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小留村:村民住别墅,城里人都羡慕
清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已逾四年,在预期范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通过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涉农服务“三个重心下移”和农村土地资源、涉农财政资金、涉农服务平台“三个整合”,并借力“互联网+”引入电商经济,助推经过农综改释放出来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在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转变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前提下,为形成农业在现代的发展模式、为基层稳定与经济重大转型做出宝贵探索。
2016年5月,清远正式印发《“十三五”期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要求在5年之内,市财政每年安排1.5到2亿元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以“三个五”工作思路统筹推进。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人居环境、绿色发展、富民强村、基层治理、和谐共享“五大创建工程”,并开展“五个梯度创建工作”,通过集中力量分阶段创建一批具有清远特色的美丽乡村。
近日,经过半年多的创建工作,2016年度第一批美丽乡村验收工作已正式“收官”,全市共创建412条美丽乡村。
这些乡村美在哪里?又是如何实现美的?在市委农办指导下,清远日报采集各地创建美丽乡村做法和经验,在鸡年春节期间推出“新春走新村·每日一村”系列报道,展示清远美丽乡村新气象的同时,也为各地乡村发展提供镜鉴。
历史、文化、生态溶入美丽乡村建设
“活石水村”摘取清远唯一“生态村”
1月21日,小年夜。距离鸡年春节还有一周时间,英德九龙镇活石水村却比过年还要热闹。
冬日的暖阳照在村庄礼堂门口,一排帐篷前,村民搬出过去一年的收成:老母鸡、芋头、红薯、红豆、白菜干、竹笋干、马蹄……这座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山村,俨然成了“趁墟”的闹市。“闹市”中,豆腐摊、游戏摊、农产品集市、挥春等悉数展开,给现场逾千名游客提前带来节日的欢乐。
这一日,小村庄还举办了广东省首届美丽乡村春节联欢晚会,来自法国、德国、美国、波兰、乌克兰等地的国际友人,在村里与村民一起迎新年。
“以前没想过,我们村还有这么热闹的一天。”该村理事会理事长罗水波称。近几年,活石水村通过建设美丽乡村,以看得见的速度不断刷新“颜值”高度。2016年,活石水村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还将休闲农业产业带到村里。10月份开始启用的“活水农庄”,仅在国庆期间,便带来4万多元的收入。
2017年伊始,活石水村被国家住建部评选为“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而在清远市2016年度第一批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中,活石水村摘得自然村最高等级的四星级——“生态村”,为目前清远唯一一个“生态村”。
【土地整合】 开始树立理事人员权威
从公路拐入活石水村,一座3米高的山石上,刻着的村庄名字,表明了它的“身份”。而围绕着山石的,是该村的“污水处理系统”。经过净化池等工序,过滤净化后的清水,在这里转了一圈,又回到村里,成了微型的生态循环体系。
走进村庄,鸟语花香的公园、装饰精致的六角亭、展示农家石磨的文化长廊,活石水村俨然成了一处旅游景区。
活石水村兴建于清朝康熙四年,村中至今仍保留有炮台、炮楼等古建筑和解放战争英雄纪念碑。是历史底蕴深厚的村庄,还是九龙镇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全村村民80户393人,水田面积180亩,旱地150亩,山林500亩。
在过去,村民们依靠种植水稻、花生、红薯等作物维生,居住在破旧的泥砖房。由于贫困,还常造成邻里纠纷频发。而土地碎片化等问题,导致许多村民外出谋生。
进入新世纪后,村民大量外出,造成期间有4年时间,村长的位置空缺。2006年,在几名热心村民的倡议下,活石水村决定对各家土地进行置换调整,将零碎的山地整合起来,连片发展砂糖桔种植。而村内的水田旱地,则按每年每亩10元的承包费用,向村民们收取。经全体村民同意后,该村山林土地全部由村集体统一规划,按人口进行连片重新分配。
土地进行初步调整后,村里的旱地和山林,大多种上经济效益较高的砂糖桔。无论是村民自己种还是承包给其他村民,都将昔日破落的村庄经济,带动了起来。如今的村理事长罗水波是当时参与村庄土地置换调整的热心人员之一,经过土地置换调整后,几位理事在村民中的威望也得到了认可。
【规划先行】 承诺十年再建美丽乡村
2009年,罗水波被村民推选为村长。他与包括罗观林在内的其他理事人员一起,商议制定了活石水村的十年发展规划。
“一开始也没想得太具体,但就提出来,要用10年的时间搞好村庄环境,发展村庄经济。”罗水波称,当时已许下承诺,要建一座新农村。
在2009至2011年,罗水波便四处寻求办法,解决了该村的水利设施、用电和自来水问题,当该村准备修建自来水时,恰好英德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但活石水村并不在首批建设名单内。罗水波知道以后,径直找到镇干部,申请加入该项工程。随后,活石水村成了英德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首批受益村庄之一。村民们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对罗水波越加信服。
