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王竟然来自印度?那之前掌管中国先民死后灵魂的又是谁?
提到纹身,许多人脑海中的浮现的画面仍旧是“左青龙、右白虎”的大花臂膀,但如果细心观察即可发现,近几年,纹身的发展更加多元化。甚至许多“小清新”风格的姑娘们都会在锁骨、脚踝等部位纹上一些小图案,略显乖张。纹身,作为一种被国内社会普遍不认可的事物,它的污名化是谁造成的?而发展到现在,它又是否成功洗掉了“污名”呢?
纹身:古代刑罚的重要手段
从商周开始,直至明清,纹身一直作为刑罚手段存在。纹身在刑罚中被称为“墨刑”(也称黥刑、黥面),指在犯人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以此来标识和警示罪犯,这不仅可以显著地区别罪犯和普通人,而且还能在相当程度上给罪犯造成心理负担。
久而久之,传统社会便形成共识,认为纹身是坏人的标记。在现代社会,虽然“墨刑”早已烟消云散,但许多社会不良分子热衷通过纹身来标记自己的属性,这也加剧了纹身的“污名化”。
根据一位纹身馆老板的介绍,2000年之前,纹身馆的生意基本上都是来自“道儿上”的客人,他们纹的主要以龙、虎、蛇等传统动物图案为主;纹的部位也相对固定,大多数是半个手臂,极个别的将整个背部都纹起来,震撼力十足。
与儒家文化相悖
纹身的不受认可,还在于它与国内社会推崇的儒家文化观念背道而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即使是掉落的头发、减掉的指甲,都应该小心翼翼的收集保存,更遑论破坏皮肤的纹身呢。甚至在士大夫眼中,纹身和断发一样,是“蛮夷”才热衷的事情。
在儒家文化一直对纹身持批判态度的熏陶下,纹身在中国人眼中,明显是件“另类”、“非主流”的事物。
影视:帮派分子爱纹身
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黑社会、恶势力、社会不良分子,身上多有纹身。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古惑仔》,曾经风靡内地,“山鸡”、“浩南”成为一时无两的男神,他们手持砍刀、半露纹身的形象流传广泛。许多年轻人追逐效仿,甚至有人误入歧途。在影视宣传的作用下,那段时期,纹身几乎就是黑社会的代名词。而这带来的现实效应便是,纹身更加不受主流社会认可。
年轻人冯在后背纹了翅膀图案,但他在家就穿上衣服,避免露出纹身。
“要是我母亲这个年纪的人看到我有纹身,会认为我一无是处。他们受上世纪90年代香港黑帮片影响太深,”他说。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教授邱建新看来,纹身本应是一个相对中性的概念,但长久以来,电影及其他艺术作品,常常通过纹身传达土匪、流氓、恶霸等群体的凶悍与恶煞,因此,人们便自然地把纹身和社会恶势力画了等号。久而久之,凡是有文身的人,通通被标签化,构成社会的负性评价,也使得人们从此形成思维定势。
在国内,许多公众人物也迫于自己的影响力,以及利益原因,即使有纹身,也不得不遮掩或是遭受非议。范志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公开批评张琳芃,“他已经在场上体现了他的气质,但我唯独对他不满意的,你也转告给他,最好把手臂上那些东西都去掉,因为他是一名体现正能量的球员。手臂上有那些东西是影响他收入的,你们这么跟他说,人家都不敢叫他拍广告了。”
可见,在国内社会,纹身的负面形象很难完全破除。
军队征兵、某些岗位招聘不允许纹身
由于历史原因及社会原因,军队条令也明确规定,军人不得纹身,因此在征兵体检标准中,也存在相应规定。而近两年,军队对于纹身的态度宽容了很多,据悉放宽对纹身的控制是为了扩大军队备选群体,也更利于扩大在文化成绩、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甄选余地。
2014年,纹身首次不作为参军体检项目。征兵标准做出了调整:文身瘢痕由过去的着短装身体裸露部位刺有“点、字、图案”,直径超过2厘米(其他部位直径超过3厘米)的不合格,调整为面部、颈部文身直径超过2厘米;着短装身体裸露部位直径超过3厘米,或虽经手术处理仍有明显文身瘢痕影响军容的,视为不合格。
除了军队征兵在纹身方面有考量,某些工作岗位也对纹身者有限制。一些国有企业或港台国外等大型企业都不招有纹身的员工。因此,在这些规章制度之下,纹身也无法作为生活的一种常态事物存在,国内社会对于纹身的偏见也似乎有了规则可循。
