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就要开了,想快点吃上妈妈做的菜(附视频)|南方+访

南方+访
+ 订阅

在每个常年在外的人心中,生活从来不只是诗和远方,还有春运和故乡。

我们采访了这样一些人,来听听他们说了什么。

火车作为大多数人选择的回家方式,每到春运都会“一票难求”。无票在手时,故乡才是那个到不了的远方。

来自吉林的包小姐提到抢票,表示“这个是最揪心的!”

要回韶关过年的孔大爷很幸福,每年都有女儿帮忙抢票,自己只需要拿着身份证到火车站取票就行了。

拿到了票,火车上漫长的时间要如何消磨也是回家路上的问题之一。

来自沈阳的范阿姨消磨火车上时间的法宝是“我们同事都在一起啊,大家就一起吃饭啊,唠嗑啊,喝点酒啊……”

虽然年轻人口里说着“春节恐惧症”,但是“身体还是很诚实”,湖南的陈小姐没有抢到高铁票,就算是捡漏了一张普快火车票,要坐八个小时回家,她也很高兴,因为她今年要回家领证了。

如果你行在春运的路上,不妨在评论区来一起分享2018年你的春运故事。

从40年前开始,南下北上的劳动人群成为大城市与小城镇之的“洋流”,到现在,春运接近30亿人次的旅客发送量让不少外国友人瞠目结舌。这40年间,“春运大军”的归乡旅途也在发生着巨变。

绿皮火车已成情怀

在绿皮火车是唯一选择的时候,回一趟家更像跋山涉水,旅途上多数时间都消耗在火车上。而现在,动车已经承担起春运的主要运输力,“绿皮火车”则化身为一种怀旧元素。

长长的队伍到小小的手机

翻阅新中国春运历史,在那个没有互联网售票,买票、取票的过程都要通过人工窗口来完成。

因为排队时间长,和老乡、朋友轮流派对,分工买饭都是必须的,一般是大早上去排队,到了晚上才买到票。

图片来源:南方视觉

现在互联网售票已经占到总售票量的八成。

候车室似“战场”

过去,乘客拎着大包小包穿梭于车站内,是过去春运期间最常见的景象,赶车的惊慌,漫长候车时间的等待,车厢空间不足,春运路上的旅客脸上是疲惫。

图片来源:南方视觉

随着每年中国大规模客运能力的提升,配套设施的改善,特别是高铁开通以来,乘客的面貌也变了。

城乡差距缩小,再加上电商,大家的行装都变轻了;自助取票,准点上车,火车站的工作人员也不用面对汹涌的人潮担心随时可能出现的踩踏事件。

方便面不再是春运必备

过去回家,是一场漫长的等待,在绿皮火车上待上一整天甚至是几天,旅客最常准备食物就是方便面和鸡蛋。

图片来源:南方视觉

而现在,列车上的盒饭越来越丰富,2017年,铁路推出了动车组列车互联网订餐服务,不仅有肯德基、真功夫这类快餐,还有地方特色美食。

这些变化,牵动着你我。

也许旅途变得不再一样,但不管春运如何变,老话不会变,“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路上多辛苦,过年一定要回到家乡和父母身边。

你感受到的春运是怎样的?欢迎在评论去与我们分享。

同时也欢迎提供新鲜有趣的话题,说不定下期就“翻牌”您的话题!

回顾往期话题:

●南方+访|“史上最长寒假”的第一周,家长被打败了吗?(附视频)

●同城别人家的年终奖,我们偷偷告诉你(附视频)|南方+访

追热点,采街坊,你的回答我们来听,欢迎各位关注街访南方号“南方+访”。

【拍摄/采访/剪辑】熊程 马艺天

【文字整理】马艺天 熊程

【来源】中国新闻网、新华网、广州日报、南方视觉等

策划:郑佳欣 林丽丽

统筹:黎咏芝 罗莎

出品:珠三角全媒体编辑部

编辑 马艺天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