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高基街:延续30多年的天光墟,藏着一个收藏梦

佛山日报 2016-12-02 11:21

天光墟,顾名思义,就是天快亮时候的集市。据传,广府人逛天光墟起源于清末民初,当时战乱,大批文物古董流落民间,这些贵重“玩意儿”没法在正规渠道销售,商贩们便在凌晨时分的街头摆地摊摸黑交易。自凌晨始,天亮结束。后来这些地摊集市渐渐发展成了草根旧货交易市场,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淘货。

佛山禅城区高基街上,有着延续30多年的天光墟。天亮前,墟在叫卖声中苏醒;天亮后人作鸟兽散,在车水马龙的闹市里不着痕迹。这里有从几角钱的小人书,到上百、数千元的明清古玩,丰俭由人,雅俗共赏,有人为生计而来,也有人为爱好而摸黑淘宝,可以换来一屋假古董,10年时间也可以淘出一家古旧书店。行家说,这是古玩界天光墟特有的“公平”。

充满情怀的天光墟

凌晨5时多,天边刚刚泛起微光,佛山沉浸在睡意中不愿苏醒,高基街巷内到红路直街,路边已经摆满了地摊杂货,前来淘货的人举着手电筒,就着淡黄的路灯,与“走鬼”们讨价还价。

进天光墟摆摊几乎不需要门槛:一块塑料布,几件旧货,一把小椅子,便是一个档口。这里的旧货应有尽有,你不仅可以买到旧光碟、旧手机等,还能淘到老式手电筒、旧音响,还有十几年前的老杂志、字画古玩等。

路口一家卖旧书的地摊陈姨,每天都来赶墟,被翻得书页都起毛边的明星写真杂志,价格却是便宜,几块钱可以买三本。在有些人看来是用了很久的老旧物,甚至无法继续使用,可就是能卖出去。摆摊已有3年多的陈姨告诉记者:“你别看这里的东西旧,你不买,总有人买的。”

每逢周六、周日,不少藏友专门前来捡漏淘宝,遇到相熟的,相互还打招呼呢。识别他们的方式很简单,每逢遇到物品,总会举着专业的小手电筒,拿着放大镜,徜徉其间。结局无非两种,或沙里淘金,或一天也寻不到一件,可这就是收藏的快乐。

46岁的麦先生,他经常来这里淘旧货,主要是收集一些感兴趣的旧杂志。他告诉记者,自己年轻的时候就爱看杂志,后来偶然一次被朋友叫来逛天光墟,发现这里有些杂志是以前在书摊看过但没买的,勾起了旧时的回忆,起了兴致,便淘了好几本回去收藏。“也算是重拾旧爱了”。

“每天都有两类人来这里,一类是淘宝,一类是找回忆,安抚自己的内心。”摆摊的“肥仔”眼中,很多来买旧货的人,都是在用购买行为填补物资匮乏年代的缺失感。旧手表、旧乐器、旧相机,已经不能用了,却很有年代辨识度,总有人乐此不疲地来收集,哪怕仅仅作为家中的摆设。

收藏界的初级市场

这里与成熟的佛山古玩市场区别还是很大的。地方简陋,摆摊甚至不用花钱,物品丰富到你想象不到,古书、钱币、烟斗,还有铜器和玉器,价格相当的低廉。不仅有旧地图、旧字典、旧照片,也有小人书。很多物品都是从收垃圾的人那里捡出来1,慢慢分门别类,再送到天光墟。

记者看到一家店铺墙壁挂着“某人在1979年获得陶瓷行业领域的先进人物”的荣誉证书,这说明了原主人将证书当旧物扔掉,然而到了有专项收藏的藏友那里,却成了证明历史的一件物证,收藏正是从这样一份份看起来不起眼的旧物品中日积月累。

早年有人告诉记者,佛山有几个很有名气的老红木卖家,最初就是收垃圾的,收着收着就成为了行家,可见捡漏成行家需要一定天赋和耐力。周一是人们最繁忙的日子,藏友老陈认为不可能捡宝,却意外地“捡”到早期石湾陶艺家区乾的一只陶鸭,“买家不知道是谁做的,但我看出来了,她卖给我800元,我拿到古玩街至少卖到2500元,这就是实力和运气。

实际上,许多卖家并不知道自己出售的旧物品价值,买卖之间还有不成文的规定:只当是工艺品,不问真假。所以,所有货品需要墟友自己去鉴别、估价和砍价。

古玩界视这里为初级市场,收旧货的人喜欢来这里卖,因为这里不收租金,早开摊,早卖出。而买家们或藏友就在从这些物品中遴选,再拿到古玩店铺,加价售出。

一个上午,记者陆续看到不少熟悉的藏友面孔,“不一定每次都淘到宝,但都想逛逛。”

容铸华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就住在高基街附近,住在四楼的他,看着这条街已有十几年时间了,上半年他淘到一部海鸥的胶卷相机,但依然觉得有趣,“卖东西的人可能只是谋生,可在我们眼里,这些旧物代表着某种情怀,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佛山没有因快速发展而丢失原来的市井情怀和文化气息。  

【来源】佛山日报

【记者】束维

【通讯员】容铸华

编辑 王虹丹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