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问题导向”做供给侧改革文章,为可持续发展培植新优势
说到底,一座城市的供给侧改革最根本的路径是不断改善自身的营商环境,保持和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营商成本,吸引高端要素在本地积聚,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财富增长。
广州是“千年商都”,也是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起点,这种历史地位决定了广州必然是中国南方独一无二的商贸和工业中心。在商贸和工业领域拥有巨大的“存量优势”,但反过来也意味着,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广州又会有着“存量负担”,以及巨大的变革紧迫感。紧迫感,更是动力。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广州一直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并且营商成本最低的一线城市。在民间,广州更从来不缺乏创新能力和活力,以及变革的欲望。但不可否认,方向选择更加重要。
近两年来,广州已越来越看准方向,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球经济变革的背景之下,推动供给侧改革实践。一方面,不断做大创新的“增量”,吸引国际化的高端要素积聚,发展创新产业;另一方面,通过结构性改革盘活“存量”,有效利用、强化原有的技术、人才优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这是一条符合广州既有现实,同时也面向世界、着眼未来的供给侧改革之路。
“广州智造”悄然崛起
传统商贸曾是广州的名片,但这只是过去。这座城市正在悄然成为一座创新之城,这种巨变,不容忽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已成为了“广州智造”的代表。
但实际上,更多“隐形冠军”正在广州崛起。在细分市场,他们如鱼得水。比如,使用手机浏览网页的用户多半都使用UC浏览器,它也是一款“广州智造”。它由广州市动景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目前已成为全球使用量最大的第三方移动浏览器。和微信一样,它已走出国门,其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达20%。
除了移动互联网之外,互联网的另一个“长期大热门”是电商。改革开放以后,“前店后厂”曾是珠三角最广为人知的产业分配格局,所谓“厂”指的是制造业基地,包括了东莞、佛山、中山和深圳(北部莞深交界地带),而这个“店”则是指广州。广交会是这个“店”最大的展销会,连接着“中国制造”和“欧美需求”。
而现在,广州的“店面”早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实现了升级换代。
在电商行业,唯品会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特卖网站,同时也是中国市值最高的海外上市互联网公司之一。此外,更多中小型电商企业在广州崛起。数据显示,2016上半年,广州全市限额以上网上商店零售额300.29亿元,增长23.9%,比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8.4%高1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网络购物还带动快递业务发展,全市快递业务量12.26亿件,增长超过50%。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作为电商大市,广州并没有崛起类似于阿里巴巴这样的超级巨头,但大量中型、小型电商却在广州茁壮成长。
这种“有聚有合”的电商业态,催生了电商行业的“广州模式”,即大量的各具特色的电商产业集群崛起。2014年下半年,广州提出了互联网“1+1+9”的区域发展格局规划,正是结合广州实际,顺应这种“广州模式”的高明策略。
目前,南沙的跨境电商已成为中国跨境电商的新增长极。此外,一些旧城区的电商集群更已抢占先机。在广州传统的批发商贸中心荔湾,花地河电商产业集聚区已初具规模,唯品会、梦芭莎等本土电商落户,带动大量中小型电商崛起。2015年,该集聚区入选了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在广州的“物流中心”黄埔区,电商产业则充分利用了港口物流的先天优势。海航国际、京东华南、亚马逊、苏宁易购等巨头都已在黄埔状元谷建设了物流或运营中心,集聚效应不断放大。
更有看头的是琶洲作为中国南方电商总部第一集聚区的前景。2015年,腾讯、阿里巴巴、复星、国美、小米、唯品会等巨头在琶洲总共砸下100多亿,买入十多块“靓地”。巨头“砸钱”密集程度,在国内城市中,罕有其匹。
这些企业是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半壁江山和民营企业的核心军团,选择琶洲,无疑是看到了广州从商贸之都转型互联网重镇,并最终成为辐射全球的电子商务之都的无限可能。
移动互联网应用、电商作为“互联网+”的代表,是广州发展新兴产业和创新经济的一面。可以说,它们都是在“软体”领域发力。
从本质上讲,它们是通过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提升整个产业运营和商品流转的效率,并降低成本。而在“硬体”领域,创新、创造更不可或缺,而且它还是“软体”领域变革的基础。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移动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显然离不开三个简单的“硬体”创新:一是芯片功能的不断强大,二是触摸屏的品质完善和成本走低,三是数据传输技术的升级换代。
离开这三个“硬体”创新,任何互联网“软体”创新都是无源之水。同样,作为中国传统的制造业基地、珠三角“全球工厂”的资源配置中心,广州必然也要承担其作为中国乃至全球装备制造业、高端制造业中心的历史使命。在这一征途中,“硬体”领域的创新更是必须先行。
“存量增量”改革并行
当前,3D打印被称为“硬体”领域的一场革命。近年来,李嘉诚旗下投资公司一直在积极寻找和3D打印有关的投资机会。在产业界看来,3D打印可能会对人类的工业文明带来一次颠覆。广州,正抢占先机。
在广州通过的《广州市加快新业态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里,3D打印产业已被包含在“培育类新业态”中。民间创新力量更让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目前,广州市服务型制造业集聚区·3D打印产业园已在广州工业设计科技园成立,而南沙也设立了“广州南沙3D打印创新研究院”。
“硬体”领域的创新显然不止3D打印,智能化是产业革命的另一个潜力分支。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强市,广州近年来创新成果显著。
广州数控、启帆工业机器人等两家企业入选“中国机器人TOP10”,国机智能、博创智能两家企业入选工信部2016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明年,广州数控机器人产业基地即将动工,建成后将实现1万台的产能规模。
除了前沿主流产业的创新,细分产业创新更不胜枚举。浩洋电子在研发出全球第一个铂金光束灯,奥翼电子研发出全球首款石墨烯电子纸,广州亿航推出全球首款载人无人机,全球首台集人脸、指静脉、虹膜三种生物特征身份认证技术于一体的ATM机也诞生于广州。除了新兴产业不断创造出创新的“增量”之外,“存量”转型升级同样亮点众多。