2011年,经全体村民同意,活石水村按每口人100元筹资进行村庄整治。随后,村庄便以看得见的速度不断刷新“颜值”高度。2011年,修建村口的迎福亭和英石标识;2012年,建起村中休闲公园,复原古炮台;2013年,美化进村道路,为祖先塑像。这时,活石水村通过5年发展,村庄已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对于村庄建设,提出了要规划先行。
但是,活石水村的村民已从2007年开始,陆陆续续兴建楼房而形成现在的新旧两区的村庄模型,要推倒重来建设新农村不大现实。
村理事会根据村庄这一实际,注重村的总体规划,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政策,在节省土地的前提下,农户建房可以互相置换宅基地,楼房设计不要求千篇一律。同时,结合该镇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机遇,借势而为,挖掘村中古炮楼、古炮台、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将村中周边的土地、山林等资源一并纳入旅游发展规划,拆除违反“一户一宅”政策且无人居住的危旧泥砖房、茅草房,为发展红色旅游打基础作准备。
而在2015年,该村理事会充分意识到,村庄规划的美丽乡村标准,靠他们自己的设计肯定达不到。为此,他们联系帮扶单位英德市纪委,通过国土规划等部门对村庄进行重新规划,对全村的泥砖房、杂物房进行统一整治,实行人畜分离。
【村民自治】 落实“一事一议”制度
1月21日下午,属于活石水村的春晚正式开始。该春晚由活石水村民自编自演为主,并结合回乡建设的文艺界名人、国际友人,共同打造。晚会现场座无虚席,里里外外满是观众。
“村里每年春节都会舞狮、举办文艺表演活动,已经办了十多年了。”早早就带着一家大小来看表演的罗叔说,今年和往年相比,别具特色。
今年的活石水村春晚,比往年来得要早一些。早在21世纪初,村里便将礼堂作为文化阵地,在每年大年初三都开展一次春节联欢晚会,寓教于乐。在罗水波看来,每年村庄春晚当天,也是发挥村民自治的最好契机。这一天,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回顾总结村过去一年的工作,讨论研究新一年的村庄建设发展工作。
去年年底,在清远第一批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中,活石水村被评为四星级“生态村”。之所以能够摘得此项荣誉,与该村的村民理事会离不开关系。活石水村于2013年进行了理事会选举,选出了责任心强、敢想会干为群众的理事会班子。村理事会成立后,积极开展村民自治,落实“一事一议”制度,制定并实施村规民约,处理村历史遗留问题,适时进行村务公开,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确立了理事会在村民中的威信和影响力,夯实了村的组织建设基础。
此外,村民理事会组织带领村民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等不靠,以村民筹资筹劳的方式开展建设。一是通过村民捐资投劳,建设公共设施。理事会召开户代表会议,民主决策,村庄的环境整治项目建设资金由村民投资投劳、自愿捐资解决,充分发挥了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节省了资金投入。二是通过村民捐资投劳,帮扶困难家庭建新房。三是组织投工投劳,开展环境整治。组织拆除了违反“一户一宅”政策又无人居住的危旧泥砖房、茅草房,腾出建房空间,美化了村庄环境;组织清理了禽畜棚舍,重新规划建设,实行人畜分离,改变村庄面貌。
通过全村人投资投劳、自愿捐资和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该村累计筹集50多万元,建成了古炮台、迎福亭、“活石水”牌坊、廉政公园、篮球场、村中街道、娱乐广场等基础配套设施。此外,村集体每年集资3000元聘请专人进行环境卫生保洁,确保村容村貌整洁。
【村民集资】 整村推进乡村旅游
如今,距离罗水波承诺的“十年再建新村”的承诺还有3年,但活石水村已发生了许多变化。
村庄变美,活石水村名气也越来越大,清远市、英德市先后将其选作乡村游的“景点”。活石水村能用小钱办出大事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筹工筹劳。理事会在建设前期便召集村民商讨,每户要派一名劳力参加各项工程建设,没有报酬。“大家都知道,做好了不是别人的,都是自己的。”理事会成员罗观林说。
2015年年底,活石水村入选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项目的5条名村之一,随后完成规划设计。通过村民入股方式,已筹资超过200万元开展“农家乐”、“石磨文化长廊”等项目的建设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今年国庆期间,该村的活水农庄试业营运,接待了游客1200多人次,获得超过4万元的经济收益。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活石水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1月21日,村里年会的项目包括联欢晚会、醒狮表演、猜灯谜、写春联、百叟宴等,联欢晚会等20多个节目,大多数节目是村民和朋友通过朋友圈或互联网发布信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才艺的出才艺,“众筹”来的。活石水村“众筹”办年会的信息后,广州市民魏梦静带着她和另外两个朋友组建的“三脚猫乐队”,趁着周六休息时间赶到现场献唱。活动还由南方电视台经济频道进行在线直播,观看人次超过七万。
采写:清远日报记者 黄作源 通讯员 黄文芳
摄影:清远日报记者 李思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