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唱给潮州的情歌》风靡朋友圈 “超级好听”的背后有这么多故事

潮州日报 2017-02-23 10:57

▲广济桥等潮州文化元素牵动着众多在外游子的心。(漫画来自网络)

元宵节至今,一首歌名为《唱给潮州的情歌》的潮州版《成都》风靡潮州朋友圈,本地网友和身处外地的潮州网友感叹“超级好听”并争相转发。对于演唱的走心与歌词的潮味十足,网友更是不吝好评和掌声,表示该歌实力足以圈粉。对此,记者多方寻找,采访到这首歌演唱者和填词者,了解这首歌的创作故事。

填词人:缘起同学“逼词” 缘自思乡正浓

记者采访了《唱给潮州的情歌》的填词作者康哲。康哲现居深圳市,是一名70后潮州人。他说,春节期间,《成都》一曲成了国内各大城市网友改编吟唱的热门歌曲,之前已听过几个潮汕地方的改编版本。同一新曲,引来不少人填词吟唱。刚好有位小时老同学“逼”他也为潮州写上一首。

康哲感叹道,作为一个潮州子弟,他是众多去土离乡、出外拼搏的潮人中的一员。所谓“永别不过一回头”,十七八岁离开潮州,到现在近三十年,父母兄弟、少年时的老师、同学,很多都不在潮州。而今年春节他先后在上海、深圳度过,老同学“相逼”,又兴致所起,便填词一曲,遥寄乡思。

康哲考虑到,如果只是填入众所周知的潮州地名景物必然落入俗套,要让海内外潮人产生共鸣,只能是实境虚化、化境为情,让听者感受到初见的欢愉和离别的纠结,让离乡的人感受到对故土旧人的眷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惆怅。

“歌词讲的是离乡游子故地重游的情形。”他解释道,前面是一路时光交错,自观少年时经历的路,境是清逸的风景,情是青涩的青春。一路如梦如戏,朦胧醉态。最后“再来一碗牛肉粿条”,经典美食和潮州话,是把人唤醒。正如所谓“千经万论都不如念一句阿弥陀佛”,对故土旧人千思万想,不如一碗接地气的牛肉粿条,幽默中又有深深的无奈。而正是这一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记住了这首歌。

作品的创作从2月13日下午开始,到14日下午完成,从起意到成歌,算下来不到12小时,一天不到的时间,要完成写词、配器、制作,并非易事,对潮州历史文化的熟悉在他的创作中起到很大作用。“我在潮州生活了18年,自小接受到非常良好的启蒙教育,对潮州文化非常熟悉。同时,多年来我在保护潮州文化遗产方面花了不少心血和投资,因此,对于歌词中涉及到的风景、地点、故事等能够信手拈来。”

“也要感谢众多老同学和朋友的支持。”康哲说,其中有潮州高级中学的梁步升校长,现居华盛顿,也有潮州高级中学、城南中学、昌黎路小学等散居各地的潮州同学。朋友和同学们给我提了不少意见建议,让这首歌成为可能。歌曲传播短短几天,便传遍全世界潮州人网络社交群,播放量更是接近20万次。“潮州网友支持的力度让我有点吃惊,让我很感动。”他认为,主要是这首歌出现在正月的潮州,民俗活动盛行这一适当的时间节点上,牵动了大家思乡之情。反过来讲,这些都反映了在外潮人,抑或现居潮州的潮人,心里是热爱潮州的,爱潮州的历史文化、爱潮州的风景民俗、爱潮州的潮剧潮乐、爱潮州的美食浓茶……

演唱者:期待到潮州街头走一走

《唱给潮州的情歌》演唱者“汤圆北极熊”,原名王淑芳,今年23岁,是揭阳惠来人。当前是一名音乐老师,居住在广州。不过她笑称,相对于原名,她这个“行走江湖”的人,更喜欢别人称呼她“汤圆”。

为何成为《唱给潮州的情歌》的演唱者?“我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潮汕人,又是一名音乐老师,也是康哲的朋友,基于这些原因,康哲认为由我来演绎这首歌,能够有代入感、引起广大潮人的共鸣。”

“我没去过潮州。”汤圆说,在演唱这首歌前,康哲把所有歌词里提到的景点等相关资料都发给我,让她深入了解一番。同时她自己也积极上网搜寻、阅读相关信息,以便唱出感情、唱出这首歌应有的味道。录制过程,身处广州、深圳两地的汤圆与康哲,通过网络进行了多次交流、沟通,特别是在歌词一些细微处是否应该做删减的问题上,两人多次修改试唱、又再推翻重试,只为使歌曲听起来更连贯、更有韵味。“看到许多潮州网友对这首歌的认可和赞赏,我们再多的努力也没有白费。”她认为。

作为一名潮汕人,演唱《唱给潮州的情歌》之前,汤圆觉得潮州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沉淀的城市,歌曲传播后,被许多公众号配上相关图,让她更进一步了解潮州,她仿佛成了歌词中描写的游子,对潮州有一种更深厚的情感。“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潮州,看看歌词中描写的东西,看看被这么多人惦记、让他们魂牵梦绕的潮州。”结束采访之前,汤圆这样告诉记者。

《唱给潮州的情歌》网上热传

民谣歌手赵雷的一首《成都》被人们广为传唱,而这一首新曲,更引来不少人填词吟唱,衍生出各种版本的歌曲。最近一首重新填词的潮州版《成都》——《唱给潮州的情歌》一经发布,立即被多个本地官方微信公众号及自媒体公众号转载,受到潮州网友广泛关注。

