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早班车|亮相央视元旦晚会的舞狮机器人,来自深圳这家公司!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刘禹锡的这首怀古诗,是82岁谢汉清老人介绍白云区太和镇谢氏大宗祠的最好开场白。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毗邻广州帽峰山森林公园的谢家庄经济联社内热闹非凡。上午8时起,阵阵锣鼓和鞭炮声中,来自村社的20头醒狮陆续汇聚谢氏大宗祠前,入祠行拜、舞狮表演、采地青……节日氛围浓厚。
谢氏大宗祠是一座三路三进雄伟格局的祠堂,当天祠堂内香火旺盛,男女老少族人虔诚地上香祈福。20头醒狮次第跨进大门,恭敬行拜后,狮头朝向香案,狮尾向着大门退出。
中午12时,热气腾腾的广式盘菜围餐在祠
堂前摆开,约300名长者参加了活动,享受了丰盛的午餐。村委干部和村民们围坐一桌,和平时难得聚在一块的邻村谢姓兄弟姐妹们唠唠家常,说说新年的展望,现场一片喜庆祥和。
午饭后,来自各地的谢氏族人徜徉在祠堂内,年长的大人指着刻于墙上的族谱,向孩子们普及家族史。
谢汉清介绍,谢氏大宗祠始建于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历经整修、扩建、部分烧毁、复建,现在建成,2001年被认定为白云区文物保护单位。
“谢家庄先祖与珠三角其他姓氏迁移有所不同,谢氏村民不是来自南雄珠玑巷,而是在明朝初年从福建省迁移至广东梅县。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间)再迁移至白云太和,早期寄人篱下。1750年(乾隆十五年),谢氏族人开始在谢家庄置地,开基创业建村。”谢汉清告诉记者。82岁的谢汉清深谙地方志史,曾主编《太和镇志》,还受聘为华夏谢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事实上,谢家庄的先祖可以追溯到1600年前的东晋宰相谢安。”谢汉清说。
谢氏大宗祠内挂有一张“谢氏东山会稽派世系表”,详细列明这一支谢氏族人的先祖,从一世祖谢安的祖父谢衡开始,第四十世祖迁至梅县,成为谢氏入粤一世祖。谢氏入粤后十三世祖谢德锡率领五子再迁移至太和,世代繁衍不息,如今最年幼的子孙已经延至二十六世。
目前,谢德锡后裔子孙5000余居住在太和镇谢家庄,虽然饮食、习俗已经融入广府文化,但是他们身上还保留着入粤祖先的文化记忆——八成族人平日里用客家话交流。
“安祖名门根植秦淮乌衣巷,德公望族枝发太和谢家庄。”挂在谢氏大宗祠内的一幅对联,似乎向世人诉说着一段延续千年的家族迁移史。
【记者】马喜生
【通讯员】云宣
【摄影】刘力勤 实习生 刘乔楠
【校对】华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