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千亿三水拥抱大城时代

南方+

文|张楚天

十年,在历史长河中犹如沧海一粟。而同样短短十年,三水市民却见证一座城市的崛起。2017年,后千亿时代的三水没有放慢发展步伐,全区上下找差距、补短板、鼓干劲、加速度,对标定位谋发展,为新一轮快速发展凝神聚势。

最近,有关交通方面的消息让三水区上下深感振奋:今年三水将建设19项重点交通工程,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其中佛山地铁4号线预计年内动工。

其实,早在三水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就有这样一段文字,“要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以一环西拓、地铁4号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为契机,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现代立体化交通体系,以大交通引领城市和产业资源大集聚。”《报告》明确阐述了交通对于三水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接下来的工作方向,体现出了三水区在后千亿时代,深度融入广佛中心组团、广佛肇经济圈,发挥广佛西进桥头堡作用的信心和决心,这是三水城市战略东进与西联的有力诠释,是开启千亿新征程、拥抱大城的信号弹。

笔者认为,三水牢牢把握住了立足经济发展需求,站在新起点,顺应市情民意,破解经济发展瓶颈,加快构建“对外大开放、对内大循环”综合交通体系,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找到了实现“交通便民、交通与产业有效互动”的切入点。

要实现建设都市发达经济圈中后发及至崛起的新高地的战略目标,有效发挥在泛珠三角经济动脉节点作用,三水只有在克服区域竞争与发展定位、产业转型与发展出路、土地资源极限和约束、生态人文环境保护压力、城市综合交通支撑,以及城市人口及生活质量提升这六方面下工夫,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优势,为新一轮布局占得先机。如何在高起点上找到更适合时代更适合自己的交通发展路线图,提出一些不太成熟的个人意见。

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科学谋划三水“成长坐标”。新的形势下,交通建设要把“地气”和“特色”结合起来,把“刚性”和“弹性”结合起来,把“整体”和“局部”结合起来,把“规模”和“质量”结合起来。

二、强化建设支撑作用,帮助城市发展“强筋壮骨”。紧紧围绕提升功能,突出补齐短板,注重集约高效,统筹地上地下,全力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重点要优化城市交通体系,加强地下管网改造,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居住功能,切实提升建筑质量。

三、“产城融合”关键要突出产业发展,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城市骨架加快拉开,城市空间优化拓展。重点推进城市综合体、星级酒店、新汽车客运站综合体、图书馆、学校建设,积极开展医院、文化广场、商业配套、体育公园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为新城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配套服务,同时引进金融、电子商务产业园、企业研发中心、物流园、文化产业等商业、服务业项目,成为新城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支撑。

四、打通城市大环、完善骨干道路网、畅通城乡“微循环”。向内拓展,城市扩容路网提质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联通,更重要的是产业方面的协同发展和错位发展,这就要求三水区各级政府,站在区域的层面,梳理自身发展的资源禀赋,明确比较优势,才能免于内耗的恶性竞争,利于协同发展。对外延伸,缩短三水与珠三角城市群的时空距离,释放新的发展空间和载体。把三水打造成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产业政策方面,广深产业溢出效应和对接创新资源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同时通过“西联”,发挥广佛经济辐射作用,将区域价值辐射到粤西地区,成为连接珠三角与粤西乃至中国大西南的“桥头堡”。

如何实现三水南站更好地与周边区域“无缝对接”、三水大桥取消收费等问题,是当前广大市民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也许,我们现在才有可能回过头来,评点一下十年二十年前的三水城市发展成败得失。同样,我们今天的发展将接受后人的评点。希望我们为后人留下的是一个鲜明、独特、厚重、精致的三水。城市正在美丽蜕变,坚信众手绘就,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美。

(作者系三水区审计局办公室主任)


编辑 王虹丹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Plus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