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新城村:5年内“诞生新城”

清远日报 2017-02-06 10:59

1月19日,新城村。

1月19日,冬雨连绵,英德西牛镇新城村最新的发展计划并未因此搁浅。

在村祠堂门口,村民们正在将砖瓦砌成墙体,随后将装饰成具有乡村韵味的拱门。

拱门两侧,则在5年内建起呈翼型有序展开的两层新盖砖房,规划齐整的大街道宽达6米,小巷道约有4米,下水道全部埋在硬底化村道下,还建起一座现代的农村活动中心和128座供村民放置农具的杂物房……除“新生”了许多事物外,该村还“诞生”了村史上首个村民委员会,开展村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2015年,新城村对村民们4万多元的涉农财政资金进行整合,将资金投入到村内300多亩耕地置换调整成片、土地平整及修筑灌溉水利设施中,发展适度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在清远农村综合改革的浪潮中,新城村成为一个通过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建设新农村、整合农村土地、壮大集体经济的典型范本。

而在过去一年,新城村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村里继续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并“试水”乡村旅游。村民们从原来被游客追着买农产品,到后来主动售卖,能多挣些钱;理事会意识到,打造好美村不易,做好管理和经营更难,只有努力做到后者,才能让乡村的美延续下去甚至更美,村民和集体也才可从中持续受益。

在清远市2016年度第一批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中,新城村被评为三星级美丽乡村———“特色村”。

修建宗祠 村民首度自治

新城村的“再造计划”源于2010年,来自村民理事会成员们对村民自治力量的自信。促使这一计划成型的原因,最早可追溯至1995年。

1995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新城”尚未被称为村小组。副村长曾水先邀上另外两名村组干部,来到村长曾永清家中,与村中较有威望的老人们,一同探讨村里多年来未曾出现的大事:修建宗祠。

建于解放前的曾氏宗祠位于村子中央。3间厅堂是泥砖房,在这年的一场大雨中塌陷一角。

“新城”是英德市大部分曾氏宗亲的发源地,这样的历史事实让村民们很是自豪,周边乡镇常有曾氏宗亲回到村里祭拜。祠堂的意义对新城村民来说意义重大,让留在新城这一系的曾氏子孙对祖先更有认同感。

经过商议,村组干部与村中老人均认为宗祠需要重建,但重建祠堂少说也要10多万元,当时“新城”唯一的村集体收入来自村内3口池塘的发包,每年不足3000元。这是一笔村集体经济无法承受的支出。

随后,曾永清召集村民们召开村民大会,把筹资建祠堂的计划告知村民。“不同意就是不尊重祖先。”村中长辈曾佛金在会上帮着村干部们说话,没有村民敢提出反对意见。

会上没有反对,但开完会后有些村民却不愿交钱,4名村干部负责说服各自所在小组的村民。面对不愿交钱的村民,曾水先每家每户去商量讨要,有些实在没法说服的,只能让村里的老人出面。

到1996年春,经过近半年的筹资发动,村里大部分村民的份子钱都已收到,当时400多位村民共筹资4万多元。此外,村干部中负责管理财务的曾德池,以每万元每年1千元的利息,从两位村民手中借得4.5万元。两笔资金加起来不足10万,无法支付修建祠堂的费用。

随后,曾水先提出将村中1228亩山林地收归集体管理,耕作条件差的高山,向社会发包壮大集体经济,修葺祠堂资金问题得以解决。

在修建宗祠的过程中,村组干部与长者们商议,设置由5位较有威望长者组成临时理事会。理事会成员负责祠堂修建的各项事宜,村干部们成了配合修建祠堂的角色。村干部与村民理事会共同合作的模式,为“新城”今后村组代表和村组干部制度奠定了基础。

拆除旧房 改变蜗居尴尬

宗祠在1998年正式落成,新城村为此大摆筵席,除了向隶属的小湾管理区内所有村民发出邀请外,还将周边曾氏宗亲邀到村子里,远至英德浛洸镇也有村民到场。3000多人参加宴席,是新城村历史上最热闹的一天。

在随后的几年,新城村逐步把1228亩林地进行全面整合与发包,村集体有了可观的收入后,又相继完成了自来水工程等,许多村民在承包的山林里种砂糖桔,并自己出资将电线拉到山上,砂糖桔的灌溉、打药都实现机械化。

在此过程中,村中选出了15位村民代表,与4名村组干部一起成为村里的19名“领导人”。19人由新城村民会议投票产生,任期5年。村里的重要事情,如工程招标以及日常事务的重要决策等都必须由村组干部代表会表决通过才能够实施。

到了2010年,村集体和村民的经济情况都渐渐好转,大多数村民还居住在解放前修建的泥砖房内。近500间泥砖房里,混杂着村民与牲畜,全村都弥漫着难闻的味道。瓦顶到了雨季容易漏雨,让村民们不厌其烦,有几户村民在村子的外围盖起新房。

