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王磊 记者 李能忠
没有华丽的舞台,五颜六色的气球搭建起来便是;没有专业的演员,放下锄头的村民简单排练下便是;没有舒适的座椅,台下沸腾的观众自带的板凳便是。一个舞台,一群村民,便是一场“春晚”。
这是南雄市珠玑镇角湾村举办的首届乡村春节文艺晚会。在这一夜,村民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在村文体广场的舞台上,他们尽情地歌唱,欢快地舞蹈,仿佛是场神圣的仪式,将过去一年的酸甜苦辣全都释放,把新春的祝福传递四方。
从梅州河源,到韶关清远,再到云浮湛江,一场又一场的精彩“大戏”正在上演,春晚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春晚大舞台 村民齐参与
1月18日,2017年云浮市“农村春晚”活动启动仪式在云安区高村文体广场举行。
1月20日晚饭刚过,南雄角湾村文体广场就挤满了人,近三百位村民带着自家的小板凳陆续坐下,等待即将开场的“春晚大戏”。寒冷的天气也阻挡不了他们的热情,老人小孩、妇女儿童的脸上都溢满了阳光,三五人一群叽叽喳喳地讨论着,热闹极了。前面人太多,后面的人们干脆直接站起来了,凛冽的寒风打在脸上,也未能让他们的笑容消退。
1月20日晚,南雄市珠玑镇角湾村迎春文艺活动。
“这是角湾村第一次举办春晚,很精彩,也蛮震撼的。”省商务厅驻角湾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周潮军说,有一个广场舞节目,都是一群上了年纪的大妈表演。最开始排练时几乎没有任何队形,很乱,而她们仍在寒风中苦苦坚持排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效果还不错,赢得阵阵掌声。“整个春晚从筹备到演出,持续了近一个月,而村民则天天排练节目,热情很高。”
“十五个节目,从晚上七点开始,持续了近三个小时。”角湾村村支书郭文良说,98个参演人员除邀请的南雄市业余舞蹈、采茶戏乐队的18人外,其余都是普通村民。节目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有乐队带来的采茶戏、黄梅戏,还有村民集体自编自演的广场舞、乐器表演,也有村民个人表演的男声独唱。
无独有偶。1月18日晚的云浮市云安区高村春晚节目更为丰富,既有当地村民自己表演的醒狮、小品、武术等,还有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山歌等特色节目。实际上,当举办春晚消息一传开,村民们就积极参与、报名参演节目,登台演出的17个节目的演员均为当地村民,其中最年长的80岁,最小的才4岁。“在外地的村民也没闲着,他们在宗亲微信群里炸开了锅似的,有的要帮忙策划,有的要捐款捐物,有的要报名表演。”高村一廖姓负责人说。
政府村民齐发力 春晚星火可燎原
1月19日,云浮市马岗村春晚。
“其实办一场春晚花不了几个钱,钱不是问题。”周潮军说,算上灯光、音响、服装等,角湾村举办一场春晚大概花费一万块钱,而音响、服装这些物品以后举办活动还可以继续使用。春晚所需费用主要也是扶贫单位和广东省保健协会捐资赞助的。“花小钱办了大事情,提高了村民们的幸福感,村民都说很多年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和角湾村相比,徐闻县小苏村自2007年举办第一届春晚以来,今年已经是第十一届了。“最初是我和我哥想办法提供大部分费用,另一部分由村民自愿集资,不作要求,多少都可以。”小苏村春晚发起人之一黄礼孩说,举办一届春晚大约花费一万多元,有钱的乡贤捐1000元,一般的家庭捐200元,50个人捐资就完全可以解决费用问题了。
“相比之下,云浮市政府更是从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春晚。”高村廖姓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云浮市选定21个行政村(居)委会作为举办农村春晚的试点,并设立专项资金,每个试点有累计两万元的补助。市县镇三级文化部门进行“手把手”式指导、培训,对节目进行筛选把关。高村正是这21个试点之一,“村民积极参与,政府大力支持,共同发力,我们举办春晚才有底气。”
目前,广东省文化厅已将“农村春晚”纳入广东省重点群众文化活动支持项目,而云浮市正是全省农村率先举办“农村春晚”的试点市。一夜之间,春晚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南粤大地,大有燎原之势。梅县松口镇官坪村春晚、肇庆鼎湖春晚、广东(英德)首届美丽乡村春晚……一场又一场的乡村春晚正在上演。
文化引新潮 春晚留乡愁
实际上,各地春晚节目大都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他们将生活中的趣事、乐事搬上舞台,展现村容村貌、演绎乡风民俗,凝聚乡土人情。春晚似乎成了村民从事文化活动、展示乡村风貌的“大舞台”,引领着农村文化新潮。
“我们小苏村原创的节目主要是小品,从生活中来,寓教于乐。”黄礼孩说,除了小品,还有周边村的村民用本土语言创作的本土音乐,内容都是来自日常生活场景。今年小苏村还邀请了一位非洲鼓艺术家表演非洲鼓,和英国诗人朗诵诗歌。“我们未来春晚也打算指导村民自己创作小品,把扶贫等政策宣传、角湾村的变化、村民生活寓于其中。”周潮军说。
春晚留住乡愁。在梅县梅西镇石赖村,记者看到一份倡议书。石赖村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石赖村打算举办一场迎春晚会,所以号召在外乡贤今年回家过年,参加春晚,“号召他们回来不只是希望他们为晚会捐款捐物,更是希望能一起共商家乡的发展大计。希望他们不忘家乡,记住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