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惠州“十四五”规划建议全文发布

南方+

《中共惠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惠州加快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的重要机遇期。中共惠州市委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结合惠州实际,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纵深推进国内一流城市建设

1.“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为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奠定坚实基础。“十三五”以来,惠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惠州大地落地生根。一是竞逐一流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预计二〇二〇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50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5.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66万元。“2+1”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初见成效,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强力聚集,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一期顺利开工建设,成功引进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三期、恒力石化、正威新材料等大项目,高标准谋划建设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基础进一步夯实;生命健康产业取得突破。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二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设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制度,建立重大项目专班机制,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全面推进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全市域全流域水环境一体化治理格局初步显现。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三是城市能级大幅跃升。惠州机场完成扩容扩建,高铁、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开创性规划建设“丰”字交通主框架,初步形成集海陆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启动金山新城、惠州湾产业新城建设,城市发展空间不断优化拓展。四是民生质量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卫生、体育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科学高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扎实有效,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成功摘取全国综治领域最高荣誉“长安杯”,第五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桂冠,第六次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五是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居全国重点监测城市前列。六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力推动《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建立健全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的意见》在惠州扎根见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务实开展,为事业注入强劲动力。不断彰显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干部选拔任用导向,持续完善激励关怀和奖优罚劣机制,干事创业热情和劲头不断高涨。全面落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步伐更加坚实。切实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全市政治生态持续向上向好。“十三五”期间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惠州发展的韧性更强、活力更旺、后劲更足,为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四五”时期是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重要机遇期。从全球态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从国内形势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惠州市情看,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偏弱、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较为突出,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社会治理等领域还有较多短板和“欠账”,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已经到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重要机遇期,我们要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奋勇前进,不断谱写国内一流城市建设新篇章。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3.“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抢抓“双区”建设战略机遇,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把惠州打造成为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贡献惠州力量。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与惠州实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让惠州人民过上更加幸福、更加自豪、更加愉悦的美好生活。

——民生福祉日益丰厚。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解决一批民生难事,让群众住房更有保障,出行更加便捷,就业更加充分、更有质量,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显著优化。

——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具竞争力。重大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3+7”千亿级工业园区、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惠州湾产业新城、金山新城等一批重大平台顺利推进。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形成“2+1”现代产业体系,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更加凸显,生命健康产业取得积极进展,现代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实现聚集发展,打造粤港澳高端制造业基地。基本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治理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城市品质明显提升,现代化交通体系初步成形,城市风貌持续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周期管理意识深入人心,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融合加速推进,城市运转更加智慧。

——改革开放更具活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市域内外资源要素流通更加顺畅,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爱才惜才重才用才氛围更加浓厚,人才配套政策和设施更加完善,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新高地。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中韩(惠州)产业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双向投资质量显著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深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实施文化品牌、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三大战略”,“岭东雄郡”城市精神更加彰显、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文体设施功能持续完善、文化服务优质惠民、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光彩。

三、构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集群

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塑造惠州现代产业体系新优势。

5.优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集中力量建设1号公路经济走廊,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增量发展空间。围绕建设“千亿级园区、万亿级产业”,优化提升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中韩(惠州)产业园3个国家级园区,建设7个千亿级工业园区。抓好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工业园向产业新城发展。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6.全力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着力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全面提升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的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围绕高质量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全面提升大亚湾石化区发展水平;推进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建设;加快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加快石化能源新材料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做大智能终端、平板显示、汽车电子、LED、新能源电池等领域产业规模,加快推进5G、新能源电池、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补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培育生命健康产业,打造“医、药、养、游”一体化覆盖、各业态耦合共生的高端健康产业集群。

7.积极构筑新兴产业体系。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快氢能产业规划和发展,前瞻性布局激光与增材制造、石墨烯等未来产业。充分利用惠州海洋资源优势,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促进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等相关产业集聚优化,积极建设以海岛旅游为主的海洋旅游产业集群。

8.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大数字应用技术和技术设施投资力度,提升惠州未来在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中的竞争力。加大现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扶持力度,推动企业运营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和业务数字化。重点引入数字技术先进的企业项目,以数字化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建立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生态。

