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靠才华,佛山一群高学历医生登场

非常医+1
+ 订阅

近来,佛山各大医院迎来了入职季,一大批高学历、高颜值的博士、硕士在各大医院登场。他们为何选择从医之路?又想成为怎样的医生?记者带您聆听他们的心声。

互动:

佛山各大医院迎来一大批高学历、高颜值的医生登场,你要Pick谁?(可多选) 佛山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石向华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医师 李以然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医师 杨洁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医生 陈顺苹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外科住院医师 李志麟 佛山中医院脊柱科住院医师 罗荣森 佛山中医院肝病科医生 黄凯舟 佛山市中医院禅城高新区医院内科医生 黄艳琼   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心内科医生 唐凌辉 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ICU 庄峥志 三水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叶浩彬 三水区人民医院病理科 朱佳鹏 提交

佛山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石向华 博士

每次上手术台都怀有敬畏之心

出身医生世家的石向华从小深受奶奶、父母的影响,因此,也选择了从医的道路。“从本科、硕士读到博士,对医疗行业已经放不下了。”石向华说,“之所以选择做外科医生是因为感觉更干脆一些。发现病变就手术切除,患者的病好了,很有成就感。”

到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入职一个月,石向华每天都在繁忙的工作中度过。“这里工作很忙,门诊量、手术量大,有时候晚上还要值班。”石向华说,以上周为例,其中三天时间里他都是早上8点半进手术室晚上10点才出来。“手术最多时候一天要做7~8台手术,我们一般是趁着交接台时赶紧休息一会。”石向华说,“医院工作忙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另外,读博士的3年时间,花在临床的时间上少了。做手术也像开车一样,动手少了会手生。所以想赶紧把这几年在临床上缺失的时间补回来。”

读博士以前,石向华曾经在临床工作了近十年时间,参与过近400例的器官移植手术。“选择当医生就意味着要‘终身学习’。”石向华说,虽然他已经参与过很多台手术,但是,至今每次上手术台仍保持着一种敬畏之心。“手术前一晚我会仔细翻阅病人的资料,包括检查、检验、影像资料,了解手术位置,做到心里有底。”他说,医生做手术,是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是慢慢练出来的,不是学历高、职称高就可以直接上大手术。我会在一些腹腔镜的模拟器上做练习,有新设备、新仪器时,在台下也要多模拟、多看多跟着上级医生做手术。”石向华说,“当助手的同时会多揣摩、学习技巧、小窍门,经验积累。”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医师 李以然

作为医生,有时我们比病人家属还着急

“小时候看电视剧觉得当医生很帅,加上读高中时对生物、化学比较感兴趣,成绩也比较好所以就想医生。”李以然说,“但真正让我坚定学医信念的是有一次爸爸住院。在我中考前夕,爸爸被骨头卡到了,很严重,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现象。最后,幸好医生帮忙治好了,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小时候觉得医生很厉害,我们去看病的时候,他问很多问题然后就能诊断出是什么病。”李以然说,“学医后就知道了,医生能够问完问题得出结论是有一个积累过程的。是多年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的结果。”

“在病房我见到很多年纪大、抽了很多年的烟的患者,他们戒不掉烟,身体越来越差才来医院治疗。如果他们能早点戒烟、早点控制也许寿命会更长。”李以然说,“作为医生,我们知道病情的严重程度,有时我们比病人家属还着急。”

最近他就遇到一名80多岁的脑梗病人,因为气促到呼吸科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医生发现这名患者有脑梗的风险。“由于处于急性期在4~6小时内立即进行溶栓处理、介入治疗的话对患者愈后效果是很好的。我们不停地催促家属尽快接受溶栓处理,但是,几名家属表示还要协商。”李以然说,“最终,错过了黄金时间,只能采取保守治疗。”

“我觉得作为医生就是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尽全力救治病人。”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医师 杨洁

在“黑白世界”探寻疾病真相

因为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杨洁选择学医并作为了一名影像科的医生。刚从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她在适应佛山的生活也在适应所从事的工作。

她目前主要的工作是看影像图并描述病灶的形态、大小、所在位置、对周围结构是否有影响,并出具报告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依据。阅片、写报告,构成了她工作的全部。在复杂的黑白世界里,她努力通过蛛丝马迹寻找着危害人体健康的病灶和元凶。

每天面对“黑白片子”,枯燥而乏味,然而,杨洁却感觉这里充满乐趣。

“我觉得这些影像图很神奇,从图上就能看到病人的身体内部是否有病症。”杨洁说。“能够找出病症时最有成就感。”

“要通过影像找出病症,是需要以解剖学为基础,掌握各系统的解剖知识及病理知识。因此,解剖学要了然于胸,心中要有解剖的概念才能与影像里的解剖比对上,并找出异常。”杨洁说,“我感觉这个对比的过程很有意思。”

