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板发语音被批工作态度差?发微信这些禁区勿入(附视频)|南方+访

南方+访
+ 订阅

每天,我们都会被类似“职场菜鸟如何通关晋级”的朋友圈励志鸡汤文洗脑,可是就在昨天,剧情出现了反转。
《小伙连发4条微信语音汇报工作,被领导狠批“态度有问题”!》一时激起网友热烈讨论。

文章主要内容就是:

给领导发语音消息到底是不是职场禁忌?还有哪些线上社交举动会被大家默默吐槽?

戳视频感受(并默默对比……)

讨厌语音的人到底在讨厌什么?

来听听+访粉丝群里的声音:

@GggggggggJH:“那么长一条绿色,看到就难受。”

@管理员:“好多次,发来的语音根本没听,直接回复“嗯嗯好”,也顺利聊过去”

@yz:“连我爸给我发语音我都不听……”

所以大家为什么那么讨厌收到语音呢?

有网友给出了非常专业的解释:

① 听语音花费更多的精力。一眼扫过去能看完的文字,听语音的效率降低至少十几倍。再加上收到的语音有时候完整性并不高,信息传递效率更低。

② 音频流暂停的成本更高,也就是说,如果你某个信息没听清,你只能选择再听一遍。

③ 更加没有隐私感,简单来说,就是不希望自己聊天的内容随便被他人听到。

总结来说,站在信息读取者的角度,语音消息给他们带来更多“解码”负担。

就像李小姐说的:

“有时候你需要留下文字记录,这样比较方便回看。”

从另一个方面分析,由语音带来的焦虑情绪可能和“语音恐惧症”有关。

请自查一下,你是否不爱打电话,却倾向于微信、QQ等用文字交流的软件;语音聊天时胆小腼腆,陷入失语的无限尴尬,但纯文字聊天却可以聊个火热……

网络技术的发达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时毋庸置疑的,距离的消除从另一个方向来看,就是距离的增加,地理因素不再重要;即使室友就在隔壁,我们也还是会选择发微信,因为不用面对面,就不用打破个人空间,不会有一种“被入侵感”。

虽然对个人空间的强调有很多缘由,但是即时通讯技术的发达,造成大家空间感的消失,肯定也是原因之一。

社交礼仪Vol. 2.0

其实,不仅仅是在微信上,像小张这样“中招”的情况,相信我们都经历过。

有说领导矫情的人,就有说小张欠考虑的人,观点分歧情况如何都不意外,+访君觉得值得注意的是,社交礼仪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iOS都更新到11代了,如果你的社交礼仪跟不上大家的脚步,被diss只是迟早的事。

GQ实验室曾经发过一篇推文,总结了50条社交礼仪,嚎叫着“每条两分,你绝对不及格”。

+访君抱着必胜的心态点开,又怀着惨败的哀愁点了关闭。

不信?随意拿两条出来给你们感受一下:

●不要发60秒的长语音,也不要发只有一个“OK”的一秒语音

●谁先加的微信,谁就要先自报家门

●在吗=100000斤的心理压力

●不要在朋友圈发和别人的微信对话截图

如果你露出了得意的微笑,要明白这些都还只是线上交流初级礼仪须知,高级的你们再感受下:

●不要开口就是“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要么直接说要么闭嘴

●不要怼到人家脸上说取关,这简直是新时代的“摔门而去”

●P 图不能只 P 自己,也别把朋友 P 得太失真

能不能及格心里有数了吗?

不要说这些规矩知识矫情,你会拿跟你爸妈说话的态度跟你领导说话吗?至少求生欲比较强的人是不会的。因为环境变了,语境变了,社交礼仪当然也变了。

很多人社交的大部分时间已经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社交礼仪当然也进阶升级匹配互联网时代了。

大家对社交礼仪的追求,最基本的是,当然是顺利的信息传达、交换,并且在交流的时候不给对方添堵。

就像这位许小姐说的:

“线上社交软件越来越便利,就是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对于在吗、『你好亲』这种废话就还是少说为好。”

张小姐:“朋友圈少发美颜自拍。”

贺先生:“私人的微信不要老发一些微商的内容啰。”

你们还有什么值得分享的交流tips,或是吐槽?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往期回顾:

回顾往期话题:

●广州成为全球网红,生活在这里的人说出了真相(附视频)|南方+访

●南方+访|“史上最长寒假”的第一周,家长被打败了吗?(附视频)

●同城别人家的年终奖,我们偷偷告诉你(附视频)|南方+访

●火车就要开了,想快点吃上妈妈做的菜(附视频)|南方+访

追热点,采街坊,你的回答我们来听,欢迎各位关注街访南方号“南方+访”。

[采访/拍摄]马艺天 林双英

[文字]马艺天

[来源]南方日报、金羊网、知乎等

策划:郑佳欣 林丽丽

统筹:黎咏芝 罗莎

出品:珠三角全媒体编辑部


编辑 马艺天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