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长水泡,是湿气重,还是师傅技术差

家有大医生

对于拔罐后背后长出的水泡,有些人说是体内湿气重引起的,有些人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明明是拔罐的师傅手艺不到家导致的。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不少网友向我提问,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为什么他拔罐没事,我拔罐有水泡?  

不少人拔罐后,皮肤局部会出现红学点、淤血等现象,而部分人显得比较严重,会出现水泡,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有些患者会出现水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留罐时间长:由于体质的不同,有些人留罐10分钟左右就会起泡,而有些人留罐20~30分钟也没事。建议第一次拔罐的人,拔罐时间短一些,等身体适应了再延长时间。  

2、罐子温度高:有时候做闪罐,罐体温度过高,此时留罐容易起泡,不过对专业人士来说,这样的情况不多见。  

3、敏感部位:有些人拔罐,有些部位没事,但是部分部位肌肤娇嫩容易起泡。一般两肋、背部以及臀部。  

4、体内湿气重:体内痰湿重的人,拔罐会导致湿邪外放,有时候会在管壁上形成小水滴,有些会起泡,这都是湿邪重的表现。  

由以上几个常见的拔罐起泡原因可见,湿气重也会导致皮肤起水泡,与师傅技术无关。那么怎么知道,我是湿气重,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水泡呢?方法也很简单①换家店,换个师傅,换个部位试试看;②看看自己是否有舌苔白腻、肥胖、身体乏力易疲劳、总睡不够、大便溏粘难冲掉等湿气重表现,相结合即可判断。  

其实中医拔罐通过一种体外的物理方式将体内毒素逼出体外的过程,拔罐出水泡的实质就是皮肤皮下“充水”,体内的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以及水分在负压的作用下透过皮下组织,进入并停留在皮肤中,这样就形成了水泡。  

总的来说,拔罐有助于体内痰湿的排出,但是并非最佳方式,花费贵不说,拔罐后要避免创口感染,容易出现皮肤严重。而且很多人根本受不了拔罐的痛,因此祛湿,我都是推荐食疗法,今天在这里再提一次,那就是喝槐米薏仁茶。  

配方:芡实10g、薏仁10g、赤小豆10g、马齿苋5g、淡竹叶3g、槐米3g(根据口味,可适量加点绿茶)  

做法:生薏仁炒至微黄,祛除寒性;赤小豆和芡实在熬煮前先浸泡开;材料备好后下锅煎水,约45分钟,取茶水饮用即可。每天2~3次。(有人问我能不能喝袋泡茶,可以的,只要配方一样,效果是一样的。)  

功效:芡实和槐米都是清热健脾的食物,薏仁和赤小豆渗湿利尿、消水肿。淡竹叶、马齿苋等有很好的杀菌消炎作用,对身体健康也大有好处。


编辑 杨小妍 实习编辑:闫雪莹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Plus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