入职1个月的杨洁感觉工作充满新鲜感。“来到这里后我第一次见到通过磁共振的影像图清楚的看到胎儿。看到宝宝的头和手,感觉特别神奇。”杨洁说。活泼、开朗、爱笑的她,工作起来一脸认真,每天要看20份左右的患者影像图。作为连接病体和临床医生精湛技艺的重要一环,杨洁说,每张图都要很认真、细致的看。“很费眼,有的情况比较复杂,30~40分钟才能看完一份影像出具报告。”

杨洁说,她眼中的医生应该是有爱心、责任心、愿意去帮助别人的。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医生 陈顺苹

这身白大褂是最好看的服装

电视剧《医者人心》的影响,陈顺苹对救死扶伤的医生职业充满了崇敬。“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所有的志愿都是填报医学院类的。”陈顺苹说,“读本科、研究生期间,身边很多优秀的老师、医务工作者他们对这份职业的奉献精神也深深的影响着我。”

“医生这个职业很神圣,我很热爱它。因为自己的热爱和坚持,觉得身上这身白大褂是最好看的服装。”

陈顺苹说,之所以选择妇产科专业,是因为感觉能守护婴儿出生的过程特别神圣。“第一次接触新生儿时,我从助产士手中接过宝宝,帮他称重、保温、检查评估、穿衣服、盖手印,然后把他抱到妈妈吸母乳。感觉小宝宝特别柔软,那个场面很温情。”她说。

入职后,她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是跟随上级医生出门诊,这让她学到了更多与患者沟通的知识。

“我跟着科室主任出门诊时,见到她给病人看病是从早上8点持续看到中午1点半,看完最后一位患者才下班。很佩服。”陈顺苹说,“也让我学到了要很耐心的给患者做病情解释工作,让他们能理解。与患者沟通时要注意细节,比如,药怎么吃、下次检查需要注意什么。”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外科住院医师 李志麟

对病人要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爸爸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就会来很多亲戚、朋友找他帮忙看病,当时,我就觉得当医生能帮助很多人,很有成就感。”李志麟说,“上了医学院才知道功课特别繁忙,每年都像是在读高三。”

“虽然8年学医的过程很辛苦,但是因为可以帮助别人我还是很热爱这份职业的。”李志麟说。性格活泼、喜欢逗乐的李志麟谈到病患时会变得很一脸严肃认真。研究生毕业前夕接触的一名膀胱癌晚期的患者让他记忆犹新。 “她是一名罕见的膀胱癌晚期患者,很短的时间内就广泛转移了,没办法手术根除。” 他回忆说,以她的病症来说,化疗效果不好,他们家里经济条件有限,没有办法接受昂贵的新型免疫治疗。但是患者和家属都有很强的求生欲,于是还是选择化疗。在化疗的4个月时间里,患者从120多斤瘦到90多斤。

她的肿瘤恶性程度高、扩散快,很短时间内就告病危。“那天在医院是我把她转到重症病监护室(ICU)的,还在那里一直守她守到凌晨2点多。第二天7点上班去看望她时,她的家人决定把她接回家。几个小时后她离开了人世。”

“从她接诊到化疗我全程参与,所以,我会把她当朋友一样,很希望她能好起来,”李志麟说,“但是,医生不是万能的。我觉得作为医生对待病情、对待患者是遵循的一句:‘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不是所有疾病都能治愈,但作为医生,要多帮助、多安慰患者。”

佛山市中医院脊柱科住院医师 罗荣森

将心比心,更能体会患者心情

罗荣森说,自己从医的原因源自家人的生病。“在我小学5年级时,关系很好的表弟因为白血病走了。读初三那年,一手把我带大的奶奶又因为慢阻肺走了。从当时起我就就下定决心当一名医生、当一名好医生。”罗荣森说。

最初学医是想把家人、亲戚、朋友照顾好。而真正学医后才体会到医生这个职业关乎人的生死、患者的痛苦能否解除。

“读研究生期间,我爸爸因为鼻窦炎差点要手术,幸好后来治疗效果不错就不需要手术了。当时心里很着急,成天想着‘我爸爸要做手术,怎么办’。所有,现在我特别能体会当家属的心情、理解病人的痛苦。”罗荣森说。也因为这样,他会对病人嘘寒问暖。“在读研究生阶段我就曾收到过几枚锦旗,都是一些住院的老人家送的。他们的孩子忙于工作比较少来医院,我每天查房、检查时会多照顾他们,多与他们沟通,得到了认可。”

