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2017年度计划投资230.43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北部湾城市群包括了桂粤琼三省区的15座城市,其中湛江被定位为中心城市,将建设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生态型海湾城市。按照《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下称《规划》)的定位,将为湛江带来怎样的变化?《规划》的出台,将为湛江的发展带来哪些全新的发展机遇?
湛江被定位为北部湾城市群中心城市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7—2020年,展望到2030年。北部湾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崇左市,广东省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和海南省海口市、儋州市、东方市、澄迈县、临高县、昌江县,陆域面积11.6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4234公里,还包括相应海域。粤桂琼三省区共15座城市列入规划范围,其中我省粤西地区湛江、茂名、阳江三市在列。
根据《规划》,北部湾城市群的总体定位是:发挥地缘优势,挖掘区域特质,建设面向东盟、服务“三南”(西南中南华南)、宜居宜业的蓝色海湾城市群。
《规划》中提出,北部湾城市群的打造将彰显湾区特色,强化南宁核心辐射带动,夯实湛江、海口的支撑作用,重点建设环湾滨海地区和南北钦防、湛茂阳城镇发展轴,提升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和开发品质,打造“一湾双轴、一核两极”城市群框架。
其中,“一湾”指以北海、湛江、海口等城市为支撑的环北部湾沿海地区,并延伸至近海海域;“双轴”指南北钦防发展轴、湛茂阳城市发展轴;“一核”,指南宁核心城市;“两极”,指以海口和湛江为中心的两个增长极。以共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为城市方向,充分发挥湛江南方大港优势,加快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教创新中心,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生态型海湾城市。
《规划》内容中多处涉及湛江,要求做大做强湛江、南宁、海口等中心城市。优化提升廉江、雷州、北流、高州、阳春等中小城市。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为粤西地区尤其是湛江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机会。按照打造“一湾双轴、一核两极”的城市群框架的要求,《规划》不仅将我市定位为北部湾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还具体提到我市临港工业、商贸物流、新兴产业、滨海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国家有关部门也将在有关规划编制、体制创新、重大项目建设、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等方面对包括湛江在内的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给予积极支持。
产业
培育绿色产业集群
《规划》中指出,要培育绿色产业集群,推动临港工业绿色化改造。将依托湛江、钦州、防城港、铁山、茂名、洋浦等港区和重点工业园区,推进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升级,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现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湾区生态型工业集群。推进炼化一体化,发展中高端石化产品,健全产业链,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石化产业集群。推进冶金产业清洁转型,打造以宝钢湛江基地为龙头的冶金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按照军民融合、陆海统筹、资源共享、集聚发展的要求,将打造湛江、海口、茂名航空航天产业配套基地,共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建设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孵化中心、众创空间和产业示范园区,促进军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化。
《规划》中关于特色优势产业的布局重点中指出,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汽车制造重点布局在南宁、湛江、钦州、海口,海洋工程、海洋装备制造、港口设备制造重点向沿海港口地区集中,冶金设备制造重点布局在湛江、茂名。
未来将发展冶金石化产业集群。其中,将打造湛江钢铁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原油加工、油气开发和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重点向沿海产业基础较好的少数城市集中。
除工业外,《规划》中提出要打造环境友好型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湛江国家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构建现代服务业,打造湛江综合型商贸物流基地,提升湛江跨境金融服务功能。发展特色农海产品,建设雷州半岛热带亚热带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湛江—北海粤桂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加快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推进湛江“南方海谷”高新科技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
交通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在打造空海航运体系方面,《规划》中指出,将以南宁、海口机场为重点,以湛江、北海、玉林、儋州机场为支撑,若干通用机场为补充,形成分工明确、合作紧密的机场群。
在港口发展方面,《规划》为北部湾各港口城市发展明确指明了方向。要优化沿海港口布局和分工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突出海口港和北海港的客运功能,突出湛江港、钦防港群的货运枢纽港功能,突出茂名港和洋浦港的货运功能,有序推进邮轮码头建设,加快深水泊位、专业码头和深水航道等配套设施建设。强化港口集疏运体系规划建设,提高多式联运水平。培育发展金融、保险、海事、信息等港航服务业,增强港口辐射能力,打造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
