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证券掌舵人辞世,IPO进程暂未受影响
莞企上市步伐正在加速!继2月9日莞企拓斯达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之后,随后的3月21日,东莞捷荣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将敲响上市之钟,从而将东莞A股上市公司刷新到23家……
短短半年,东莞已有康华医院、华立股份、万里马、金太阳等成功登陆港股或A股市场。而据市金融工作局统计,从2014年IPO重启以来,东莞A股上市企业的增量处于全省地级市第一。其中,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不难发现,东莞此轮上市热潮,既抓住了国内IPO提速之势,也揭示着东莞制造业多年来转型升级“成果井喷”之态。业内分析认为,在IPO提速预期持续明确、政府“倍增计划”推动以及企业资本意识觉醒等多重因素下,莞企上市后劲十足。不过,上市只是起点,如何借力资本快速壮大才是更重要的命题。
IPO待批莞企名单
广东国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宏川智慧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祥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东莞铭普光磁股份有限公司
东莞台一盈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东莞市中泰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莞企密集上市过会
已过会企业2家(即捷荣技术和快意电梯),申报上市材料到证监会企业7家(东莞证券等),在广东证监局备案企业12家。
农历新年刚过,东莞企业上市就迎来了开门红。
2月8日,东莞金太阳研磨股份有限公司登陆深交所创业板。紧接着第二天,2月9日,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同一地点敲钟……
如果把时间轴再往前拨几个月。去年11月8日,广东康华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而今年1月份,莞企万里马和华立实业也均成功登陆A股。在普通市民关注东莞又诞生了几个亿万富豪的同时,企业界、资本界看到的是莞企上市步伐在明显加速。
这一态势还在延续。今年1月23日,东莞捷荣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快意电梯股份有限公司IPO申请过会,并先后于2月底和3月3日获得证监会核发的IPO批文。其中,捷荣技术已经计划于3月21日在深交所中小板正式挂牌上市。这意味着,东莞第23家A股上市公司即将诞生。
来自东莞市金融工作局资本市场科的数据显示,目前,东莞境内外上市企业共37家,其中境内上市企业22家,境外上市企业15家;已过会企业2家(即捷荣技术和快意电梯),申报上市材料到证监会企业7家(东莞证券等),在广东证监局备案企业12家。
事实上,曾经被外界诟病体量弱小的“东莞板块”正在迎头赶上。据悉,自2014年IPO重启以来,东莞A股上市企业增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莞企上市加速,离不开A股IPO提速的大背景。”来自深交所的一位资深人士认为,去年以来IPO的加速,很大程度上为广大优质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接触资本市场的机会。而对于东莞来说,由于银行间接融资的局限性正在显现,近年来东莞的制造业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愿意借助资本的力量,以股权来进行直接融资。
尽管2016年上半年新股发行缓慢,但下半年,证监会核发批文的速度明显加快,7—12月,证监会核发IPO批文的企业分别为27家、26家、26家、28家、52家和51家。2017年1月份(仅有18个交易日),发行新股就多达44只。
市金融工作局分析,此轮莞企IPO加速主要是多个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东莞制造业的基础良好,超过80万户商事主体、5000多家规上企业、2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为企业上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资源;其次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通过认定上市后备企业、财政资金奖励、资助等方式积极引导企业上市。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东莞市先后与深交所、省证监局签署合作协议和备忘录,也为莞企成功上市多提供了一份保障。
此外,企业上市带动示范效应明显,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热情高涨。近年来,东莞市一大批企业通过上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搜于特、易事特、岭南园林、都市丽人等,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动效应。同时,企业家利用资本市场意识明显增强,实现从“要我上市”到“我要上市”的转变。
都市丽人董事长郑耀南就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分享,该企业之所以登陆港股市场,正是源于同样在香港上市的美东汽车老板的一次公开课。“听了很受启发,我还专程前去取经,回去之后我立马开始论证港股上市的可行性。”郑耀南称。
上市莞企的多重突破
拓斯达是继江苏中旗之后,2016年第二家IPO过会的“新三板”企业,也是东莞首家从“新三板”成功转IPO的企业,其上市过程速度惊人,被外界称为“火速过会”。
除了数量急剧增多,新一波上市莞企的质量也值得关注。他们带着几分东莞制造业名城的传统风范,也呈现出紧抓新兴行业、实现多重突破等新特点。
作为制造业名城的东莞,IPO企业中制造业一直占据主要席位,如从生益科技、勤上光电、搜于特,到IPO重启后上市的坚朗五金等,均是传统制造业成功上市的范例。而在此轮IPO热潮中,一批传统产业的坚守者也浮出水面,例如万里马与金太阳。前者从事的是皮具箱包产业,而后者看起来更不起眼,主营业务为砂纸等涂附磨具。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东莞市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近年来也涌现了一批各有特色的上市企业。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明星企业拓斯达。它是继江苏中旗之后,2016年第二家IPO过会的“新三板”企业,也是东莞首家从“新三板”成功转IPO的企业,其上市过程速度惊人,被外界称为“火速过会”。