“手术科室的医生,要心灵手巧,也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有职业素养,也要有职业技能。”罗荣森说,他现在要先努力学习做好传统的手术,以后就能接触微创手术了。“微创手术视野有限,要在只有小手指的尾指那么大的切口里操作,难度很大,手术技术要求也高,要先进行6~7的传统手术才有可能参与微创手术。”他说,微创手术要求熟悉解剖步骤、手术过程、毗邻关系、神经变异等多方面,这是他未来努力的方向。

佛山市中医院肝病科医生 黄凯舟

既要治病也要治心

黄凯舟说选择从医之路是源于一句话:“君子报国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我从小喜欢读传统文学、人物志,比如孙中山、鲁迅等很多名人都是最初都是学医出身,因此,我深受影响。觉得做医生可以挽救生命,所以选择了这份职业。”黄凯舟说。

本科、研究生一路读下来,发现书越来越厚、每次考试的重点越来越多、涉及范围越来越广。真正进入临床才发现,理论和临床实践相差很远。于是,他从书本上最简单的望闻问切开始练习。

“目前我在临床上接触的肝病患者中,最多的慢乙肝患者。”黄凯舟说,刚开始对肝病时还是有些怕的,因为接触的患者基本是慢乙肝、急性乙肝或者其他肝病患者,都具有传染性。会担心长期接触这类患者,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现在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了,不会惧怕。毕竟自己掌握了知识,了解什么情况下才会传染、如何避免被感染。有血液接触后,如何第一时间保护自己。”

他说,很多慢乙肝的病人合并焦虑,遇到患者提问最多的是:我的病是不是会传染性?是不是不可以跟家人一起吃饭?最近还遇到一名患者33岁了,因为患病很自卑,不肯交女朋友、不肯结婚。

“其实,肝脏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就是要好好休息,但是慢乙肝的患者会失眠、焦虑,对病情有影响。作为医生,我们要从心理上疏导他们,帮助他们放松心情。”黄凯舟说,

其实只要正规就医、规律复诊,对这个疾病是能很好控制的。但是很多人都缺乏这方面的认知。

佛山市中医院禅城高新区医院内科医生 黄艳琼

“留守儿童”实现医生梦 

笑称自己小时候是偏远山村“留守儿童”的黄艳琼,总是对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有着天然的崇敬之情,对医生这份职业,也是自懵懂的小时候,就已立下了志愿。 

这是因为,留守村里的多是年迈老人和小孩,他们均处于易受疾病侵扰的年龄段,村里有个很小的卫生所,黄艳琼小时候感觉这座卫生所十分神奇,在她的印象中,生病的小伙伴从那里出来后,病就好了。 

如今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医生梦,正式成为一名医生。在她看来,自己一路走来,并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她只是跟随心中所向,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如今。

“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是医技和医德缺一不可的。”她说。 黄艳琼研究生三年时间,并非都“埋在书堆里”,她还一直在医院开展临床实践。虽然现在她才入职半月有余,但其实她已在临床一线3年,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 她认为,医生是一个被患者寄予希望和期待的职业,但目前还有很多医学问题悬而未决,在疾病面前,医生也会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正因如此,医生要帮患者解决的不仅仅是身体的问题,还有心灵、精神的问题。很多时候,患者需要医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铭言越过时空,总萦绕在她心间。她说:“希望以后能用自己所学,帮助到有需要的患者,让他们身心都得到治愈。”

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心内科医生 唐凌辉

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沟通

“我现在打交道的主要是六七十岁以上的阿公阿婆,他们都还蛮喜欢我的。”今年6月,1991年出生的唐凌辉从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硕士毕业,从小就梦想做一名医生的他,如今正式成为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心内科的一名医生。

“小时候接触最多的就是赤脚医生,因为奶奶有高血压,小山村里医疗条件不好,那个时候学医的信念就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到后来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报的也都是医学院。”唐凌辉说。

因为主攻方向是高血压,平时主要服务的病人是老年人。性格开朗、笑起来爱露出整齐洁白大牙齿的他很快就受到了患者的欢迎。“其实刚来的时候和很多阿公阿婆沟通很困难,但其实对待老年病人一定要耐心,多换位思考,然后再用老人家熟悉的话语去为他们解答,那沟通就会很顺畅。”在治疗老年患者的过程中,唐凌辉逐渐掌握了沟通秘诀。

不过,唐凌辉也笑言,学医的道路并不轻松,本科阶段比普通学科多一年学制,还有考不完的试,厚厚的医学书本,“每次听到有人说要学医,我都会劝他们再仔细考虑一下,因为这条道路真的挺不容易的。”

对于唐凌辉来说,做一名医生,有苦也有笑。“有一次去香格里拉旅行,发现那里最受尊敬的职业是医生,当跟别人说起我是一名医生的时候,眼神马上就不一样了,那种感觉真的非常自豪。这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压力,未来希望自己能够更好地去帮助别人。”唐凌辉说。