转变:越来越开放的国内纹身环境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纹身技术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渗透,国内社会对于纹身的态度比以前包容得多,特别是在开放环境下长大的80后、90后一代,他们不再将纹身视为坏记号,而是试图去理解纹身的含义,并主动尝试纹身。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对于纹身态度的转变,发生在2003年左右。几家文身馆的老板都表示,在2003年到2005年,随着贝克汉姆、科比等一大批国外知名足球、篮球运动员身上的文身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文身馆的事业迎来新高潮。“光贝克汉姆的天使翅膀,每个月都要做多少次。”
2006年前后,美剧《越狱》热播,男主角身上的大片纹身受追捧,全国的文身馆生意也更加火热。随着西方文体界名人的纹身风潮来袭,前来纹身的人们变得更多,且其身份也更加多样,有学生、白领,也有生意人等。纹身不再是一种特殊的事物,它崭露出愈发常态化的特点。
而纹身也被人们赋予新的意义,它不再只作为身份区分的标志,而是带有纪念、美容、时尚等含义。为迎合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纹身图案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纹身馆的女性客人甚至逐渐超过了男性,她们偏爱在脚踝、肩胛骨、腰部等不明显部位纹上一朵小花、一句话,或者只是一个日期。
“纹身作为一种特定符号的功能越来越弱,这是社会在进步,这说明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宽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教授邱建新说,近几年,纹身越来越适应了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个性选择,它更多地满足了人们的信仰追求、审美需求、价值需求,甚至成为了大众的一种休闲方式。
老外热衷“汉字”纹身
虽然美国法律禁止未成年人纹身,也有工作岗位对纹身有限制,如加州圣迭戈警察局规定,纹身警察执勤时必需把纹身掩藏起来,但毫无疑问,纹身在美国只是一个普通事物。
美国皮肤学协会曾做过调查,结果显示,18至50岁的美国人中,有24%人纹身,差不多每4人中就有1人。美国18至29岁的青年中,纹身者超过36%。
在广泛受众的基础上,美国的纹身行业有过非常辉煌灿烂的时期。1997年,纹身业是当年美国发展第6迅速的产业,几乎每天都有一家新的纹身店开业。
而美国人纹身主要出于什么目的呢?答案并不复杂。为了生日、结婚等重要纪念日,或是为了纪念死去的猫狗。许多人还将父母、妻儿的名字纹在身上,以示对家庭的忠诚。美国还有相当比例的中年妇女前去纹身,而她们主要是为了树立信心。52岁的历史学教授毛尔两年前在上臂纹了身。她说:“就是要通过文身告诉自己,还没有老,50岁正是人生重新开始的好时机。”
而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是,汉字纹身受到了美国纹身市场的追捧。中文作为舶来品,被认为是很时髦的东西,尤其在美国篮球场上,汉字纹身占据绝对地位。有多达三分之一的NBA球员都有汉字或中国文化相关的纹身。阿伦-艾佛森脖子上的“忠”是对他个性的最好写照;马库斯-坎比身上的“勉族人”,其实他一开始是想表达“努力”和“家族”的意思;西恩-梅,May想纹自己姓氏的中文翻译到胳膊上,所以纹身师就把“May”翻译成了“可以”。
纹身在国内的发展已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仍旧要承认,纹身在老一辈人的认知中,还是不好的事物。在当今社会,纹身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也早已发展为一类产业,一门艺术。不知屏幕前的你,对纹身怎么看呢?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