《规划》还列出了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在铁路方面,将加快建设合浦—湛江高铁,湛江东海岛疏港铁路,实施黎塘—湛江铁路电化改造,规划实施湛江—海安等铁路改造;在公路方面,加快建设玉林—湛江、汕头—湛江等高速公路,建设吴川市区—湛江国际机场高速公路等;在水运方面,建设湛江港东海岛港区航道以及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等工程,建设湛江港锚地改扩建等水上支持保障系统。在枢纽建设方面,将建设徐闻港区综合交通枢纽的综合枢纽;建设湛江西客站的铁路枢纽;结合中科炼化项目实施建设配套码头,建设湛江港霞山港区通用码头以及湛江港宝满港区扩建等工程,建设港口枢纽;研究迁建湛江机场,规划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建设机场枢纽。
未来,北部湾城市群还将构筑城市群内快速交通网络。以南宁、海口、湛江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支点,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普通铁路等多层次轨道交通和高等级公路为骨干,构建“两横两纵一环”综合交通网络。打通防城港—钦州—湛江—阳江沿海高速铁路通道,开展湛江—海口跨海通道前期论证,力争实现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邻近城市间1小时通达,畅通对接“三南”陆路通道。
生态
共筑防灾减灾体系
北部湾城市群要共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人工影响天气湛江试验基地和琼州海峡气象安全保障系统;建设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推进雷州半岛、海南岛西北部、北钦防等重点地区抗旱治理;加强雷州半岛等重点区域地面沉降监测;推进雷州青年运河灌区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强化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推进湛江红树林、徐闻珊瑚礁、雷州白蝶贝等重要海洋保护区保护与建设;重点加强九洲江、鹤地水库等粤桂省际跨界河流、水库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跨界水体污染治理;雷州半岛生态修复工程列入《规划》的重大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工程。
《规划》中指出,将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城市“公共云”资源,建设南宁、海口、湛江三大综合数据服务中心,提高云资源应用水平。在《规划》列出的信息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中,新建海口—湛江出岛光缆被列入信息北部湾建设工程。此外,还将开展宽带乡村工程,推进湛江、南宁等市行政村通光缆,提升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率。
旅游
滨海养生游重点布局在湛江
《规划》对湛江及北部湾地区开发开放地区的旅游业寄予厚望。提出要加快发展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等业态,以建设湛江“五岛一湾”滨海旅游示范区为重点,强化南宁、北海、崇左、湛江、海口等交通连接,打造环湾特色旅游线路。整合沿海岸线旅游资源及南海岛屿旅游资源,发展精品邮轮游艇线路。推进在重点城市实行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免签、落地签政策。
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将打造北部湾滨海旅游带。《规划》明确指出,滨海游重点布局在海口、北海、钦州、防城港、湛江、茂名、阳江;养生游重点布局在北海、海口、湛江。
未来,北部湾城市群将推进旅游市场一体化。依托北部湾(中国)旅游推广联盟,树立“美丽蓝色海湾”旅游品牌,联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城市间旅游市场合作,实现景点互推、游客互送,合力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规范发展旅游市场,统一服务标准,加强联合执法。
民生
更多公共服务互通互认
按照《规划》的定位,将为湛江带来怎样的变化?从《规划》内容来看,不仅赋予了湛江重要地位,还为城市群内市民带来了众多民生利好消息,未来城市群间市民交流互通更为便利。
《规划》中指出,将推进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一体化,逐步实现城市群内社保“一卡通”。城市群还将实现公共交通“一卡通”和公路收费“一卡通”,取消城市群内固定电话长途费和移动数据漫游费。
此外,还将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南宁、海口落户限制,全面放开其他城市户籍迁移限制。推进人口服务同城化建设,实现身份证换领补领、户口迁移网上审批、出入境管理、车辆管理等事项异地办理。建立北部湾人才市场,共享就业信息和人才信息,推行各类职业资格、专业标准的城市间统一认证认可。
专家声音:《规划》为湛江带来诸多利好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紧紧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等“三大抓手”,湛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较好成绩。”谈及《规划》出台对我市未来发展的影响,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余云州说:“《规划》的颁布实施,对进一步加快湛江等粤西地区的振兴发展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机遇,意义重大。”
余云州表示,《规划》的出台,有利于湛江等粤西地区进一步发挥东连珠三角、西接北部湾其他城市的门户和枢纽作用,共同承接珠三角地区延伸的产业和服务链,开拓市场空间和市场腹地,深入推进中国—东盟合作。更有利于粤西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推动区域环境联防联治,加强跨界河流综合整治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还有利于加快粤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区域内交通、信息、供水、能源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强资源共享。
湛江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副主任陈红文表示,《规划》的出台,有利于推动湛江与北部湾其他城市深度合作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同步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湛江与北部湾其他城市的产业互促互补、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临港工业和海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