄峥志的朋友圈,便能醒目地看到这句激励自己学习的个性签名。来自广东揭阳、生于1992年的庄峥志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其坦言压力和挑战都很大。“所以下班之后会坚持看看书,多学习巩固专业知识。”他说。

作为一名ICU的医生,常常要面对紧急突发病情,而对此,庄峥志也有自己的看法,“刚来科室的时候就遇到一个83岁的老爷爷,已经是第三次住进重症病房,身体状况很不好。但家属不想放弃,我们也很积极地治疗,大家一起坚持下去,最后老爷子康复了,我们的成就感也特别高。对医生来说,病人的康复就是最好的回报。”

作为一个外地人,闲暇之余,庄峥志也在观察和了解佛山这座城市。“以前上学、见习都在广州,觉得广州生活节奏还是挺快的,但是来了佛山之后觉得生活节奏要慢一点,但是这样刚刚好,适合生活也适合工作。”庄峥志说。

说起学医的原因,庄峥志觉得受父母的影响更大。“他们不会跟我说很多大道理,但是会用实际行动告诉我,选择一个职业就要踏踏实实做下去。”庄峥志在朋友圈分享:今年6月,女朋友和自己一道来到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工作。可以想见,这对医学情侣不仅在佛山收获了事业,未来还将在这里一起经营自己的家庭。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内分泌科邓雪凤:

秉承学医的初心

2018年7月从重庆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后,邓雪凤来到了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内分泌科工作。邓雪凤1990年出生于重庆市忠县一个普通家庭,踏上医学这条路,她坦言与其父亲有关。

原来,邓雪凤的父亲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为了能够缓解父亲的病情,用更专业的知识来照顾好父亲,邓雪凤立志要走出小农村,到大城市去学医。她的第一站是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在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系,她坚持每天早上6:00出寝室早读,从不午休,学习到晚上11:00后才回寝室。天道酬勤,邓雪凤曾取得年级专业第一的成绩,并连续两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保送重庆医科大学内分泌科专业继续攻读。

“最初接触临床医学也曾彷徨过,但秉承自己学医的初心,我感觉是挑战与动力并存。”邓雪凤说,医学博大精深,作为一名从医学院走向临床一线的新军,她将努力向前辈们学习。“工作时,我们会积极与患者沟通,为患者排忧解难。”邓雪凤说,过去一年里虽然工作确实紧张,但她感觉自己对医生这一职业更加加深了认识。

“佛山的冬天不像重庆那么冷,我父亲的慢性病在这里也能够得到很好地恢复治疗,这也是我选择在佛山工作的原因。”邓雪凤说,从医路上她初心不改,帮助家人的同时,更好地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三水区人民医院病理科朱佳鹏:

一个月检测基因筛查标本800多个

从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1992年出生的朱佳鹏放弃了深圳医院的工作机会,选择来到三水区人民医院,成为病理科的一名病理检验师。“我主要负责分子病理方面的研究,临床接触多的就是耳聋基因的筛查。”朱佳鹏表示,之所以选择来三水,是觉得三水可以给自己更大的空间成长,发挥自己所长。

朱佳鹏负责三水区人民医院所有的基因筛查实验,有时一个月需要检测实验标本800多个。“像耳聋基因筛查、耐药性筛查,有时候病人并不懂结果,我们就要耐心地和他们讲解。”朱佳鹏说,能帮助到病人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此前,来自金利的一对夫妻就带小孩来医院进行了耳聋基因筛查,发现携带有耳聋基因。“携带有耳聋基因,小孩有可能‘一巴掌致聋’,我就和家长很详细地讲解了结果,还有日常要注意的细节。”朱佳鹏告诉记者,这对夫妻原本打算将孩子交由老人抚养,但家中老人经常在渔船上作业,不定时有噪音,考虑到小孩实际情况,他们决定由自己带在身边。

工作之余,朱佳鹏喜欢美食、喜欢健身。在广州生活了7年,他更喜欢三水小城市的生活节奏,可以用脚步发现城市的美丽。未来他希望有更多机会外出学习了解分子病理学上最前沿的知识,让更多人保持健康身体。

更多阅读:

投票|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靠才华,佛山一群高学历医生登场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夏小荔 肖霞 李晓莉 魏英 欧阳少伟

【统筹】夏小荔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潘智玲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