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卫华的陨落:从“项城赤子”到中纪委内鬼

南方都市报 2017-02-03 10:56

中纪委电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截图。

  《项城赤子》里涉及袁卫华的内容均由袁卫华本人提供。

春节,袁卫华,那个曾经出现在中纪委专题片中的年轻人,短期内无法回到他的故乡。

袁卫华,从河南项城的一个小村庄里走出的北大法律系高材生,中纪委第六纪检监察室原副处长。他老家的一名村民告诉南都记者:“像袁卫华一样,考上好大学,做大官出人头地,才是项城孩子们的出路。”但如今,这名曾经的“项城赤子”却沦为纪检内鬼被查。

读书改变命运

1978年,袁卫华出生于河南项城市秣陵镇的一个小村落里。土屯村里唯一的水泥路把村子分为东西两边。袁卫华的家在村子最西头,离水泥路约有500米。

天还未黑,家家户户就已紧闭大门。偶有老人蹒跚地从村西头走到东头,缓慢跨过棋牌室的门槛,坐在塑料椅子上,打个哆嗦,专心看起眼前的牌局。三张牌桌围坐的十几名看客,清一色都是老人。

袁卫华的父亲名叫袁海金,作为上门女婿定居在土屯村。村民丁大满告诉南都记者,当时袁海金是小包工头,手下只有四五人,承接的业务却从修路到盖房无所不包。和村中大部分人一样,袁海金几乎不在家,常年南下打工,只有过年才回来。

据南都记者了解,项城是劳务输出大市,曾在2003年、2004年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对外劳务输出重点联系市。2010年项城市输出建筑劳务人数30万人,获得劳务收入29 .6亿元,占当年项城市G D P总量的近20%。2011年,项城市又被评为河南省先进建筑劳务基地。

对于村里的孩子来说,要摆脱父辈外出打工的命运,唯有读书。

袁卫华就读的高中是河南省周口市名校,项城市第一高级中学。该校副校长朱辉告诉南都记者,项城一高的升学率在周口市能排前三,每年都能出四五个清华北大学生。在2000年和2004年,还分别诞生了河南省理科状元和文科状元。

在这所百来个班级、万余名学生的学校里,袁卫华并不起眼,直到1996年,他成为周口市的高考状元。

副校长朱辉告诉记者,在袁卫华读书时,项城一高共有学生两三千人,作为优秀学生,老师们平时也经常提起他。1996年高考,袁卫华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

在纪录片里,袁卫华说,“我的求学之路是很顺的,始终是第一第一第一第一,一直到北大。”

2000年7月,袁卫华从北大法律系毕业,进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这让袁卫华在当地声名鹊起。

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1月18日,在项城一高建校五十周年座谈会上,时任校长将袁卫华作为杰出校友介绍,“北大毕业,现在中纪委工作的青年后备干部”。

袁卫华曾几次受邀回校做演讲。董立国是项城一高2005届学生。在他的印象中,“袁卫华约1米8的大个子,比较胖,坐在操场的讲台上,告诉大家要好好学习。”董立国告诉南都记者,学校领导介绍袁卫华时,称他是中纪委官员,同时挂职周口市一地方县市的县长。

一位小袁卫华四届的项城一高校友介绍,袁卫华所作的励志报告,“大致意思是我比所有人都强都努力,我就应该是人上人,非常傲气,一种我谁也不服气的感觉”。

项城名人

考上北大,进入中纪委的袁卫华可谓是项城的名人。一位当地的政府官员告诉南都记者,袁卫华时常回乡,自己不仅曾遇到过他,且经常听人提起他。

在项城市图书馆里,南都记者发现一本名为《项城赤子》的书,出版于2009年7月。这是一部展示现今在外地工作的项城优秀儿女的资料专辑,而时任中纪委一处副处长的袁卫华的介绍也在其中。

书的序言写道,“组织编撰这部资料,目的就是要展示项城人对共和国建设和改革开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南都记者了解到,这本书由项城市政协主导编纂。该书编委会的一位成员告诉南都记者,政协每年都会根据项城市的人文历史编纂一部书籍,而2009年的主题是项城名人。据其透露,书中关于袁卫华的简介,均由袁卫华本人提供。

南都记者注意到,《项城赤子》里涉及袁卫华的内容共有377字,不仅包含其工作经历,也提及他对家乡的贡献。

2000年,袁卫华进入中纪委后,曾历任第六纪检监察室二处干部,一处副处长。先后参加了中央纪委牵头组织查办、由党中央交办的多起大案要案,参与查处了沈阳市市长慕绥新(副省级)、常务副市长马向东等大案要案;先后获嘉奖和立功多次。