记者点开微信链接,发现这首乐曲的演唱者为网友“汤圆北极熊”,乐曲共有4分15秒,用普通话演唱,声线纯净空灵,听之能让人打开尘封的青春记忆,勾起无数的思乡情怀。填词人为康哲,歌词中“苹婆花”、“百花台”、“北堤”、“韩江”、“唐宋青石板”……这些专属于潮州的风土人情词语,更是能勾起潮州人,尤其是在外学习、拼搏的潮人对潮州这一座城市的情怀。

记者了解到,2月16日上午,《唱给潮州的情歌》最先由深圳弘泰海外金融业务号发布,随后被约30个微信公众号先后转发,并各自配上有潮州特色的图片,引来众多潮州网友热烈评论与转发。网友@“二妹”评论说:“很好听,在外面工作,很怀念潮州,想家,把这首歌当手机铃声。”随后,这首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杭州等各大城市,及远至美国、泰国等国家的海内外潮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发布的第二天,有网友还自发制作了mv视频在网上传播,潮州本地音响店也开足HIFI进行播放。据不完全统计,连续几天,该歌曲在微信公号的阅读播放量超16万次,加上其他移动终端的推送量,接近20万次。

唱给潮州的情歌

填词:康哲

人生若只如初见,

是苹婆花下的邂逅,

望断湘桥春水,

是青春无悔的双眸。

佳人相约黄昏后,

百花台外红砖楼,

踏草北堤金山冷,

共看韩江月如钩。

永别不过一回头,

此去经年,梭船远流,

玉兰香浓茶当酒,

何处可诉?寂寞沙洲。

在灯火阑珊的记忆里,

黄五娘依然是你,

问谁还记得那陈三的温柔。

潮州 带不走的只有你。

和我,在潮州的街头走一走,

踏遍唐宋青石板,祈祷时光倒流,

牵手把每个牌坊看透,

一路听那潮乐悠悠,

走到西湖相思树下,

再来一碗牛肉粿条。

勾起思乡情怀

@“斐”:今晚被一首歌无数次唱哭。开头便惊艳词的美丽,没听几句已热泪盈眶,在满面泪光时,一句潮话“牛肉粿条”又让人破涕一笑。一首歌,所有的轻甜微苦、眼泪欢笑都随时光流逝……

@“吴少荣”:潮州是我亲爱的家乡,是养育我成长的福地。尽管我已经在广州上大学和留校任教至今六十年,但我至今仍然不忘家乡养育的恩赐!永远怀念着潮州。

@“polly”:歌词中出现的地名一一再现眼前,这无不融化着每个曾经走过这些路的人的那颗思乡之心。

@“木木”:被感动,我险些落泪。奔波在外的年轻人,在外思乡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听歌来消遣,听着歌曲脑海中一一浮现熟悉的场景。如果能用潮语演唱更会勾起在外潮人的思乡情怀,而且这对于宣传我们潮汕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帮助。

@“梧桐”:不少人通过自己擅长的领域延伸了城市文化的辐射范围。该首重新填词的歌曲,字里行间对家乡文化的敬畏与怀念。最大的辛苦,不在于过程的辛劳,而是自己的作品发布时的忐忑,如若能收获几分肯定,那便是最大的幸福。

用音乐传播潮州文化让宣传鲜活起来

潮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景观风貌、多姿的民俗生活……通过什么样的一种方式能更好地将潮州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全世界呢?这首《唱给潮州的情歌》就给出了很好的借鉴意义——通过音乐的方式,并借助互联网来传播。

互联网作为社会信息传递方便快捷的新渠道,地方文化通过互联网将得以更广泛的传播。每个城市在宣传、传播本土文化时,都会采取各式各样的方式,比如发布宣传文章、宣传片、宣传图片……如果同时通过互联网进行发布,将会得到更好更广泛的传播。笔者认为,用更加“接地气”的方式——网络音乐传播,让潮州的文化宣传鲜活起来,也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笔者本身是一个“网络依赖症患者”,虽然还没到“晚期”,但生活中早已离不开网络。有时在手机上随意搜索着“潮州”两字,各式各样的有关新闻、摄影作品、音乐、视频、文章便浮现在眼前,这些作品的作者用他们的视角展示潮州的一点一滴,宣传着潮州文化。然而笔者认为,相比枯燥、冗长的宣传材料,单一的图片,朗朗上口的音乐更为吸引人们去阅读、去了解、去探究潮州这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这首重新填词的潮州版《成都》一经发布,便受到本地网友乃至海内外网友的关注。既让不少在外潮人翻开尘封的记忆,也让不熟悉的潮州的人们感受到潮州的魅力、风土人情等。

当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的结合,让潮州古城散发出独一无二的魅力,向世人展示潮州这座古城其实也可以很“潮”。而当市民唱起与自己有关的一曲曲动听歌曲时,对城市的热爱就会再度加深、对城市的感情更加深厚。潮州借助音乐的翅膀,更好的被人们熟知,被人们传颂,被人们热爱。笔者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歌曲作品记录下潮州特有的文化,让这座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更多的人喜爱。

【原标题】一首“潮州歌”牵动游子心 

由潮州人康哲填词的《唱给潮州的情歌》受潮人网友追捧 

【来源】潮州日报

【作者】林雄锐 吴冰


编辑 郑淼鑫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