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ICU 庄峥志

病人的康复就是最好的回报

来自广东省揭阳市的庄峥志出生于1992年,虽然早在三年前,他就已经从南方医科大学毕业,不过,医学生的人生哪有这么简单,想要成为一名医生,还需要经历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半个月前,庄峥志正式入职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

“一日不读书,便自觉面目可憎。”打开庄峥志的朋友圈,便能醒目地看到这句激烈自己学习的个性签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庄峥志坦言压力和挑战都很大。“所以下班之后会坚持看看书,多学习巩固专业知识。”他说。

作为一名ICU的医生,常常要面对紧急突发病情,而对此,庄峥志也有自己的看法,“刚来科室的时候就遇到一个83岁的老爷爷,已经是第三次住进重症病房,身体状况很不好。但家属不想放弃,我们也很积极地治疗,大家一起坚持下去,最后老爷子恢复了,我们的成就感也特别高。对医生来说,病人的康复就是最好的回报。”

作为一个外地人,闲暇之余,庄峥志也在观察和了解佛山这座城市。“以前上学、见习都在广州,觉得广州生活节奏还是挺快的,但是来了佛山之后觉得生活节奏要慢一点,但是这样刚刚好,适合生活也适合工作。”庄峥志说。

说起学医的原因,庄峥志觉得受父母的影响更大。“他们不会跟我说很多大道理,但是会用实际行动告诉我选择一个职业就要踏踏实实做下去,很庆幸,在这里还有我的女朋友一起同行。”庄峥志分享,今年6月,自己和女朋友一道来到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工作。这对医学情侣不仅在佛山收获了事业,未来还将在这里一起经营自己的家庭。

三水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叶浩彬

奶奶生重病去世让学霸从小立志当医生


在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博连读8年后,90年的叶浩彬选择来到三水区人民医院成为心血管内科的一名医生。

回想当年高考,就读于石门中学的叶浩彬以662分的高分,位列石门中学理科前20名。可以选择的学校很多,但叶浩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医学专业。“小学的时候,奶奶就生重病去世了。当时看到她那么痛苦,我就想长大了要成为一名医生。”叶浩彬告诉记者,成为医生后,他经常帮助患有高血压的父母定期检查、调整药物,父母的血压一直控制的很好。

在心血管内科工作了半年时间,叶浩彬已经习惯了快速的工作模式。“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工作就是要抢时间。”叶浩彬表示,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每参与手术救回一个病人就非常有成就感。“之前有一个四会过来的心梗病人,手术期间都心脏骤停了好几次,当时刚工作没多久都有点慌,但是在主任医生的指导下抢救,最终还是将病人救了回来,一个多星期就顺利出院了。”叶浩彬坦言,尽管经常是下班吃着饭,就被临时征召去抢救病人。

但那一刻觉得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没有错。

工作之外,叶浩彬是个健身达人,喜欢去健身房挥洒汗水。“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工作。”叶浩彬表示,各个医院都在建设胸痛中心,希望自己是一块海绵学好新技术,未来能救治更多人。

三水区人民医院病理科 朱佳鹏

病理检验师一个月检测基因筛查标本800多个

在暨南大学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1992年出生的朱佳鹏放弃了深圳医院的工作机会,选择来到三水区人民医院,成为病理科的一名病理检验师。“我主要负责分子病理方面的研究,临床接触多的就是耳聋基因的筛查。”朱佳鹏表示,之所以选择来三水,是觉得三水可以给自己更大的空间成长,发挥自己所长。

朱佳鹏负责三水区人民医院所有的基因筛查实验,有时一个月需要检测实验标本800多个。“像耳聋基因筛查、耐药性筛查,有时候病人并不懂结果,我们就要耐心地和他们讲解。”朱佳鹏说,能帮助到病人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此前,来自金利的一对夫妻就带小孩来医院进行了耳聋基因筛查,发现携带有耳聋基因。“携带有耳聋基因,小孩有可能‘一巴掌致聋’,我就和家长很详细的讲解了结果,还有日常要注意的细节。”朱佳鹏告诉记者,这对夫妻原本打算将孩子交由老人抚养,但家中老人经常在渔船上作业,不定时有噪音,考虑到小孩实际情况,他们决定由自己带在身边。

工作之余,朱佳鹏喜欢美食喜欢健身。在广州生活了7年,他更喜欢三水小城市的生活节奏,可以用脚步发现城市的美丽。未来他希望有更多机会外出学习了解分子病理学上最前沿的知识,让更多人保持健康身体。

【撰文】夏小荔 肖霞 李晓莉 魏英

编辑 何锦欣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