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客家年味③|红灯笼高挂闹新春 春联纸书写幸福年

南方+ 2017-01-18 10:3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自古以来,在客家人春节喜庆装饰中,用纸作为材料来装饰的品种最为繁多,有“上红”,即贴春联、门钱,还有竹马灯、船灯、花灯等。

红灯起,年味浓。按照客家的传统习俗,每逢大年初一,家家户户便忙着张灯结彩。人们用鲜艳红火的色彩装扮着这座城市,以期盼来年日子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春联年年贴新 来年万象更新

临近春节,走进梅城江北老街,昔日空寂的巷道从上午10时开始,便已人来人往。往来的市民脸上挂着喜庆的笑容,走街串巷置办年货。

在油罗街路口,两边的店铺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红灯笼,让空气中都充满了新年喜庆的气息;一排店铺门口,年长的店主挥墨落纸,为顾客书写春联,字字彰显吉利。

春节前,客家人除了办年货、置新衣之外,最喜欢的便是贴春联了。到了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要把旧的对联从墙上除去,换上新的春联。春联年年贴新,也意味着新的一年万象更新。

在一片灰色的客家民居色彩中,点点片片的红色显得格外耀眼,烘托出了喜庆和热闹的气氛。“红对联贴上去后,就觉得真的是过年了。”张闫鹏说。

56岁的张闫鹏是一名高校的老师,因为放假早,便在老伴开的店铺里为顾客写春联。只见他左手拿着一个小本子,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写满春联句子。张闫鹏熟读几遍后,便放下本子,在红纸上写出上下联。

其实,春联算是楹联的一种,因春节贴在门上而得名。南迁而来的客家人,把中原的春联文化也带到了南方。很早以前,客家人虽多居山区,地瘠民贫,但普通百姓甚至作田农夫都对春联十分喜爱和重视。他们每逢过年喜庆,都要新作春联,贴在祖屋祠堂、民居住宅、店面粮仓以及厕所畜舍等的门口。

“一般来说,正大门是四字联,第二个大门是五字联,小门是七字联,而堂联是11个字或者13个字,以教育后代不忘教诲,勤奋创业。”梅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黄天胜说。

而最开始的春联,其内容都是以姓氏联为主,讲述的是关于这个族群祖先的故事。如杨姓宗族的姓氏联“三公世泽,四知家声”,堂号为“四知堂”,讲述的便是祖先杨震廉洁为官的故事。

传说在东汉时期,杨氏祖先杨震在荆州当刺史,博览明经,为官清廉,深得百姓信赖。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收,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

但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神情严肃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来人听了,便非常羞愧地谢罪走了。

杨震做官一向清正廉明,并一再告诫家人,生活要俭朴,不能仰慕虚荣。杨氏家族也因以“四知”作为堂号,以此纪念老祖宗杨震。

每个姓氏联都有各自不同的故事,春联作为文化的载体,一是代表着起源,提醒着家族、族群不能忘记过去;二是代表着文化的品味,为中国人最大的节日——春节,增添祥和、喜庆的气氛。

随着春节的临近,黄天胜的生活也变得愈加忙碌。每年的这个时候,他都要和书法协会的成员一起走进社区、学校和农村,义务为老百姓写春联。

在梅县区丙村镇银竹村,村民把写春联的地方围了一圈又一圈,手里拿着排序号。黄天胜发现,在挑选对联内容的时候,不同的职业类型与生活背景的家庭,选的对子也不尽相同,有的祈愿财源滚滚,有的希望后代奋发读书……但无一不代表着人们对新一年的无限憧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大灯笼高高挂 新日子红火火

在老街,张闫鹏的老伴在店门口的转角处也挂上红灯笼,营造节日的气氛,充满记忆的街道映衬在鲜艳的红灯笼之下,显得格外喜庆祥和。

灯笼,在民间象征着吉祥如意、添丁发财,更是农村老百姓过年时必不可少的装饰品。旧时,家家户户的门口挂的是白纸制成的灯笼,上面写着自家的姓氏和堂号。

中华街是有名的灯笼街。每逢过节过年之时,一条街都是卖灯笼的摊位和店铺。一开始,还只有白色的油纸灯笼,但是样式丰富,大小不一,有平灯、冬瓜灯、叠灯、方片灯笼(照路)、枕灯等。

到了后来,灯笼慢慢有了新的变化,不仅色彩丰富,还加上了有趣的故事。“我记得小时候,整条街像比赛似的,每户人家都会挂出自家的灯笼,有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等等,非常有意思。”扎灯笼手艺人熊棣和告诉记者,那是纸灯笼最受欢迎的年代。

熊棣和的纸灯笼制作手艺世代相传,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了。“当年梅城做纸灯笼最出名的有三家,中华街的张家、江南的叶家,还有就是我们熊家。”熊棣和说起当年的情景时,很是骄傲。

那时,家家户户都会挂灯笼。到年末忙不过来的时候,小小年纪的熊棣和还要跟着姑姑挨家挨户去送货。“一到过年,我姑姑就要去泮坑公王庙送新的灯笼。”而就是在这世代以灯笼为生的家庭里面,熊棣和的一生也与纸灯笼结下了不解之缘。

熊棣和刚上小学的时候,便要跟着爷爷熊昆粦学习制作灯笼。“那时候,如果小孩子不会做灯笼,是会被爷爷严厉地教训一顿的。”而正是因为爷爷的严格要求,10岁出头的熊棣和便已经能把纸灯笼制作得有模有样了。

