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孔明、朱熹、韩愈、陶渊明……古代名人这样读书!

光明网 2017-02-11 01:55

古代文人墨客写得一手好诗词,简短的几句话,容纳下的信息量都远超一篇上千字的白话文。那么,这些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们,都是怎么读书的呢?这些读书方法能不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呢?

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的读书法是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在阅读的过程中,顾炎武还会不断地动手抄录,这样的好处是既动手,又动脑,强化了记忆。

郑板桥: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

郑板桥认为,读书就是要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孔子:学而时习,知类通达。

孔子的读书法可以概括为:好学乐学、由博返约、学而时习、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学行结合、举一反三、一以贯之、述而不作。

朱熹:格物致知,读书穷理。

朱熹认为读书应该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舍得下苦功,居敬持志,要用心专一,敬于读书。

诸葛亮:观其大略。

诸葛亮认为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籍,都有它最精粹的部分,抓住了它再进行深钻细研,就能较好地把握通篇的主要精神,使所学知识扎实深刻而不浅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融会贯通的效果。

韩愈:提要钩玄。

韩愈认为读书一定要写笔记。读记载事实的史籍,一定要写出提要,掌握纲要。读辑录言论的书,一定要钩出精义,领会精神。写提要时,必须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钩精义时,必须对那些言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时会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独立思考。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