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惠州农村大变样!80%乡镇成省级生态乡镇

南方+ 记者 2017-01-04 08:26

 惠州的农村犹如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日前,广东省林业厅正式批准12个镇(街)为广东省森林小镇示范镇,惠州博罗县横河镇赫然位列其中。

森林小镇是指在镇域范围内,具有丰富的森林、绿地、湿地资源、优美的生态景观和特色的生态文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均衡,绿色发展统筹协调,生态服务均等化水平较高,且各项指标达到建设标准,并经批准授牌的建制镇。

惠州有镇(街)跻身首批全省森林小镇示范镇绝非偶然。放眼冬日里的惠州广大农村,明媚的阳光下,水泥村道干净整洁,巷道纵横错落有致,河道畅通清澈见底,村民房前屋后绿树葱葱,俨然一幅“洁、绿、畅、美”的美丽乡村画卷,一种田园生活的愉悦舒畅沁人心脾。

清洁、优美、和谐的乡村生活背后,是惠州不遗余力地推进以“美丽乡村——清洁先行、清水治污、绿满家园”三大行动为核心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以及更加注重精准施策的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2016年11月底,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惠州要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打造更具绿色内涵的生态名城,率先建成绿色空间合理、绿色经济发达、绿色环境优美、绿色人文繁荣、绿色制度创新的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这其中,广大农村或将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设施评估位列珠三角第二

在惠阳区平潭镇阳光村胜利村民小组,家家户户的院内都摆放着垃圾桶,院外也看不到抛洒的垃圾,类似“垃圾分一分,美丽加十分”的宣传语在村庄中围墙上几乎随处可见;在博罗县观音阁镇,家家户户村民的大门口都摆放着一排颜色各异的桶和箩筐,上面标有“有毒、无毒”等字样,村里家家户户利用这些桶和箩筐尝试将垃圾分类;在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5名保洁员全天清扫保洁,全村建设3个全封闭式垃圾收集屋、6个垃圾池,做到垃圾及时清运。

“村子里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美丽乡村’行动给了我们村民真正的实惠。”说起“美丽乡村 清洁现行”行动带来的村庄变化,村民都竖起大拇指,喜笑颜开。

对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成果的判断,由省人大开展的第三方评估或许最有说服力。2016年11月,记者从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工作第三方评估结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惠州在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第三方评估结果中以总得分90.18位列珠三角地区第二。其中,评估考核体系五大指标中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现状评估指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主观评估指标的得分率显著提升,环比上一年度增幅7%以上;公众参与调查评估指标得分率排名全省第一。

广东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黄诚宽介绍,2016年第三方评估是通过三年收集数据的纵向对比,反映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工作的进展,并针对长效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题分析。也就是说,惠州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且成绩亮眼。

“实事求是讲,惠州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及配套收运设施规范化运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惠州市环卫局局长朱燕含介绍,目前各县垃圾填埋场、部分镇转运站除臭设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配套设施不完善问题;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进度也相对缓慢。同时,“财力”因素的短板也值得关注,2012年以来,虽然惠州已累计投入26.4亿元,但因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农村环卫专项经费尤其是日常环卫作业运营的资金投入额方面,市、县两级财政投入仍存在不足。

全市80%乡镇已创建成省级生态乡镇

在博罗县柏塘镇平南村村庄的主干道边,每隔十几米就能看到一座别具特色的污水处理设施,看似村民用篱笆围起来的“小花园”,实际上正是平南村正在推广的全生态无动力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

每天,村民的生活污水通过污水收集管网引到人工湿地,经过微生物和植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反应,原来浑浊发臭的污水变得无色无味、清澈透明,然后直排到农田进行灌溉。

平南村的景象正是惠州广大农村因地制宜开展“美丽乡村·清水治污”行动的缩影。惠州市环保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指引,对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提出技术和管理的要求,加大对村镇一级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同时,为克服农村环保资金瓶颈,惠州创新投入机制,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以奖代补”和多融资渠道,各县(区)在统一规划、统一招投标、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四统一”的基础上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同时探索PPP模式,由专业公司进行统一建设及运营,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仅建得起,更能有效发挥作用。

“美丽乡村 绿满家园”行动也为惠州广大农村持续添绿。数据显示,自行动开展以来,惠州累计完成村庄绿化771个,其中完成森林村庄建设533个,完成村庄普通绿化238个,村民抬头见绿、出门见青,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多措并举之下,惠州生态创建工作继续上升一个台阶。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全市已创成省级生态县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乡镇53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10个、市级生态村898个,省级生态示范园2个、市级生态示范园1个,全市80%的乡镇已创建成省级生态乡镇、80%的村已创建成市级以上生态村。

精准扶贫力争“一个不能多、一个不能少”