9.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优化生活性服务业供给,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进金融服务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强化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持,构建业态丰富、结构合理、服务高效、运行稳健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金融服务领域改革创新,壮大现代金融产业,发挥资本市场对产业升级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10.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实施物流设施升级工程,在惠州机场、惠州港、京九铁路(惠州段)科学布局一批现代物流产业园,着力引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供应链管理、物流服务企业。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商旅文体、生产销售等跨界融合,形成更多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

11.建设质量强市。实施商标品牌培育计划,开展重点产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培养壮大一批企业管理精细、产品服务优良的惠州企业。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四、以“丰”字交通主框架为重点构建“内畅外快”现代交通体系

围绕实现“对外大连通、对内大循环”,以高铁、城轨、高速公路、空港、海港为抓手,构建更为开放快速智慧的立体交通网络。

12.加快“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着力构筑与周边城市快速联通,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与粤东粤北地区之间要素资源便捷高效流动的交通体系。实施“畅通工程”,推进“两环十射”道路快速化改造以及过江桥梁、慢行道路体系、“五横五纵”骨干快速路、机场高速等规划建设,加快形成对外交通高速化、市域交通快速化、城乡交通便捷化的路网体系。

13.加强“两港”建设。将惠州机场打造为客货并重的千万级干线机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的骨干机场。加强惠州港与深圳港联动发展,整合惠东、大亚湾等地口岸资源,推动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海上应急救援体系,加强与深港澳汕合作,构建海上交通走廊,推进港铁联运体系建设,着力将惠州港打造成为以石化能源运输为主的国家沿海主要港口之一。加大东江水道开发利用。

14.推进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完成赣深、广汕铁路惠州段和莞惠城际北延线建设工作,高标准建成赣深铁路惠州北站和广汕铁路惠城南站等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推进深惠城际规划建设,启动惠大铁路电气化改造,推动莞惠城际公交化运营。

15.推进新基建项目建设。前瞻性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网络全覆盖,加快全光网建设和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北斗系统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体系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集群,加快推进一批数据中心落地建设。

五、加快建设现代化一流品质城市

树立一流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理念,全力提升外在美感和内在品质,发掘城市历史底蕴,加快建设更加智慧安全的现代化城市。

16.制定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金山新城等城市新增长极,打造未来城市新中心。推进城市功能完善、生态修复,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对标一流城市做精做细城市微观规划设计,整合市域城市空间,推动城市资源要素、人文环境、综合交通、基础配套有机融合,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

17.加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严格落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推进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复兴传统风貌区,维护和延续惠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特色。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

18.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转型。建立从基础设施、数据存储管理、平台整合到对外服务的城市大脑。制定数据治理规划,建立城市数据资源有效汇集与共享机制,提升城市智慧水平。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切实维护数据安全。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建设运营模式,加快城市管理数字化转型。

19.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台风、洪涝、地质等自然灾害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加快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推进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全面推进主要江海堤防和临时蓄滞洪区建设。完善对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常态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治理机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加强消防救援、应急响应、防灾减灾的设施建设、装备配备和救援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能力。

六、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新高地。

20.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创新政策体系,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改善科技创新生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多样化金融支持科技发展模式,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

21.搭建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推进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和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建设,加强与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近物所等合作,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落户稔平半岛。

22.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力争“十四五”末超3000家。高质量打造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吸引更多创新创业团队落户。着力培养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加快推进新一代工业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惠州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埃克森美孚研发中心、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实验室、中广核研究院实验室、石化技术研发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23.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围绕“2+1”现代产业集群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核孔膜、重离子治癌装置、辐照育种等成果落地转化及产业化。加快推进珠三角(惠州)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在惠州转化应用。紧跟科技前沿发展,前瞻性布局数字经济、新材料、生命健康、先进能源、节能环保等未来产业。加快军民融合发展。

24.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构建与“2+1”产业发展相配套的“1+N”人才政策体系,落实“惠”聚优才行动计划,优化“产业引才”“平台引才”“以才引才”机制和平台建设,形成以业聚才、以才兴业发展局面。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围绕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健全创新激励、服务保障等机制。

