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快评|十大民生实事,把承诺真正变成动力和压力

南方名记:丁建庭
2017-01-19 17:23
+ 订阅

文|巴扎黑

在19日上午开幕的广东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代省长马兴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派出“大红包”——将安排2346.2亿元财政资金,办好办实面向“底线民生、扶贫济困、教育、基层医疗、就业创业、欠发达地区、治污、防灾减灾、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方面十件民生实事,资金投入比上年增加了10.9%。

开列民生实事清单,是近10年来各级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常见的内容,甚至可以称为“例牌菜”。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民生实事清单”是很好的体现。开列清单,实际上就是在订立承诺,传达了为民服务的积极信号。我们乐见这样的承诺。

其实,无论是民生也好,还是社会治理、改善政府服务等,都应该推广类似清单式的承诺。

站在政府内部的角度,承诺也是工作抓手。确定民生实事首先应该围绕民生热点,用承诺回应民众普遍关心的难题;其次,确定民生实事还应该与政府重点工作思路相结合,用承诺督导工作;最后,确定民生实事还应该结合实际。如果调子定得老高,承诺开列了一大堆却远远超出现实,这样的承诺还不如不做。

梳理广东省政府近年做出的“十大民生实事”承诺,能够明显看出政府工作重点和思路的变化,比如底线民生、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农村条件改善等每年都不同程度列入其中,这说明这些民生问题都是长期工作,需要政府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相同点之外,不同则在于,较之于前两年稳定物价、住房保障,污染治理、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成为新的民生实事重点,这突出了当前的重点任务,更需要认真对待。

当然,我们不仅乐见承诺,更关心兑现承诺。除了订立承诺时实事求是,尽量多方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外,更重要的是形成把承诺转化为现实成果的约束机制。所以,民生实事要开列清单,责任单位也要明确,完成进度更要及时公开。同时,还需要建立由社会广泛参与的评价机制,“实事”是否落实,完成的质量是否扎实,应该让全社会来打分,而且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完不成任务者进行问责、追责。

民生实事不落空,才能真正增强群众获得感。

【校对】曹柏英

编辑 葛政涵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