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公务员春节期间这几件事千万别碰!中纪委、中办、国办的文件要看仔细!
中纪委网站近日发布预告称,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彭林将登上讲台,开讲新年首堂“廉洁文化公开课”——《崇德重礼 德法相依》。
记者注意到,彭林教授曾多次因直言不讳而引发热议,比如痛批《芈月传》结婚的场景“几乎每个镜头都有是错误”,比如在开讲座时表示妻子称呼丈夫为“老公”系滥用,因为后者在古代指太监。
至于廉洁文化公开课的作用,媒体指出其为思想层面的建设,终极目标是“不想腐”。
清华教授曾在工厂当8年钳工
清华大学历史系官网、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官网显示,彭林系无锡人,1949年10月生,16岁时考上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次年因“文革”之乱而停课。
此后长达16年的时间里,彭林先是在该校实习工厂当装配钳工8年,后来在子弟学校当教师8年,期间自学古文字、阅读史籍。
终于,直到33岁时,彭林经学校派遣,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进修一年,期间撰写考释甲骨文字的《释巜》一文,引起著名历史学家赵光贤教授的注意,向《考古》编辑部推荐发表此文。
这成了他的命运转折的一年。随后的1984年,彭林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赵光贤先生研究先秦史。1986年,他成为北师大首批(两名)获准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1989年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讲师,1991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如今,彭林除了为清华历史系教授、博导,还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经学研究中心主任,常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儒家经典的教学与研究。
据《无锡日报》2014年9月19日报道,把我国历史的确切纪年从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的21人专家组成员中的一员,正是彭林,他还负责子课题“文献中夏商西周编年的研究”,取得重大学术成果。
中纪委官网的预告显示,彭林登上“廉洁文化公开课”讲台所传授的正是他的“老本行”——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起,讲述以“礼”“德”“法”治国理政的历史借鉴。
曾痛批妻子称呼丈夫“老公”
公开报道显示,彭林教授曾多次因直言不讳而引发热议,单是在2016年后半年,其就批“老公”这一称呼、批《芈月传》结婚场景错误太多等。
据澎湃新闻,2016年10月17日晚,彭林在东南大学为师生做了一场题为“礼乐双修与走出‘半人时代’”的讲座。他指出,现代人的很多习惯是有失礼仪的。比如在敬语中,古代对称谓很有讲究。
彭林认为,最荒唐的是“夫人”,“在古代,诸侯一级的配偶才叫夫人。现在,用‘夫人’这词,是对对方的敬语,但是像‘夫人’‘阁下’‘殿下’这样的尊称,只能由对方来说,不能用于自己,假如说‘这是我夫人’,是一种自大、不自谦的表现。”
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也常遇滥用,最常见的是“老公”。彭林介绍,在古代,这是对太监的称呼。“称呼丈夫可以称‘丈夫’,这是平称呼,也可以称‘外子’。”彭林建议。
2016年11月14日晚,彭林教授在清华学堂开讲座,与千余名年轻人共话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之下“人何以为人”。其中他以《芈月传》中的结婚礼仪场景为例,痛批剧作者在史学方面的基础不足,称几乎每个镜头都有错误。
比如 “正婚礼”是在白天举行的,这是一个常识错误。结婚的“婚”在古代没有女字旁,是指在黄昏的时候结婚。
最早的时候,氏族社会流行族内婚,但是生出来的孩子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后来大家意识到血缘隔远一点生出来孩子才健康,所以要到族外去找女孩子,那就只能抢,抢婚就不能在大白天,要等天黑了以后去,到后来不抢了,但傍晚以后结婚就成为了中国人的一个传统。
对于为什么要讲“礼”,3个月之前,彭林教授就曾在《北京晨报》公开发文《中国人不能失去礼》,并指出:经常有年轻人跟我说为什么要礼,礼是约束人的束缚人的,你这话是对的,人要不约束那跟禽兽有区别吗?你看马路上那条狗有谁约束它,它也不会约束自己,因为它是一条狗,但是人是要约束的。
为何要开廉洁文化公开课?
观海解局(微信ID:guanhaijieju)记者检索中纪委官网发现,“廉洁文化公开课”为中纪委网站的原创文化视频栏目。从2015年6月25日推出第一期至今,目前已经举办了7期。
根据中纪委网站的介绍,“公开课”采用国际流行的讲课形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及行业权威人士担纲主讲,兼具思想高度、文化底蕴、廉洁元素与知识趣味。
第一期《汉字·文明·廉洁》的主讲人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
第二期《察盛衰之理 审权势之宜》主讲人为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所长卜宪群;
第三期《回顾抗战史 实现中国梦》主讲人为国防大学教授徐焰;
第四期《13亿人的嘴加起来有多大?一年要吃掉多少粮食?》主讲人为经济学家汪同三;
第五期《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望者》主讲人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第六期《解码璀璨星空——从天文学看中国传统文化》主讲人为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
第七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说开去——探究中国共产党成功之道》主讲人为北京市委党校教授姚桓。
至于开办“廉洁文化公开课”的作用,《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在2016年2月表示,廉洁文化终极目标是“不想腐”。
从中纪委近年的工作中可以看出,中共对廉洁文化、传统家风的宣传越来越重视。《廉洁文化公开课》等栏目用历史文化的力量支撑自信,引导干部群众鉴古知今,增强了思想宣传工作的文化感染力。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工作报告中,无论总结2015年工作还是部署2016年任务,“文化”都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文化因素已经深入贯彻到现今中共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之中。
该报道还指出,强化监督管理,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先要使领导干部“不敢腐”。而接下来,要维护长效持久的廉洁环境,则需要达到“不能腐”和“不想腐”,可以说它们是“治本”的两层境界。加强制度建设,坚持有腐必惩,使领导干部“不能腐”;而达到“不想腐”的层面,则是更上一层,需要在思想层面加强建设。
正如有评论认为的:“反腐反到深处,是制度、管理、监督的博弈,是文化的对决,是信念的较量。”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