2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推动知识产权监管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

七、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推进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参与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6.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需求新变化,应对群众线上消费新习惯,紧扣当前教育、育幼、养老、家政、医疗、文旅、信息等消费增长点,多渠道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夜间经济。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27.发挥有效投资拉动作用。着力增加优质项目储备,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布局规划,积极推进“丰”字交通主框架、惠州湾产业新城、金山新城、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三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在公共卫生、城市更新、生态环保以及5G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28.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以自贸区标准打造中韩(惠州)产业园。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培育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等外贸新业态。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建设。

八、积极主动融入“双区”建设

立足惠州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29.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参与推进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以“丰”字交通主框架为引领,加快规划建设高效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加强与港澳广深在经贸、金融、专业服务及协会机构等方面的务实合作。深化与港澳教育、医疗、文旅、环保、民生等方面合作,共建优质生活圈。

30.全面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积极参与深圳都市圈建设,探索共建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主动对接深圳路网规划,强化与深汕合作区的通勤,构建深惠快速联通、相互协同的立体交通格局。主动承接深圳科技创新资源,力争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继续承接深圳优势产业溢出,支持深圳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学习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经验。

九、持续优化一流营商环境

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一批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

3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实体化市场化转型发展,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深化政府投资基金运作市场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32.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房屋、林权等财产征收征用制度。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盘活各类存量土地资源,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有序流动。依法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

33.优化政务服务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加快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市场监管领域管理方式改革和创新,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创建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实验区。持续开展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活动,打造政府高效服务企业平台。

34.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打破政府部门数据“信息孤岛”,推进数据共享,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数字政府”,重点推进营商环境、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应用建设。深化“粤省事”“粤商通”“惠服务”“湾区通办”等终端应用,实现政务服务“指尖办”“就近办”“马上办”。推进“数据上云、业务下沉”,建设政务服务协同平台,打造整体联动、部门协同、一网通办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强化网络安全防护,打造高效可靠的政务云和政务网。

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平台,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振兴。

35.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优化乡村特色产业布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公园等平台建设,高水平打造惠州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组织开展“百园万站”行动,扶持创建一批农村电商产业园和农村电商示范站,依托互联网和现代物流,开拓惠州特色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保障能力。

36.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农村“一户一宅”、农房简约报建、农房风貌管控“三项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制度。

37.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促进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和“乡村工匠”工程,壮大乡村技能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精勤农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十一、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

38.深度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实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引导县(区)打造各自功能区的“引领者”。加快整体融入“一核”步伐,推动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核心片区优化发展,拓展惠东县、博罗县重点发展区,提升两大片区能级。全面对接“一带”,推动惠东县、惠阳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地区联动发展,谋划“惠州湾”规划,抓好稔山滨海新城(范和湾)建设,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助力构筑“一区”,推动龙门县、博罗县北部、惠东县北部绿色发展,筑牢北部山区生态屏障。用好行政区划资源,加快惠城区与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惠阳区与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融合发展,助推惠州市区扩容提质。

39.构建“1+1+1”国土空间新格局。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按照“一个花园”理念,将北部生态发展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生命、生活”产业高地。按照“一座城市”标准,集中连片开发南部城市发展区,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按照“一个海湾”范式,抓好海洋发展区规划开发,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港口和临港产业集群助力广东沿海经济带建设。

40.落实人口长期发展战略。科学编制人口发展规划,实施更加开放包容的人口发展策略。加快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人口结构。

十二、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41.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总结全国试点工作经验,高标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水平,弘扬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和网络空间治理,倡导文明新风尚,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42.壮大主流舆论。坚持完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推进市主流媒体融合改革,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扎实抓好县级媒体中心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信息需求。积极塑造“岭东雄郡”城市形象,优化惠州文化基因,全面讲好惠州故事,传播好惠州声音。

43.加快发展文旅产业。推进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鼓励发展文化、科技融合的新型文化业态,培育发展一批有潜力的文化企业。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引导资本流向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打造环西湖城市中央休闲文化区、环罗浮山—南昆山生态旅游产业带、大亚湾—稔平半岛滨海旅游产业带等文旅平台。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支持电子竞技及综合性高端文旅项目等建设。

