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次提到大湾区、10次提到深圳、2次提到“双区”、1次提到都市圈……
1月5日,《中共惠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正式对外公布。(点击查看全文)
南方日报、南方+“大都市圈”留意到,这份1.4万字的《建议》中有不少篇幅与区域联动及融入“双区”建设等相关。
厦深高铁连接深圳都市圈内的深圳、惠州、汕尾。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 摄
积极推进深惠城际规划建设
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紧邻广州、深圳、东莞、香港等,与这些城市经济相融,产业联系紧密。《建议》提出,积极主动融入“双区”建设,立足惠州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在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建议》提出,参与推进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以“丰”字交通主框架为引领,加快规划建设高效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加强与港澳广深在经贸、金融、专业服务及协会机构等方面的务实合作。深化与港澳教育、医疗、文旅、环保、民生等方面合作,共建优质生活圈。
融入大湾区,交通要先行。惠州将以“丰”字交通主框架为重点构建“内畅外快”现代交通体系,围绕实现“对外大连通、对内大循环”,以高铁、城轨、高速公路、空港、海港为抓手,构建更为开放快速智慧的立体交通网络。
《建议》提出,加快“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着力构筑与周边城市快速联通,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与粤东粤北地区之间要素资源便捷高效流动的交通体系。
在“两港”建设方面,《建议》提出,将惠州机场打造为客货并重的千万级干线机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的骨干机场。加强惠州港与深圳港联动发展,整合惠东、大亚湾等地口岸资源,加强与深港澳汕合作,构建海上交通走廊,推进港铁联运体系建设,着力将惠州港打造成为以石化能源运输为主的国家沿海主要港口之一。
轨道交通建设,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热点。《建议》提出,完成赣深、广汕铁路惠州段和莞惠城际北延线建设工作,高标准建成赣深铁路惠州北站和广汕铁路惠城南站等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推进深惠城际规划建设,启动惠大铁路电气化改造,推动莞惠城际公交化运营。
赣深高铁预计2021年通车,届时从惠州到深圳、东莞只要半小时左右。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 摄
主动对接深圳路网规划
从深莞惠经济圈(3+2)到深圳都市圈,惠州如何参与其中,一直备受外界关注。
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河源和汕尾。近日,《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6次提到都市圈,并明确制定实施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以深莞惠大都市区为主中心,以深汕特别合作区、河源都市区、汕尾都市区为副中心,形成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发展格局。(详见《以深莞惠大都市区为主中心!深圳“十四五”规划建议6提都市圈》)
“十四五”时期,惠州如何借助都市圈强化与深圳的联动?《建议》提出,全面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并明确提到都市圈。
“积极参与深圳都市圈建设,探索共建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建议》提出,主动对接深圳路网规划,强化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通勤,构建深惠快速联通、相互协同的立体交通格局。主动承接深圳科技创新资源,力争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继续承接深圳优势产业溢出,支持深圳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学习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经验。
惠州加快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路网对接。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 摄
链接》》》
惠州“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有关大湾区的10个提法
1、着力把惠州打造成为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
2、爱才惜才重才用才氛围更加浓厚,人才配套政策和设施更加完善,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新高地。
3、集中力量建设1号公路经济走廊,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增量发展空间。
4、加快“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着力构筑与周边城市快速联通,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与粤东粤北地区之间要素资源便捷高效流动的交通体系。
5、将惠州机场打造为客货并重的千万级干线机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的骨干机场。
6、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
7、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新高地。
8、主动承接深圳科技创新资源,力争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9、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按照“一个花园”理念,将北部生态发展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生命、生活”产业高地。
10、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引导资本流向文化产业。
【记者】周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