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源娶个媳妇要花多少钱?上世纪70年代......

河源晚报

你还记得,当年你娶媳妇用了多少钱,给了什么聘礼吗?近日,一张“全国聘礼地图”的走红,引发了人们对“聘礼”话题的热议。在河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变化,作为结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聘礼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连日来,记者特别走访了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听他们讲述自己及当时人们结婚聘礼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

300元“身价银”、20桌“酒水”

说起自己结婚时的聘礼,来自和平县的郭倩阿姨至今记忆犹新。她和丈夫赖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结婚,那时候许多人家经济不富裕,只求吃饱穿暖,所以聘礼也大都围绕着“吃”、“穿”。

“我记得我老伴儿给我父母的礼金是300元,另外还有20桌的‘酒水’。”郭倩阿姨说,她是1975年10月结的婚,当时丈夫和家公家婆准备的“身价银”(即礼金)是300元钱。按照和平当地的风俗,在结婚当天早上,还要宴请亲朋好友,而宴请宾客需要的食物、烟、酒等“酒水”都需要男方来准备。这些“酒水”,可以是男方自己买,也可以是给钱女方买。宴请多少宾客、每桌上几个菜、给宾客的回礼多少等,都是根据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自行决定的。

郭倩阿姨告诉记者,她结婚时在父母家宴请了20桌、共160人左右。因为当地人不喜欢数字4和8,所以每桌准备的菜需要在8盘以上。其当时是每桌9个菜,其中包括猪肉、鸡肉、米粉、豆腐丝、腐竹、青菜、酸菜、咸鱼、南瓜各一盘,另外每桌还有两包4元钱的烟,一瓶客家酿酒。同时,对于一些近亲还需要回礼(当地人称“作合”),这些回礼同样由男方准备。她丈夫准备的“作合”,每份有猪肉和豆腐两样菜。

除了钱、食物,另外一个聘礼就是衣服。郭倩阿姨介绍,在婚礼举行之前,给女方长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6人)准备衣服是必不可少的,当时丈夫给她家长辈每人准备了一件冬天的上衣,每件衣服价格在20元左右。

上世纪80年代

“身价银”翻几番,“酒水”更加丰富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聘礼的内容更加丰富了,但是主要仍围绕着吃、穿等方面。

“我记得我给岳父岳母的礼金是1200多元,给长辈们准备了一套衣服,还有30桌的‘酒水’。”市民刘先生说,他和妻子在1986年10月29日结婚,那时父亲已经生病去世多年,两个姐姐已经出嫁,哥哥婚后分家,和母亲相依为命的他家境不是很富裕,给岳父岳母准备的礼金并不多。按当时的礼金价,一般在1000至3000元之间,他准备的礼金只有1299元。“当然,有的人家里实在拿不出钱的,也有不给礼金的。”他特别提到。

在吃的方面,他准备的比较丰富。刘先生说,他准备的“酒水”是30桌,女方宴请宾客240人左右。每桌“酒水”有12盘菜,包括两盘猪肉、两盘豆腐以及鸡肉、鸭肉、肉丸、肉片、酸菜炒猪大肠、腐竹、青菜、骨头汤各一盘。每桌准备了两包3元钱的烟、5元钱一瓶的白酒。而给近亲的回礼,则包括了一斤重的猪肉,还有豆腐、鱼、猪肚、两包烟、一瓶酒、一包饼干;给其他亲戚的回礼包括:一斤重的猪肉、花生、番薯干、一包饼干。

根据当时的习惯,婚前男方还需要给女方长辈从头到脚换新装,这也是聘礼的其中一部分。刘先生给女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6人,每人准备了一套衣服、一双鞋,另外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人准备了一顶帽子,共计花费了500余元。

上世纪90年代

聘金、猪肉、公鸡少不了,戒指可有可无

“您结婚时给女方的聘礼有什么?”

“聘礼自然少不了现金,生活变好了,聘金的金额自然会提高些。可能有人觉得说钱就俗气,这毕竟是当时的一种风俗,如果谁家结婚少了哪些东西,邻里乡亲会说闲话的。备足了不但女方父母高兴,男方家也感觉很有面子。”家住源城区、现在在市一中任教的肖锦华告诉记者。

肖锦华介绍,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了,老百姓生活水平有了全方位的提高。当时城里的家庭除了要给几千块钱聘礼外,还要给女方一个戒指,虽然是女方会带回夫家,但这也属于男方给女方的。而对于肖锦华自己来说,虽然他们家是在城里,但凑齐几千块钱,买上一个戒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时他的月工资只有300多元,金戒指比较昂贵,他感觉压力比较大。“为了能顺利娶到媳妇儿,我只得向父母和亲戚借了些钱,到处托朋友帮忙。”最后肖锦华终于买了一枚戒指和凑到6000块钱,把妻子迎进家门。“结婚之后,我们两夫妻足足省吃俭用了好几年,才还完债,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苦啊!”肖锦华笑着摇摇头说。“那也没办法,你要有像样的聘礼才能把我娶回家啊。”肖锦华的妻子在一旁笑呵呵地说。

对于农村家庭娶媳妇,给聘金也是在所难免的。和城里人的聘礼不一样,在农村戒指可有可无,然而猪肉、公鸡、油果、客家红果却成了必不可少的东西。

老家在东源县蓝口镇的周学启介绍,他是1990年结婚的,至今印象深刻,因为在下聘礼那一天他走了很多亲戚。“那时候农村结婚,一定要准备猪肉、公鸡、鱿鱼、油果、客家红果给女方阿伯阿叔、堂哥堂弟们的,如果少了哪家他会认为你看不起那一家。稍不注意就是人际关系上的大问题了。”因此,周学启除了准备1888元现金给岳父岳母外,还准备了6只大公鸡、100斤猪肉、8斤鱿鱼给妻子的娘家亲戚。

如今

金钱逐渐代替食物,送“三金”成聘礼常态

到了本世纪初,城乡高聘礼、高陪嫁、大操大办之风渐盛。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我市,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近20年来聘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定亲聘金逐年增长,聘礼更贵了!男方除了给高昂的礼金外,一般还会购买“三金”(包括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送给女方。

“现在结婚,最少需要3万元的聘礼钱了,有些比较富裕的家庭给的更多,一般是5万到6万的聘礼钱。”家住新江路的朱学敏介绍,其身边有个别朋友,聘礼金额还高达99999元,寓意“长长久久”。不过他也说到,如果是给了较高的礼金,女方往往会以红包的形式退还一部分给男方。礼金无定数,多数的家庭都是根据自家的经济情况而定,女方主动提出需要多少礼金的情况相对比较少。

“我爱人娶我的聘礼是很简单的,一对龙凤镯、一条金镶玉项链、一个对戒,还有3万块现金。记得当时是我爱人和哥哥、婆婆拿着这些过来我家提亲,在客厅说着以后结婚了会如何如何,我倒在房间看书没有去仔细听具体讲了什么内容。”经营教育培训机构的黄佩佩与爱人朱学敏是在2016年12月份结的婚。她告诉记者,她和丈夫拍拖已经很多年了,感情很深,对于男方给多少礼金、给什么聘礼她并不是很关心,最重要的是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了。相对于女儿的轻松,黄佩佩的父亲非常不舍。他说,聘礼就是结婚的其中一个程序,给多少都是心意,现在有部分家庭会对男方提出需要很高的礼金、很多的聘礼,对给“三金”提出具体的要求,他觉得,再多的聘礼也没法抹去“女儿到别人家里去的那种失落感”。

【记者】刘影丽 谢思思

 


编辑 李明秀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Plus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