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下午,广州市政府官网发布《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广州市交通委员会关于优化调整巡游出租车运价的通知》,广州出租车涨价啦!
大家对于广州出租车涨价的反应如何?以后还会选择出租车吗?戳视频听听大家的想法。
路人直呼“好贵”
广州出租车价格涨价之声由来已久,广州市发展改革委曾介绍,在价格调整之前,广州巡游车运价水平在一线城市中处于最低水平。
北、上、深三城相继与2013年之后开始出租车涨价。
这次广州也行动了。
而即使是按照涨价方案调整之后,广州的首3公里12元每公里仍低于北京的单位价格13元和上海的14元;44元每小时的候时费也低于北京和深圳的62.4元、48元。
虽然乘客们表示,可以理解出租车司机要面对网约车的竞争,压力很大,但是广州的乘客觉得这次涨价真的不便宜!
唐小姐表示:“我觉得比以前贵了好多啊!因为打车是每天必备的,早晚每天两次,加起来是很多的。”
“我当然不想涨价啦,涨得好像有点多。如果不是公司能报销,我会觉得挺过分。”
“关键是堵车的时候收钱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光谈涨价没有用的,你往司机口袋里塞钱服务就一定好吗?”
堵在路上的费用谁买单?
从数字上反映,上涨幅度最大的就是候时费,从原来的每小时26元上涨到了每小时44元。
“候时费”,其它城市也被称作“等候费”“塞车费”或“堵车费”等,虽然叫法不同,但收费的初衷和目的却基本相似。
广州出租车的候时费增加,意味着在堵车时段,乘客出行的成本将要增加。
“乘客到底应不应该为堵车买单?”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一次出现在乘客与司机的辩论选题中。
●声音
司机:
广州交通集团朱司机提出,“26元侯时费一个小时堵在车上,不够司机交企业的费用,包括油钱和各种钱,一个小时要达到36元,才能维持成本。不然司机要倒贴。”
不仅在广州,在其他城市,司机们的态度似乎也是一致的,他们无意由堵车来赚取候时费,但是不向乘客收候时费,这笔费用就要自己承担。
乘客:
从乘客的角度出发,一样的路程,多塞车几分钟,就要多出打车费。
有乘客抱怨:
“堵车收费,为什么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堵车不光牺牲了出租车司机的时间,也牺牲了消费者的时间,那谁替我的时间买单。”
也有乘客表示,如果“一刀切”地取消“候时费”,可能很多出租车司机不会答应,可以在取消“候时费”的同时,以政府补助补贴的形式,让司机少受或免受损失,这未尝不是一种办法。
关先生表示候时费可以更灵活:“我觉得要分时段,在晚高峰时段期间要加费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是自己的选择,可以选择不做的士。”
网约车VS出租车
单在广州地区,截至上月11日,已取得营运资质的网约车平台已达15家:首约科技、神州科技、曹操专车、如约数据(如约的士)、先锋智道(AA租车)、斑马专车、滴滴打车、呼我出行、神马专车、飞嘀科技、七一一、易到用车、万顺叫车、阳光车导、帮邦行。
而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表示网约车时首选的人也明显比较多。
据此前广州市发展改革委介绍“2015年以来,受网约车营运冲击影响,导致司机收入过低、流失严重,部分车辆停产,严重影响了行业服务质量和司机队伍稳定,目前车辆停产2000余辆,单班营运5000余辆,驾驶员缺口超过1万人。”
这次出租车价格调整,能否扭转这种局势呢?路边没人拦车,而加入网约车分红站的玩家却越来越多,唯一具有竞争优势的价格,又上涨了,以后乘客还会选择出租车吗?
●声音
司机:
曾有媒体做过一期调查,网约车市场鱼龙混杂,有出租车司机表示很无奈:“网约车公司、司机、乘客“三得利”,最惨的是出租车。”
“出租车现在生意很淡,路上拦车的人很少,软件上叫出租车的人也不多。对我们出租车司机来说,生意会更加难做。”
乘客:
吴小姐:“我觉得我很急的情况下,我会选择出租车。如果时间够,我觉得网约车更方便,可以定时定点来,但是这次涨价之后,我觉得我选择路边打的的可能更小了。”
“如果有充足的时间我还是会提前约车,因为打的还是不好拦。”
服务能否跟上价格?
“涨价”是出租车的“应对之策”,但此前也有报道称,2018年2月广州市发改委对全市13家出租车公司的成本监审报告显示,即使在网约车冲击最大的2015年和2016年,广州13家出租车公司的单车平均月净利润依然为1466元和707元,净利润率依然为22.5%和12.18%。
出租车公司并非所声称的一样处于亏损甚至垮台的状态。那么单纯涨价能否改善广州出租车的生存状态?你们对于出租车价格上涨的态度又是如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同时也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南方+访粉丝群”,与小伙伴们一起,聊新鲜有趣的话题,说不定下期就“翻牌”您的话题!
回顾往期话题:
●今年3·15,我们“曝光”了一堆购物狂(附视频)|南方+访
●南方+访|“史上最长寒假”的第一周,家长被打败了吗?(附视频)
追热点,采街坊,你的回答我们来听,欢迎各位关注街访南方号“南方+访”。
[采访/拍摄]马艺天 吴帆
[文字]马艺天
[来源]金羊网、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
策划:郑佳欣 林丽丽
统筹:黎咏芝 罗莎
出品:珠三角全媒体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