农村人居环境向好的同时,“打造更具幸福认同的惠民之州”的声音也在惠州农村上空飘荡,“相对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7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被写入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

根据统计,2016年惠州共有148个省、市相对贫困村(其中46个村为省级贫困村),17955户相对贫困户40855相对贫困人口,其中有劳动能力的5279户21472人,无劳动能力的12676户19383人。推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是惠州市委、市政府长期追求的目标。

2016年是惠州市开展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在上一轮扶贫开发中,惠州不断创新,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精准扶贫就是要认真核准相对贫困户、贫困人口数,建立台账,动态管理,因户因人施策,做到‘一个不能多、一个不能少’。”惠州市委书记陈奕威说。

2016年8月,惠州出台了《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实施意见》,围绕“村村有物业、户户有就业、人人有收入”的目标要求,推进脱贫攻坚八项工程。

相继出台的还有《惠州市新时期相对贫困村定点扶贫工作方案》《关于制订精准扶贫市直行业职能部门1+N配套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系列工作方案,通览文件精神和细则可以发现,在这一轮扶贫攻坚战中,惠州更加注重精准施策,创新帮扶机制,扶村、扶户、扶人有机统一,重点做好“人人有收入”。

“精准扶贫工作,就像点穴治病。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为此,惠州还着手推动实施产业发展扶贫、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扶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实施教育扶贫、人居环境改善扶贫、农村金融扶贫、固本强基扶贫、对口帮扶等十项工程,把“输血”变“造血”,助力贫困户、贫困村拔掉“穷根”。

“智力扶贫”则是更为根本之策。结合就业培训、岗前培训、农机培训等,惠州贫困地区人口的谋生技能正在提升,技术教育正在成为转移劳动力的重要手段。“像我们现在帮扶的一些贫困户,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后上不了大学,又不想出去打工,我们就介绍他去惠州市的一些中职学校,农村户口是免费入读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谢统立介绍,针对特困生、五保户或者是贫困户,入读后不仅有一定的生活补助,毕业后还可以优先获得推荐就业。

■样本

博罗观背村:

从“垃圾村”到“壁画村”

在2016年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中,博罗县观背村成功吸引众多与会人员赞叹的目光。

垃圾遍地,臭气熏天,老房子长期闲置或出租给废品店、小作坊……由于地处城中心范围,交通方便,博罗县观背村曾是一些工地偷倒垃圾的地方,村庄脏乱差,村民大部分已搬离,少有人管理,长此以往,观背村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村”。

2014年,惠州结合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发展,计划用3年时间选派1000名干部进驻全市各村当“第一书记”。时任博罗县司法局副主任科员的陈湘作为县首批“第一书记”的一员来到观背村。

“村庄要发展,首先要从环境上改变。”陈湘说。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陈湘就烧在了村容容貌的整治上。初来乍到的陈湘想发动村民开展环境整治显然并不容易,实在没办法,他就自己带头在村里捡垃圾。有一次,一个妇女走在村道上,边走边啃甘蔗,随口把甘蔗渣吐在地上。陈湘看到后,就跟在她后面一路捡甘蔗渣。妇女见状既吃惊又尴尬,当即停止了吐甘蔗渣的行为。最终,在陈湘的带动下,观背村发起了大规模的清理垃圾行动,很快摘掉“垃圾村”的帽子。

然而仅仅环境美还不足以让陈湘满足,他还想要让村庄散发内涵美。

2015年3月,陈湘在村里租了一间破房子,然后通过朋友众筹资金的方式,仅用12天的时间就把破房子改造成一处文化庭院,一下子激发了村民们的好奇心。随后,他又带着村干部开始挨家挨户开展解说工作,让大家把破旧的老房子腾出来,然后租给进驻的团体协会打造为“文化部落”。

在村民们关切的目光中,“文化部落”开始真正因文化入村了。陈湘邀请惠州市美术家协会、惠州东坡文化协会的画家来村画壁画:成语故事、古典传说、法治文化、观背风貌……400多幅、2000多平方米的壁画惊艳亮相,让原本墙体脱落、长满苔藓的老房子焕然一新。

村民意想不到的是,这一画竟然把观背村画火了。“垃圾村”摇身一变成了“壁画村”,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与此同时,陈湘发现很多文化类协会、团体缺乏办公场所,也没有进行交流活动的艺术空间。于是,他开始谋划着筑巢引凤,引进文化艺术团体到观背村建设“驿站”。

现如今,博罗县手有余香志愿者协会、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有一间茶馆、航模爱好者协会、驴吧、创·享·家企业家沙龙等30余家文化团体和民间协会进驻观背村,还有40多家有意向签约。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卢慧

【见习记者】廖钰娴

编辑 谢志清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