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下 | 传统文化底蕴咱有故事,该怎么讲?

南方日报

近期,凭借良好的口碑,讲述中国一代“廉吏”生平事迹的古装历史正剧《于成龙》进入二轮复播阶段。这样一部既无一线明星加盟,亦无高额制作费投入的电视剧,突破了众多仙剑剧、玄幻剧的层层围攻,成为2017年中国大荧幕上的一股“清流”。与此同时,另一部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大秦帝国之崛起》,也迅速被眼尖的观众捕捉,线上线下都给予了不错的评价。在影视产业炒“大IP”、靠“小鲜肉”撑台等不良风气盛行的今天,像《于成龙》《大秦帝国之崛起》这类有文化底蕴、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并不多见。

影视剧追根溯源是讲故事的艺术,好的故事才会吸引观众。好故事在哪儿?就在我们的历史记忆、现实生活中。从融入中国元素的《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国际电影市场越来越青睐中国传统文化在作品中的展现。连好莱坞团队都注重中国元素的融入,我们中国人自己更应该加以关注。

春节前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中第11条提出,用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 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色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意见》的出台,体现出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为相关从业者指明了方向。

去年11月正式发布的《西樵山优化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将岭南文化挖掘传播工程列在首位,体现的则是南海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行动计划提出,要以探索复建四大古书院可行性研究,开展学术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与国内古代著名书院进行文化、学术互动,引入人文学科各类型学术会议等形式来重塑理学名山。

该行动计划得到了不同业界人士的广泛赞誉,而且,在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其努力的方向毋庸置疑。不过,到底是以何种方式、哪些作品来重塑理学名山,仍是考验南海人智慧的一道大课题。

【本期主持】盛正挺

编辑 刘丹萍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Plus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