十三、加快建设绿色生态美丽惠州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绿色生态底线,增强绿色文化自觉,强化绿色法治保障,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惠州。

44.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进产业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建筑,开发推广绿色产品,探索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推进节能目标“双控”工作。

45.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及河长制、湖长制,加大东江、西枝江等河湖保护力度,确保饮用水源安全。继续提升空气质量管理水平,确保空气质量保持在全国重点城市前列。加快完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体系,稳步推进污染地块修复工作。

46.加快生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考洲洋保护立法,推进潼湖国家湿地公园、惠东好招楼海洋湿地公园等建设。加快森林碳汇工程建设,推行林长制,加快高质量水源林建设,森林覆盖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美丽海湾。

47.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环境治理效能。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实施严格的生态环保失职终身追究制度。深入推进供排污一体化改革。

十四、持续提升惠州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一批改善民生的实事好事,解决一批群众关注的难事烦事,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48.大力改善群众居住出行条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健全完善便捷、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体系,深入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提升交通效率,让城市快起来,优化改造一批市政道路,加快建设一批过江通道、公共智慧停车场,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让群众出行更方便更快捷。

49.更好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着力打造风貌特色鲜明的美感城市。加强城市风貌管控,控制好两江四岸、金山新城等区域城市景观,促进城市形态更优更美;发挥江海资源优势,建设“亲”江“近”海的海滨城市。着力打造让群众记得住乡愁的美感乡村。深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四好农村路”、村庄集中供水、农村改厕等基础设施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建设一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精美农村。着力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精神家园。提升群众精神生活品味,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水平,推进市美术馆等城市文化场馆和文化地标建设,改造提升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服务功能,加快推进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文艺新高地,创作一批反映惠州改革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文艺精品。加强惠州优秀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办好东江干部学院,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汇聚开拓创新、自信自强、竞逐一流的强大精神力量。

50.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深化教育管理体制、评价机制等综合改革。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加快培养理工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构建本地终身教育体系。

51.打造健康惠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县级公立医院建设,规划建设专科医院,推动镇(街)卫生院(中心)、村(社区)卫生站规范化建设,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重大疾病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重大传染疾病、慢性病、精神病等防控防治。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积极创建中医事业创新示范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不断提升居民身体素质。

52.织牢民生保障网。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体系,建成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险全覆盖。加大底线民生保障力度,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困难群众、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扩大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服务供给,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

十五、大力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53.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深入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大力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逐步形成地方性法规规章日趋完备、法治实施更加高效、法治监督更加严密、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党内法规制度切实得到遵循的良好局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快推进公共服务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54.建设平安惠州。深入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持科技兴警战略,深入推进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加强城域网和5G网络安全管控,打造智慧公安,让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

55.筑牢安全发展防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机制,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健全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和舆情处置联动机制,不断提高公共安全管控能力。健全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重大风险。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56.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构建党建引领、全域覆盖、“多网合一”的基层“全科网格”体系,推动社会资源、公共服务等向网格集聚。扎实推进镇(街)、村(居)、村民小组干部“大储备”工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发挥社会协同作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深化落实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健全完善一村(居)、一社工、一法律顾问等基层治理制度,推进“一村(居)一警”机制提档升级。

十六、凝聚加快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强大合力

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形成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强大合力。

57.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部署有效落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永葆初心与使命。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织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实施新一轮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设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落实好干部标准,加强我市干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建设,着重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健全完善精准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切实提高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政治监督,探索建立“1+2”监督体系,突出“干部平安工程”一个重点,用好“大数据智慧监督平台”“重大工程廉洁监督专班制”两大抓手,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58.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强化党领导一切的工作机制,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职尽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支持人民政协依章程履行职能,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不断加强政协工作制度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统战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用,凝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力量,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

59.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制定市、各县(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和相关专项规划。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把规划实施情况作为绩效考核重要依据,确保本《建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乘势而上、起而行之,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奋力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为广东实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 南小惠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