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是一把把刻刀,45年前送尼克松“国礼”由他制作!

南方+ 记者

金木雕,就是运用银杏、冬青和樟树等木材,以浮雕、圆雕、透雕和线刻等手法雕成作品,然后用金箔贴金,富丽庄重,光彩夺目,是一项汉族民间传统工艺。在技法上,金木雕又可分为深透雕、浮雕、立雕、通雕等。

1972年,一件金木雕《郑成功收复台湾》,作为国礼,由周总理赠与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如今,记者找到了当时制作这件艺术品的惠州工艺美术师陈万景,他向记者讲述自己四代家传工艺技法,从制作木雕、鱼灯到参与修复古建筑的工艺传奇。

雕刻一般都需经历4至5道工序。

“每把刀都有自己的性格”

每天清晨,陈万景都会将悉心保存的数十把刀具拿出来,依次排开,逐一擦拭,个别打磨——这是他半个世纪以来养成的习惯。

1951年出生于广东陆丰县的陈万景,1966年进入工艺美术厂,开始跟父亲、工艺美术师陈鸿吉学习木雕设计制作。“我的父亲是全国首批工艺美术师之一,我的爷爷也是做工艺的。”言语间,透出对家传渊源的自豪。

不过,这门手艺要学起来并不轻松。虽然惯例是三年出师,但一般都认为至少需要五六年学艺才能独立制作。

每天清晨,陈万景都会将悉心保存的数十把刀具拿出来,依次排开,逐一擦拭,个别打磨。

和其他学徒一样,陈万景进厂要学的第一项技能是磨刀。刀是木雕师傅的工具,是双手的延伸和升级,是他们在工艺美术的世界里开疆拓土的兵器。一套四五十把刀具,每一把都有独特的用途,每个人的每把刀都有自己的特点。用的时间久了,他们甚至相信人与刀会产生感情,产生共鸣,在某种意义上,人与刀不可分割,但随着刀具的使用磨损,也会不断有刀具退役。也正因此,老师傅的刀从不允许学徒触碰,每位学徒都要用双手亲自打磨适合自己的刀具,从开始到磨出可以用得上的刀具,往往就要花去一年的时间。

在“磨刀霍霍”中,陈万景也踏入了木雕工艺的门槛。“每把刀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硬一些,有的软一些,得熟悉他们才能用得好。”

从一块原木到木雕作品主要经过四个步骤:设计、初雕定型、细雕完善和贴金箔。其中设计阶段考验的是手艺人在艺术,特别是绘画上的功底,同时也考究着木雕的经验——只有后面能够雕刻出的设计图才是有用的。

“你看这‘大闹天宫’,从上到下有一根主线贯穿,整个作品就显得有精气神。”如今,陈万景正将自己多年所学所得,传授给自己的儿子和侄子这些年轻一辈。

四层人物通雕全凭人工

浙江的浮雕、福建的圆雕和广东的通雕,曾经是数十年前为国家创造外汇的三大木雕种类。其中,将木头从内到外全部凿穿挖透加以雕刻的“通雕”,正是陈万景的家传绝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曾大量出口欧美、日本和南洋。

让陈万景至今仍引以为豪的作品《郑成功收复台湾》,正是当年由国家点题,陈万景设计草图并报政府批准,再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历经设计、初雕定型、细雕完善和贴金箔等多个步骤仔细打磨完成,于1972年作为国礼送给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

陈万景的儿子跟随他学习工艺。

在陈万景工作室一楼的大厅正对面墙上摆放的是一件名为《三英战吕布》的木雕作品。这件在2016年深圳文博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的金木通雕作品,全部由香樟木雕刻成,花了陈万景3年多时间,不仅有植物、有亭台楼阁,几十个人物的形态、动作、表情更是雕刻得栩栩如生。这件作品雕刻完后,还需贴上5万多张金箔。陈万景说,雕刻辛苦,贴金箔也不容易。金箔很轻很薄,贴时要屏住呼吸轻手轻脚地贴,稍微用力,金箔就会弄破,只能废弃。一张《郭子仪拜寿》的设计草图如今已经完成,里面的人物至少可以分出4个层次,祝寿宾客盈门,文官坐轿,武将骑马,加上抬酒的,很是热闹。“从设计到定图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要知道刀从哪里开始下。”陈万景说,这件作品要完成至少也要一年多,而且只能一个人连贯地做下去,两个人做就会不连续。此外,由于工艺复杂,金木通雕无法用机器完成,全凭手工用刀具完成,也正因此,每件作品都与众不同。

业内专家评价陈万景的雕刻称,线条流畅有力,风格奔放,大气之中不乏精致与细腻,生活气息浓郁。所雕的人物有肌肉,比例准确,透视感强;马雕雄壮,实感强。

传统工艺恢复古城原貌

木雕,从来不是陈万景及其家族手艺的全部。

碣石镇的玄武山元山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00多年历史的玄武山庙会,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十一月的玄武山庙会(每隔12年要举行一次大型庙会),是当地的一个盛大活动,庙会举行时,陈家人差不多要制作一半整个庙会使用的各种灯。

木雕、鱼灯等技艺都是陈万景的祖传手艺。整个家族特别擅长制作碣石镇玄武山庙会用的各种道具。从艺50年的陈万景,花灯、雕刻、陶瓷、绘画、书法也是样样精通。

陈万景在制作灯笼。

1982年开始,陈万景及其家族承接了惠州市平海古城的修复工程,其中包括3座古城门及相连的城墙,以及城隍庙。“木雕等作品其实原本也是建筑的一部分,我的兄弟对建筑更熟悉,跟着做也就慢慢学会了。”为最完美恢复古建筑风貌,陈万景走访周边村民,打听建筑的尺寸和颜色,力求百分百恢复。由于之前破坏严重,城墙要从地下重建,花雕和壁画等装饰物也都缺一不可。由于工具简陋,陈万景只能用最土的钳子切割瓷片,半天下来往往双手都磨出了鲜血。

经常与刻刀竹篾相处,受伤在所难免。

除此之外,陈万景还曾革新竹纸彩灯,改纸面为薄布糊灯;革新古庙屋顶“咬绕做花”的工具工艺;参与改良、创新金木通雕技法。1978年制作大型子母宫灯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1971年至1982年参加各地庙会制作大型竹布扎彩狮、鱼灯等。木雕、中国画、雕塑等作品多次参加展览获奖并被收藏。大型泥塑《收租院》、渔灯《九鲤升天》亦是陈万景的得意之作。为了生活,他也曾参与了惠州市区多项建筑的室内外设计。

眼下,陈万景的工作室一角摆放着数十件有些老朽的木质建筑物件。汕头老家那边有一间祠堂,正等待他们去重新修复。“惠州的祠堂相对比较简单,汕头那边的比较精细。”陈万景说,不论是建筑还是木雕,从福建到汕头再到珠三角,工艺都有损益变化,可能是受到北方的影响,总的来说变得粗犷了。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王彪

【摄影】王昌辉

编辑 谢志清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Plus看看吧
    立即打开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