除了要学会如何制作灯笼之外,还要写得一手好字,才能在圆圆的灯笼上写出客户要求的堂号。“那时,我爷爷的字是整条街写得最漂亮的,无论是隶书还是宋体,都不在话下。因而在民国时期,政府衙门总是委托他做灯笼。那时的我为此非常崇拜爷爷。”熊棣和回忆道。

后来,为了给过年增加喜庆的气氛,家家户户都用红灯笼代替了写着堂号的白灯笼。“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特别是过年,客家人总喜欢在大门屋檐下挂上一对红灯笼,点缀年景。

“陇西堂李”“江夏堂黄”,旧时这些写有堂号和姓氏的灯笼对客家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百家姓灯笼是我们客家人过年的必需品,挂上才有过年的样子。”在市民刘兆玉儿时的记忆中,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家乡的年一直是红彤彤的。

为了这一片红,在年货采办齐全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挂灯笼了。攀高挂灯笼是许多人记忆中过年最有意思的一个环节。

用竹架搭建好的高台会被年轻力壮的小伙抬过来,小伙子把自家制作的灯笼挂上去,还会互相比较谁家灯笼挂得高,代表着谁家的灯笼更有趣、更有年味。在客家人眼里,红色是吉祥的象征,红红火火,表示兴旺。登高挂灯笼,更是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春节习俗增添新元素 不变客家浓浓年味

千百年来,客家人由北向南长途跋涉、频繁迁徙,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风情韵味相似的春节传统。但随着时代变迁,一些过年的习俗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

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在春节前不少人为了赶办年货,也不再会专门请人手工写春联、扎灯笼了,绝大多数人都是选择从附近镇上把春联和灯笼买回来。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漂亮精致的印刷春联,它们或金粉题词,或银粉衬底,看上去不仅鲜艳夺目,且精致美观,透露出主人殷实的家境,或对时尚的热烈追求。

人们贴的春联内容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表达了迎春纳福的思想内容;第二类则表达对平安和顺、兴旺发达的向往祈愿;第三类表现出对美德功绩或家乡风貌的歌颂。

“即使有手写春联,其对子也是大同小异,比起以往百花齐放的内容,显得平淡许多。”在黄天胜看来,春联代表着一种客家文化,本不应该雷同。

以往,最能体现客家百姓俗对之妙趣的是春联,因为客家人对楹联的重视莫过于过年贴对联,因而在过年时,五花八门内容的春联都会出现。

据说旧时有位穷人,识不了几个字,过年时又没钱,连对联都买不起,只好自己写了副对联贴于家门:“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却无横批。知情人一看,就知道他家缺衣(一)少食(十)。

“每个村都有自己村的春联特色,以前走村串户的时候,觉得在大门口读对联都是一种文化的享受,每个句子都非常有意味。”张闫鹏说,各家也会互相评论各家的春联。“一来是评论谁的字写得好;二来是看谁家的春联做得有特色;三来是看谁的有错误,戏说对方。”

挥墨纸上的春联少了,手工扎灯笼的手艺人更是难以找寻。虽然,如今大年三十客家人仍有挂灯笼的习俗,但多数挂的都是红绸灯笼,由原来的纸、竹子,变成布、塑胶、铁线,而且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也大不相同。

灯笼照明、标明门户的功能已成为历史,不过,灯笼的特殊地位依然不减。灯会、灯展成为了人们娱乐生活中的盛事。现代的灯笼不仅继承了造型美观、结构精巧的传统,而且融入了现代科学技术,显得更加美轮美奂,光彩夺目。

年尾将至,大红的灯笼、吉祥的春联,把街道装扮得热闹喜庆。外出打工的亲人陆陆续续回家,点亮了一盏盏温暖的灯火,也热闹了一条条老街巷尾。“要过年了!”挽着儿子的手,62岁的刘阿姨脸上的笑容在红彤彤的灯光映照下,显得格外年轻。

■知多点

春联应该怎么贴?

客家普通百姓对春联的喜爱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如今人们生活好了,书写的春联多了,晒春联就成了一件高兴的好事。

在晒春联时,两个人需平稳各牵对联红纸的一端,置放在离书写春联者稍远的地面。讲究平稳,一是防止墨汁乱流而破坏联字的笔画结构与联面的整洁;二是寓意四季平安,所以必须平稳放置。

此外,贴春联也有讲究,共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传统式贴法,即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第二种是常用式贴法: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第三种是不常见式贴法,即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是从左至右。 

■链接

渐渐消逝的竹织灯笼手艺

竹织灯笼的步骤一般分为5步:

一.选材料。2年左右的青竹或丹竹,且中间不能有竹结。用竹刨刨去粗糙的表皮,裁取竹条所需的长度,长度依灯笼大小而定。

二.编织成网。编织方法以交叉方式完成灯架,十几根竹篾要编成了网格大小相同、周边圆润的椭圆形灯笼。因为竹子有一定的柔软度,因此在拉扯下可以做出不同的形状。

三.裱糊和书写。把调好的糨糊,一边用棕刷一层层地涂在竹子上,一边用砂纸包裹起来。第一次裱糊后要在太阳下进行晒干,然后再用浓糨糊重复第一次的工序,之后还要在阳光下第二次晒干。没有经过日晒,这样做出的灯笼不仅容易变形,且整体的质量也会不好。

四.描画。可以按照客户的要求,在晾干的灯胚烤焙纸上描画,还需要涂刷一层桐油,让整对灯笼看起来有光泽、亮度,更加牢固。

五.安装灯脚。即将小圆木片灯脚上的铁丝从灯笼的底部拉穿过顶部,加上铁丝、插蜡烛的灯台等。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黄思华 

【摄影记者】何森垚

编辑 马吉池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