广州是中国几大汽车强市之一,以汽车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同样走在了全国前列。广州汽车产业的供给侧改革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变革的高点,二是顺应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创造市场需求。
在技术领域,广州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关键零部件以及整车研发基地,在发动机等关键领域,广州成了中国最重要的零部件国产化中心之一。
在节能环保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广州同样成了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中心。在大多数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领域,广州的产业和信息积聚效应日益明显。比如,华南首个国家级新能源电池检测中心落户南沙,广汽比亚迪新能源客车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今年4月,著名经济学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在参观广汽集团生产基地之后,他对广州汽车产业深化供给侧改革赞赏有加。他说,传统动力汽车、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广汽的研发已达到全链条的覆盖,甚至跨入了无人驾驶的领域。他特别提到,这几年广汽的发展速度是每年20%以上,营业额和净利润一直维持高水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广汽根据消费者潜在的需求,推出了新的国产品牌汽车传祺,订单都已排到两个月后。
这两年,在全国汽车产业进入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广州汽车产业却逆势增长。数据显示,2016年前8月,广州汽车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64.3亿元,同比增长11.8%,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35%,是工业增长主动力。
汽车产业被誉为“工业之母”,它对上下游的带动作用在制造业中罕有其匹。与此同时,当一座城市的汽车集聚效应和产业优势一旦形成,其他城市根本没有赶超的可能。
在某种意义上讲,广州在深化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对珠三角的辐射和带动而言,就类似于汽车产业之于其上下游产业链。一直以来,作为一座产业、商贸和文化大城,广州对珠三角,乃至中国南方的带动是其他任何城市所无法替代的。而且,这种带动和辐射效应,还在随着广州自身的结构性改革而不断强化。
面向全球要资源
在“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广州为什么可以充当枢纽作用,这和广州原有的技术基础有着密切关系。回顾“中国制造”的崛起,其实不能片面夸大民间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在技术领域的创新。
民间资本或者来自于港台的资本,很大程度上只是解决了资本供给和流程管理,而不是技术的问题。“中国制造”的技术基础,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原有国企的“技术外溢”。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珠三角消费电子产业的技术骨干很多都来自于内地国有,甚至是军工企业。他们来到了珠三角之后,再通过和外资合作和本土实践,最终成为了“中国制造”的“技术种子”。
从这个路径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更多是来自于大企业的外溢,而不能片面夸大草根的力量,尽管草根的力量也很重要。在这个意义上讲,广州作为装备制造、化工、制药的重镇,通过转型升级,未来完全应当成为珠三角的技术“供给”中心。
在本轮一线楼市的房价泡沫中,广州得以“独善其身”,这背后和广州近年的城市战略有关系。广州的目标是打造枢纽型网络城市,这种定位必然在客观上阻止地租的飙升,从而留住并吸引实体经济。实际上,留住实体经济才是转型升级的基础。
相比而言,另外一些城市成为本轮上涨的“宠儿”。地租成本飙升的直接后果是,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外迁,华为就将代表未来产业前景的终端板块部分从深圳迁到了东莞。
同时,高地租城市只会越来越多地吸引金融或“类金融”行业积聚,比如成为了“P2P大城”或者吸引侧重资本投机的房地产企业的积聚。这对城市的长期发展而言,未必是好事。
说到底,一座城市的供给侧改革最根本的路径是不断改善自身的营商环境,保持和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营商成本,吸引高端要素在本地积聚,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财富增长。而广州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除了吸引国内的高端要素之外,还越来越侧重于引入来自于全世界的高端要素。
2017年,广州将举办《财富》全球论坛,届时将有来自世界500强的CEO、全球政要出席。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广州近年来举办的最高端、最有质量的国际会议。在业界看来,这样的会议不但会让广州收获更大的国际知名度,更会让广州不断收获机会。
实际上,500强代表的不只是销售额的庞大,它们还是全球资本和技术配置的核心力量。一座城市赢得它们,便是赢得这个时代最高端的生产要素。广州不断和500强拉近距离,将使得这些全球巨头在配置资源时,更多地将广州作为重镇来看待。事情已经在发生。
今年4月,广州与思科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思科中国创新中心总部将落户广州。未来,思科中国创新中心将形成一个创新的集聚区,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技术创新,带动广州产业升级。
该中心将专注物联网的创新,这代表着产业互联网的未来。此外,GE国际生物园、中远海运散货总部等代表着全球性高端要素的企业和实体都将或者已经落户广州。
因此,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广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门户”的地位越来越厚实。高端要素不断积聚的“广州现象”说明,在一些国内城市因高地租而让实体经济望而却步的时候,广州却在不断通过结构调整,既盘活并升级原有产业部门的“存量”,又不断吸引来自国内外特别是500强为代表的高端要素,做大创新产业的“增量”。
数据显示,前8个月内,广州新登记内资企业户数增长31.2%,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增长16.7%。新落户世界500强项目16个,总投资272亿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炒房资金没有涌入广州,但中国经济真正需要的实业资本却在不断向广州积聚。今年上半年,全市直接融资余额1.2万亿元,增速52%居全国第一,广州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被资本市场看好。包括IDG南方总部在内,国内外知名风投也开始不断进驻广州。
在全球经济变革的框架之下,以创新驱动发展,广州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步入正途,渐入佳境。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