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红包哥“狂发9万元微信红包,称不发难以入睡
■读者反映:
春节发红包,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今年春节,有的市民在发纸质红包的同时,增加了微信红包这一时尚电子红包,两种红包形式并存。随着微信支付功能的多样化,微信红包能取代纸质红包吗?
■党报热线记者调查:
父母过年给子女发微信红包
今年节后第一天上班,在市区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已婚人士陈先生回到单位,未婚的同事纷纷向陈先生“逗利是”。陈先生歉意地解释,今天走得匆忙,忘了带“利是”回来。
陈先生一同事说:“你可以发微信红包哦。”这一“善意”提醒,引来众多同事会心一笑。
在一家民营企业上班的杨女士,往年春节前,她总想办法找一些新纸币和利是封,将新纸币100元、50元、20元、10元分别装在利是封,方便春节期间发给老人、小朋友。
杨女士有一个上大学的儿子。其儿子节前说:“妈妈,你给我发微信红包就行啦。”陈女士欣然接受这一建议。
大年初一早上,杨女士便将微信红包发给儿子。而在春节期间,杨女士准备的50个纸质红包,只用了15个。有的纸质红包是以微信红包代替了。
年初五,是市民朱先生45岁的生日。当天,亲戚朋友给朱先生的贺礼,以及杨先生的回礼,均通过微信红包发给对方。朱先生感叹地说:“微信红包太方便了,避免双方面对面接收红包时的尴尬。”
发微信红包没有现场亲切感
在清城环城二路某小区门口,有一档小卖部。小卖部在春节期间也应节兜售利是封。
该小卖部兜售的利是封,销量与往年相差不大,未受到微信红包的影响。购买利是封的顾客以中、老年人为主。而小卖部也有微信支付的服务。
老板娘说:“小孩子和老人没有手机,他们是无法接收微信红包。因此,利是封暂时不会退出节日市场。”
老板娘还称,小卖部有不少顾客是初中生,他们喜欢用微信支付。因为他们身上的现金不多。他们在路上或回家后,仍可以用微信支付,且也不因为没有零钱而烦恼,微信支付方便快捷。
摩托车出租司机钟先生是中年人。钟先生说,过年给别人发微信红包,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没有现场感、亲切感,更没有年味。而在发传纸质红包的过程中,总要说上几句暖心的新年祝福语,这是微信红包所没有的效果。
两种红包接受时感受不一样
广东社科院清远分院副院长邹锡恒介绍,红包也叫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旨在辞旧迎新,兼有祝福与避邪之意。过年了,人就大一岁,于是将“岁”理解为“鬼鬼祟祟”的“祟”。给老人和小孩子发红包,就是“压岁”的意思。现在的红包兼有赠予金钱和吉祥祝福的意义了。
邹锡恒表示,发送微信红包是时代趋势,但在短期内,微信红包无法取代纸质红包。因为两种红包的受众群体和发送途径不同。发微信红包的对象,双方之前要有微信关系(如微信群)。另外,微信红包和纸质红包接收时的感受不同,文化意义也不一样。
【记者】陈柏益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