住进新房的村民,告别了以往“蜗居”的尴尬,让其他村民艳羡起来。越来越多的村民找到曾祥礼,希望能够将宅基地置换,重新建造新房。

注重规划 5年再造新村

2010年秋,曾祥礼在电视里看到国内有些农村集体重建,随后与村代表们商量,将村内所有泥砖房拆除,对全村规划建房,全村推进建设新村,并提出“5年再造新城村”。

重建新村的规划,是以祠堂为中心,左右两旁规划为住宅区,住宅区大街道为6米,小巷道为4米;每套楼房的建筑面积与高度严格按照规定兴建,在住宅区的边沿地带建设砖瓦平房,用于安放农具、柴草、饲养牲畜,实现人畜分离;至于暂时未有资金重建新房的村民,村里将建6套安置房,免费供这些村民暂时居住。

方案清晰后,村组干部与村代表召集村民,告知大家准备拆除所有泥砖房,然后统一集中村民宅基地,再按照每户60平方米重新置换,宅基地围绕祠堂两侧呈翼型展开。在宅基地的分配上,“新城”以每户一套楼房基地为标准,有些家庭男丁多,面临长大后兄弟分家的问题,这种情况则在该男丁年满18岁后,可申请兴建第二套楼房。

这样一项对包括下水道如何安置在内的细致方案,得到许多村民的支持,虽有些村民拥有的泥砖房较多,认为不应该平均置换宅基地,坚持不愿让步,最终在村民代表的动员下,签下了同意的协议。

整合涉农资金 向“土地碎片化”开刀

到了2014年年底,新城村全村建筑物重建的设想已基本实现,村民们把目光盯向村内连片的300亩水田,提出进行整合后发展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的想法。

而在进行土地整合的过程中,又面临一个问题:平整土地耗资巨大,钱从哪来?此前新城村在重建新村的过程中,除了各家各户自筹资金建新房外,各项公共设施的建设资金与开销,大部分来自1228亩林地发包的山金(租金)。但在新村重建的过程中,山金已花费得差不多了。

此时,清远的农村综合改革已由基层党建、村民自治、涉农服务“三个重心下移”,向农村土地资源、涉农财政资金、涉农服务平台“三个整合”推进。新城村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全村决议、签名,将村中300亩水田共4万多元的种粮直补资金进行整合。

曾繁勇称,经过预算,该村每亩土地平整成本约为400元,全村300多亩土地的平整,需要10多万元。除了4万多元涉农资金的整合外,还有村民愿意免息向村委会借贷,今后涉农财政资金及山金有新的收入时,再返还村民。“现在村民理事会已经很有威信,村民们都愿意信任。”

民意取得统一,财政难题得以解决。挖掘机、推土机、运输车辆等,相继驶入新城村,履带驶过,钢臂挥舞,经过两个月的施工,一块块平整开阔的田地出现在村里。

试水乡村旅游 让游客“吃不了兜着走”

农综改打下的基础,让一座古朴与现代融合的美丽新城很快形成雏形。2015年5月,由清远和英德分别组织的美丽乡村游,将新城村纳入线路图内。

“太火热了,最开始是游客一周来一趟,但村里吃饭之类的安排不下,后来分流,改成每周六和星期天各安排一趟。”新城村理事会成员曾安是一名退休教师,因为普通话说得好,几乎全程参与接待工作,对游客们的“捧场”印象深刻。

“刚下车,就夸村里‘好漂亮啊’。吃饭的时候,很多人又夸说农家做的饭菜吃着特别香。还有客人跟我们问村里有没有宅基地卖想来这里修房子长住,又开玩笑说要把女儿嫁到村里来。”提起当时和游客们接触的一幕幕场景,曾安咧嘴直笑,语气里透着自豪。

吃了午饭还不过瘾,一些游客追着村民询问,有没有红薯、笋干等农特产卖。“第一次来的那批里面有两个女游客很有意思,边问边打趣说他们‘吃了还要兜着走’。”曾安说,开展乡村游前,村里提前给村民们打过招呼,让有富余农产品的家里可以拿出来摆卖,但村民们都觉得不太好意思。

几次接待后,发现游客对购买农产品需求旺盛,村民们开始大方拿家里的东西销售。“价格比市场上卖会稍微贵一点点,不过都提前跟客人先说好,他们也乐意,觉得在村里买的更正宗,也安全。”村民曾福林和亲友们讨论后觉得,这样你情我愿的交易方式让双方都能接受,“正当挣钱,没必要觉得不好意思。”

新城村在整合后的村口土地上,种植了100多亩美国紫薇。这些紫薇长大后,既能美化村容,又能出售作为观赏景观树。村民原来在旱地上种植的砂糖桔,因为受黄龙病影响,也在村里引导下逐步改种为山楂。“等以后山楂长起来,500多亩连成片,会很好看。”曾祥礼对此充满期待。

景观和农作物改造之外,新城村还计划增设一些农家乐餐饮专门设施,为乡村游旅客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村里的三片山塘和一片山林,则被规划为养鱼和种植一些果树,让游客来此可享受垂钓、采摘水果等休闲乐趣。

统筹:清远日报记者 黄作源

采写:清远日报记者 李廷睿 黄作源

摄影:清远日报记者 李思靖

编辑 刘晓维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