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刷屏的美的“煮夫”吗?他又花1年煮了2吨米

南方+ 记者

还记得那个美的“煮夫”黄兵吗?去年3月8日,南方日报报道了他的故事:2年用了2吨米煮饭,只为赶超日本电饭煲。那么一年过去,现在他的研究又有何新进展?

2016年3月8日南方日报报道美的“煮夫”黄兵的相关版面。

今天,南方日报记者回访了黄兵,他不仅没有停下来,这一年,他更是为了研发出更好的电饭煲,仅用1年就煮了2吨米

事实上,去年6月,像黄兵一样默默奋战在佛山各行各业的30名能工巧匠,被统一命名为首届“佛山·大城工匠”。

就在今天(3月6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委书记鲁毅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第一个发言,发言提及“工匠精神”、“大城工匠”。他表示,佛山将在去年寻找和宣传“大城工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此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为此,记者回访了佛山5位“大城工匠”,看他们这一年来演绎了怎样的新版大城工匠故事。


佛山市日丰企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李白千:

⊙把水管内壁做得比头发还细滑

技术研发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结果。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心,不能指望一下子就能出成果,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我还记得,我和我带领的研发团队长年都在关注如何把管材内壁做到如镜面般光滑,从而减少水的阻力,让管道不容易产生水垢。要知道物品表面凹凸不平,要将内壁弄得比头发还要细滑,需要精心打磨,从配方、技术等多方面攻关,每次将内壁再磨光滑一点,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场硬仗。

当你专注做这件事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件事有了生命。比如说,由于长期进行水管研发,在我看来,水管是有温度的,只要一摸水管,感受它的温度和表面细微的杂质,我就能知道它的详细情况,而这样的能力,需要从日积月累,沉心于行业中才能得到。


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黄醒民:

⊙从“烧鸡狂人”到“烘焙达人”只为让消费者爱上烘焙

以前媒体叫我“烤鸡狂人”,现在有不少朋友叫我“烘焙达人”,常邀请我给他们做一些烘焙食品,我也非常乐意。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促使我在烹调研发的路上越走越远,即使加班加点做实验,也不觉得累。我想这也是工匠的一个特点,每天重复认真地做好一件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再坚持。

 过去一年我主要负责变频微蒸烤一体机的研发工作。考虑到当下流行的烘焙和烧烤需求,这个机器从一开始就非常“烤”究,我们希望让它拥有超越专业烤箱的烧烤水平,通过精准的温度控制,营造一个优秀的热风循环环境。也正因为此,我们走上了一条漫长的烤饼干之路。

 一开始,机器的热风从后面出来,导致靠近风口的饼干已经烤焦了,前面的饼干还没有熟。接着我们开始考虑如何将出风口均匀排布在机器的四周,比如先把左边的出风口堵住,通过烤面包片和饼干,研究右边的出风情况,待右边完成后,再研究左边的,如此反复测试、评估,得到数据再分析,最终用三个月时间才攻克了热风循环这一课题。


中南机械总经理助理胡建武:

⊙用三个月时间将零件成本降低10倍

近年来,中南机械大力进军3D金属打印设备的研制领域。我和我的团队主要负责3D金属打印设备机械部分的设计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零部件精度不高、生产周期长,且成本很高,为了实现可持续生产,我们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从配方、设备方面着手,最终选择了先进的防震加长铣刀杆替代之前的零部件。 

目前,采用这一零部件的加工成本只需要1000-2000元,比之前减少了10倍,生产时间也从原来的3天缩短到8小时,且尺寸精度高,所生产的产品光滑效果好。

在我看来,佛山人做的产品并不过国外产品差,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很多企业将样品做得非常精致,得到客户的认可,但在批量生产时,质量就会下降,这说明了好的产品质量不能只靠一个人,要大家都有工匠精神。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个人的提升,还需要全社会都有做精品的理念,营造尊重工匠的氛围。


广东省肯富来泵业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莫思永:

⊙“质量守门人”每天至少走4公里 对产品细节要求近乎“吹毛求疵”

每天上午8时,我都会从化工泵安装分厂一车间出发,检查2个仓库、13个车间、100多台设备、1000多件零件的生产、加工、安装和质量情况,大约要走4公里路程,这是我每天的“必修课”。

这是我在肯富来工作的第29个年头。今年以来,我从生产一线退居二线,担任质量控制班班长,负责全公司的加工和安装检验工作,简单来说就是“质量守门人”,这让我倍感责任重大。

很多同事认为我对细节的追求近乎“吹毛求疵”,但在我看来,这正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我反复强调“细节决定成败”,不谦虚地说一句,只要经过把关的产品合格率均达99%以上。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何小东:

⊙“我的字典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们知道,纱线必须上浆后才具备耐磨的特性,如果不上浆,织造将难以顺利完成。而另一个事实是,浆料对环境污染极大,大约50%的纺织厂COD来自浆料,且浆料的主要来源是粮食。能不能通过技术改进,在保证面料质量的前提下省去上浆工序呢?这个问题我思考和钻研了多年。

为了验证技术的可行性,我和团队成员在车间里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终于在2016年,攻坚了免上浆生产工艺的“硬骨头”。最近一次两个星期的试验中,我们成功地手工制造出十多公斤的免上浆纱线,实现了不可能到可能的突破。可以预见,如果免上浆工艺成熟且大规模投入生产后,将极大地减轻对环境地污染,并且节约对粮食消耗。

在纺织行业工作多年,我清楚了解到行业里还有很多亟待改善的地方,比如如何节约能源、缩短加工流程、减少噪音和废水排放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改进。在我的人生字典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一名工匠,就更应当如此。


◆“匠心是佛山制造业之魂”

“制造业是佛山之根,匠心是佛山制造业之魂。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工匠精神永远是佛山坚挺的脊梁。”佛山市委书记鲁毅说。去年6月,佛山市高规格召开首届“佛山•大城工匠”命名大会,向首批30名“大城工匠”颁发证书,以特有的方式向这座制造业城市中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致敬。


作为一个全国闻名的制造业大市,佛山已形成了机械装备、陶瓷建材、纺织服装、家用电器、金属制品等优势产业集群。“制造业兴则佛山兴,制造业强则佛山强”,在推动佛山从制造业大市走向制造业强市,从佛山制造走向佛山智造的背后,有千千万万敢于创新的佛山工匠在不懈努力。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怀揣制造匠心的佛山正在迈向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的征途上加快赶路。根据佛山市经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佛山民营工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近八成。在这些如繁星点点的中小民企背后,一批专注于各自领域的佛山制造“隐形冠军”正在崛起,他们用小产品做出了大市场,成为世界产业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中国力量。

【撰文】高绮桦 韩梦蕾


编辑 孔丽丽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Plus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