1999年,还在北大读书的袁卫华发起成立了项城大学生联谊会,并任第一任会长。当时,他便开始与项城团市委合作,组织过“百所高校、千名学子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

2008年,袁卫华作为总发起人,成立了项城教育发展基金会,专门募集社会资金为项城教育助推,设立奖助学金和奖励教师资金。根据书中记载,“目前,项城教育发展基金会已开展多项公益活动,资助多名2008年考入重点大学的项城籍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大学新生。”

此外,2009年袁卫华还担任项城(北京)家乡建设联谊会的秘书长,称“为家乡的发展而努力”。

南都记者查阅公开报道发现,2009年6月28日,共青团项城市委驻北京团工委暨项城市驻北京青年联合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作为执行主席的袁卫华,亦到场参加。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该会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起先袁卫华来参加了一两次活动,后来总推脱太忙,我们也就没再喊他。”直至在电视上看到中纪委的反腐宣传片后,才知道袁卫华出了事,“当时感到不可思议,赶忙打开手机通讯录,核对名字没有错误,才相信就是他。”

小村庄出了个“大官”

在项城市的农村,当官是长辈对孩子普遍的期望。对于土屯村的第一个大学生袁卫华,乡亲们也是这么希望的。“像袁卫华一样,考上好大学,做大官出人头地,才是项城孩子们的出路。”一位村民告诉南都记者。

对于自己的仕途发展,袁卫华称,“是一种比较快速的规划,希望能够尽快地进入处级这个岗位。但是这个目标情况之下,如果顺便能生活更好,那就是最好的结果了。”而袁卫华选择“能生活得更好”的方式是将工作秘密拿来做交易。

2014年到2015年,袁卫华在天津查办相关案件。时任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主动、多次与袁卫华接触,请袁喝酒、吃饭,打探武长顺案、杨栋梁案的相关信息,同时套取、打探关于他本人的一些问题线索。对于黄兴国的“需求”,袁卫华都一一奉告。袁卫华也因此收获了黄兴国赠送的名贵手表等贵重礼物。

除了收受大量财物,袁卫华也通过拿工程牟利。这让他父亲的工程队,从一支只有三五个人的小包工队,逐渐成为有名的承揽工程专业户。2004年,袁卫华主动向某副部级干部泄露举报内容,以此为父亲谋来了一个保护区所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工程。

在纪录片里,袁卫华曾这样描述这次交易,“我也是很忐忑地和他交往,我是科级干部,他是副部级干部。但是在一张嘴的情况下,竟然我成功了,这样就真的是有一种一发不可收拾的感觉了。”

袁卫华还通过向乌海原市委书记侯凤岐透露案情,为父亲换来了一些工程。二人接受组织调查的时间也都在两年以前。

多年来,袁卫华利用自己的权力,承揽到总金额超过10亿元的工程项目。

工程队日益壮大后,袁海金还把邻居、兄弟等亲信,从土屯村带了出来。村民郭先生告诉南都记者,这些人原本只是普通民工,去了袁海金的施工队,就摇身一变成为“经理”。

在村民的言谈中,袁家的飞黄腾达似乎全部仰仗袁卫华一人。因为袁卫华,他的三弟才能够在内蒙古取得不错的发展,母亲得以在周口市买房子。

不少乡亲因此期望能得到袁家的照顾,希望打声招呼,办点事情。大概十年前,袁卫华回乡结婚时,虽然只邀请了土屯村西头的人家参与宴席,但东头的村民也跟着过来了,“都想沾沾光。”还有人打了架,怕警察找上门,也要求袁父委托儿子跟派出所打招呼。

2015年,在袁卫华接受组织调查后,袁海金的工程很快停顿了下来,“经理”们也纷纷跌落,变回普通的民工,回到南方继续打工。

近年来,土屯村里渐渐多了一些二层小楼,而袁卫华家的老房子依旧未变。他们一家早已搬离小村庄,屋子由袁家的亲戚帮忙照看。以前每逢过年,袁家人都会开车回老家,但这两年都没回来。

(文中出现的董立国、丁大满均为化名。)

【采写】南都记者 程姝雯 李玲 

【见习记者】秦宇杰

编辑 麦宇旻
点击展开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