拓斯达的转板,让不少新三板莞企看到了新的可能。目前,东莞新三板挂牌企业已达181家,挂牌企业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其中有不少均为上市后备,还有8家入选了创新层。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主任林江对此认为:“一边是新三板低流动性的限制,一边是A股IPO提速快发,转板的突破为莞企对接资本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拓斯达从新三板走出来,成功上市,虽然不具备普遍性意义,但是可以给东莞的企业家带来希望和激情。”
如果从行业来看,拓斯达则是机器人生产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全省首家企业,被外界誉为响应广东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机器换人”计划的先行者,也是东莞民营资本从传统产业转型投资高新企业的一个成功案例。
上市企业之分布图,也是东莞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注脚。近两年来,东莞已经有一大批自动化企业、装备制造企业、新能源和新材料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等纷纷上市,包括从事新能源的易事特,从事家具装备的南兴装备,从事电路印制设备的正业科技,从事电子元器件的惠伦晶体等。
而在港股上,也有美东汽车、康华医院等从事汽车经销、民营医院等服务产业企业成功上市。而从东莞新三板挂牌构成来看,挂牌企业中占比最高的行业也是各类设备制造、化工材料和家用轻工制造以及一定比例的现代服务业和互联网企业。
从目前过会、排队过会的企业来看,越来越多新材料、机器人、装备业、金融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的企业,开始加入IPO队伍,包括东莞证券、国立科技、捷荣技术、宏川智慧、台一盈拓等。这些企业的出现,可谓基于东莞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及城市财富的积累,是制造到智造过程的代表。
市金融工作局分析,东莞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以及“东莞制造2025战略”、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东莞智能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单纯的代工生产制造,往往只是通过订单生产的形式来赚取利差,并不能带来太大的想象空间。但这批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足、成长速度快的优质企业的涌现,能够在资本市场更受青睐,也更容易实现估值的飞跃。
新一轮上市莞企的突破远不止如此。例如,今年1月份上市的华立实业,是继1998年生益科技之后首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东莞企业。而康华医疗,是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内地首家综合性民营三甲医院,也是东莞第一家H股上市公司。
“井喷”态势有望延续
IPO快速发行已常态化,监管层可能用2-3年时间解决IPO“堰塞湖”状态,因此,莞企上市的利好通道是可以预见的。
尽管莞企搅动资本风云的故事正精彩上演,不过,市金融工作局认为,与先进的地市相比,东莞市上市企业数量与东莞市经济总量仍不相匹配,东莞仍有广阔的上市空间和众多的上市资源。那么问题来了,上述加速态势今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
来自广发证券的资深投行人士朱女士认为,IPO快速发行已常态化,监管层可能用2~3年时间解决IPO“堰塞湖”状态,因此,莞企上市的利好通道是可以预见的。在近日证监会举办的专场新闻发布会,再度重申了将在IPO环节加大供给力度。
市金融工作局也认为,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三、全省地级市第一,已累计认定上市后备企业145家,已形成了新三板、四板和上市后备企业的梯次结构,资本市场发展的后发优势明显。
来自政府的大力推动则是另一股动力。东莞已经成立市发展利用资本市场工作领导小组,还联合省证监局、深交所、全国股转公司、港交所等,通过一系列论坛、培训活动,着力促进各中介机构和东莞拟上市企业间的交流,以增强企业家利用资本市场的意识。此外,今年东莞市政府还放出“大招”——通过“倍增计划”实现试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而在214家倍增计划试点企业中,上市后备企业也占据了57家。
在“倍增计划”中,其中最重要措施之一是鼓励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该计划提出,东莞将建立倍增计划上市专家顾问委员会,同时加强试点企业的上市挂牌政策扶持,优化奖励方式,例如由原来按企业上市的成本核算资助,改为一次性奖励等。
在近日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开展的“走基层促倍增”全媒体采访团走访中,大多数“倍增计划”试点企业都纷纷表示了借助资本市场的意愿和计划,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制定好了时间表,或是开始接触相关中介。可以预见,这些倍增企业未来将有望成为“东莞板块”越发壮大的生力军。
“以前,东莞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之所以很少上市,一部分是由于缺少自主品牌,业绩也不靓;符合条件的呢,又认为上市成本大,既暴露了家底,还要受各方监督。现在这两种情况都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老板认为上市在推动企业开疆拓土、发展壮大上,利远大于弊。”在走访中,谢岗试点企业、知名数控机床生产商润星科技董事长周文元认为,企业的转型,和企业家观念的转变,都将促使越来越多的莞企走上上市之路。
虽然各方面形势大好,不过,莞企IPO闯关之路依然不会一帆风顺。上述深交所人士和资深投行人士均提醒,虽然IPO提速,但证监会审查标准并未放宽。据透露,持续盈利能力、内部控制、独立性和财务会计是影响IPO能否顺利的四大原因。因此一旦决定上市,就要做好规范运作的心理准备,并努力让公司具备持续经营和持续盈利的能力,尤其是财务报表一定要经得起推敲。
据悉,在2016年12月、2017年1月两个月内,未通过证监会审查、取消审查、暂缓表决的企业数量有16家,几乎赶上2016年前11个月(21家)。另据统计分析,最近两年被证监会否决的24家企业,披露的否决理由共27条,其中因持续盈利能力、独立性、募集资金等问题否决占比40%左右;因信息披露问题被否的情形也在增多。
另外,无论是对拟上市企业还是新上市的企业来说,上市都只是新起点,上市后怎么“玩”才关键。一些早期上市的莞企或通过资本市场来快速壮大。例如,劲胜精密、明家联合、岭南园林、易事特、众生药业等,通过一系列资本并购等,有的实现了向新兴产业转型,有的在主营业务之外收购上下游或者周边领域,实现了产值、净利润、市值等多项指标的飙升。但也有老牌上市公司早早上市,却鲜有资本运作,市值、业绩规模均不见壮大,仍作为区域性品牌偏居东莞一隅。
正如拓斯达董事长吴丰礼在敲钟仪式上所说:公司上市不是终点只是新起点,比上市更加重要的是修炼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