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高基街:延续30多年的天光墟,藏着一个收藏梦
天光墟是广州民间集市,自民国开始,每天清晨或半夜开市,天亮即完结,故名“天光墟”(粤语“天光”即“天亮”)。以摆旧家具、器皿、故衣、什架等二手廉价货物及古董、字画、古籍、盆栽为主,清末民初为其全盛时期。
生意好不好都只有三个小时
今年初,广州最大的人民北路天光墟被政府叫停后,那些靠天光墟生存的人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4日,记者来到了海珠桥天光墟。意外的是,周六凌晨四点后的海珠桥辅路已被由大小包裹组成的地摊占满,中间留出一条细长的过道供行人往来。据摊主王师傅介绍,广州海珠天光墟凌晨四点开市,早上七点闭市,天天如此。记者注意到,这里摆卖的商品价格大都在几块至十元间,顾客整体年龄五十岁左右,他们拿着手电筒在黑暗中搜寻“宝贝”,通过反复砍价买到心仪的商品。
来自河南省驻马店市的马婆婆骑着三轮车在一团漆黑中缓缓驶来,咯噔咯噔的声音让人感觉到蹬者的吃力。停稳车子后,稍显肥胖的身躯熟练地搬挪、铺展着自己的“商品”:旧衣物,方便面和牛轧糖,雕刻粗拙的仙女塑像。
环卫工陈师傅对记者说:“天光墟的货大抵两种渠道,环卫工捡的和收废品收的,几乎零成本,所以价格便宜”。
周大爷的摊前挤满了人,细微的砍价声此起彼伏,稍微空闲了,他操着河南口音和记者说:“我主业是收废品的,白天收到不错的东西晚上就拿来卖一点补贴家用。来广州五年了,春节后我的小摊从人民北路搬到海珠桥,刚来以为会冷清一段时间,没想到很多老主顾也都“搬”过来了。”在他旁边摆摊的林叔补充说:“有些没有主业的人,不让摆摊,那就等于让他少吃一顿饭,人也要活着啊”。
摊主李大爷向记者表示,海珠桥天光墟之前没什么人,因为远离住宅区,现在反倒旺起来了。营业时间是四点到七点,挣没挣着钱也必须走,要给早晨上班的年轻人让道。
在记者的观察中,虽然顾客人数不少,但大多集中在少数几个大而全的摊位。据记者从最火的摊位吴大妈那里了解,她的摊位每晚收入100至200元之间。而大多数摊位则稍显冷清,采访中发现,有些甚至一晚都没有收入。
摊主王大伯跟记者说:“我家住荔湾的西门口附近,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每天推着这几十公斤的货物走几公里实在吃不消。少拿吧,货越少,人也越少,今天晚上在这坐了一个小时,什么都没卖出去”。
记者观察到,与王大伯有同样焦虑的商家不在少数。因为无人问津,有些商家一直到天光墟结束,在三个小时“热闹”的集市里没有说过一句话。
李大爷和记者感叹:“我以前在北京大柳树、崇文门那片摆摊,那边叫鬼市,有很多年轻人,抱着猎奇的心态过来,七七八八就卖完了,还不还价。广州大都是上年纪的老人,很是精打细算,你多要他一毛都不行”。
天光墟是能淘到宝的,摊主赵大妈和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三年前,我老乡收废品收到一个盘子,有个客人出100块,她吓了一跳,立马卖给他了。后来听说那个盘子被卖了3000元,再后来又被卖了三万”。
在天光墟快结束的时候,难得见到一名年轻人,记者追访上去问他:“今晚有什么收获?”,年轻人伸了伸懒腰说:“因为家在附近,没事就过来逛逛,我的拖鞋、耳机都是天光墟买的,比如这个耳机,要价五块,两块买来的”。
接近七点,天微微亮,虽然还有很多顾客,但是很多商家已经开始收摊了。他们向记者表示,这是和城管的默契,互相理解,他们也不易。
在晨曦中,我们看到他们推着沉重的车子,走上回家的路。
夹缝之墟,天光而息
关于天光墟的摆摊有什么规定?记者通过12345政府热线联系到了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的相关部门,对方表示2011年6月28日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出台了关于划定严禁乱摆卖区域的通告,其中人民北路为严禁摆摊区域,海珠桥不包含在内。据摊主们反映,自从人民路天光墟被取缔之后,天光墟已从原来的五六个点,到仅剩海珠桥和光塔路(光塔路仅周六凌晨营业)了。
之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本科生刘慧、宋佳颖等人就以“夹缝之墟,天光而息”为题,对广州西门口天光墟底层市场作了实地调查。他们发现,广州天光墟从明代出现,在清朝最为繁荣,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曾因政府加强执法巡查力度而消失过,却在20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出现,于广州市内几个地方辗转。城市化进程中,每个城市总存在着这么一种群体,他们收入微薄,勉力维生。他们当中有人依靠天光墟赚取生活费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根据他们的调研报告,假设这个市场的人们对于西门口天光墟的依赖程度用1~5来表示,其中摊贩依赖程度3以上的比例超过65%,购买人群依赖程度3以上的比例超过50%。
在中大学生调研报告中,他们认为天光墟形成的原因中除了历史的传承外,还因为天光墟特殊的黑夜环境维护了消费二手产品人群的自我尊严,他们为了在获得必要的生活用品的同时维护了自我形象,使他们的自我认同不仅停留在维持温饱的社会底层,而是提高到和普通市民一样有社会尊严的人。他们提出了两点建议:一,“规划为底层人群提供相应的生计和消费空间”,如在社会底层聚集的区域设置符合该群体消费水平的商业服务设施,设置为其服务的回收物品利用站点等;二是建议城市管理采取人性化、多样化的措施,对底层群体市场采取包容和合理引导措施而非强制取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化引导,帮助其健康发展。政府可制定旧物回收政策,实行半规范化的监管,妥善解决其中存在的安全与卫生隐患。
有四年的背包客与摄影师经历,足迹遍布国内外80座城市,写下了5万字游记的原华工大学生武楷斯向记者表示,他专门做过关于广州天光墟的调查。他表示,与国外相比,国内跳蚤市场文化流失严重。国内许多地方一些传统的旧货市场已经消失了,一些变成了纯粹的生意,失去了底层交换的原生态意义。据他了解,现在广州的天光墟城管和摊贩关系都很融洽,只是在天亮的时候温柔地提醒他们撤走。他对此很认可。他认为,天光墟不应见光死,让所有人都能各得其所,这才显得出城市的温度,才是一座城市成熟的标志。
【记者】项仙君 【实习生】徐天鹤 廖芷莹 邢池
【校对】谢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