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三件事看中山的成长,充满创新活力的和美宜居城市就在前方

南方日报 2016-12-30 15:02

12月15日,中山市政府采购网上公示的一则招标公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则中山站综合枢纽方案详细设计项目提出,要在中山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基础上优化调整,广珠城际轨道中山站拟接入深茂铁路支线、广州18号地铁线以及中山市城市轨道线;在不久前,备受关注的深中通道主题工程也传来新进展,人工岛围堰施工即将启动。

同样是在12月初,第八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举行,中山企业收获了18项奖励,总数仅次于深圳、佛山和广州,位居全省第四。其中,有两个产品分别获得产业组和产品组的金奖。

把时间推到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峰论坛”暨城市与景区成果发布会上,中山连续第二届荣获“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称号。

上述短短两个月期间所发生的看似毫无关联的三件事情,实际上是中山近年来城市竞争力成长的三个体现维度:借助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重大项目,“大交通”战略将这个珠江西岸城市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加大创新主体的培育工程,倚重创新发展战略,中山的创新动力迈上新台阶;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中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在刚刚结束的中山市第十四届党代会上,中山进一步提出要把握省“十三五”赋予中山的“四大定位”,借助新优势、新动能、新路径,将中山打造为充满创新活力的和美宜居之城。

创新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高企数量五年增两倍

不久前,第八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上,中山市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的产业创新模式夺得了产业组的金奖;中山市乐瑞婴童用品有限公司的高景观儿童推车夺得产品组的金奖。

这是广东省最高级别的政府设计奖,是广东制造升级、产业转型的重要评价奖励制度。作为参与的市级分赛区之一,中山赛区共征集作品1367件,在全省分赛区排名第四。

创新主体的实力正在增强。12月中旬,在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举行的2016第十一届中国(中山)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中山高端激光应用技术展览会上,来自该区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光电”)研发的“激光电视”,受到业界关注。凭借以往在精密加工技术以及光学技术上的创新积累,联合光电在国内率先攻克了激光电视光学引擎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在目前的国内制造业领域,在这一领域能够实现批量成品,暂时只有联合光电。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中山市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一“牛鼻子”,通过给政策、搭平台,在创新指标上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目前,中山市2016年高企申报工作已全部完成,3批共申报620家。今年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超880家,是2011年的3.7倍,增加了两倍多;推荐高企后备培育库企业582家,数量是去年1倍多,高新技术产品申报1854件,数量是去年的3倍多。

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脚步也在加快。据统计,当前中山全市各类孵化器数量增至42家,并新增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3家、省级4家、市级8家,全市孵化器面积增至70.99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1313家。组建全市孵化器协会,推动孵化服务水平提升和交流合作。

与此同时,在创新生态培育领域的投入也在持续加大。今年1-9月,中山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已达17.32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比例为6.29%,比2015年提高了1.6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新进展。1—9月,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达6015件,同比增长73.44%,已完成当年目标任务的90%,发明专利授权量1034件,增长58.1%,PCT申请量106件,增长35.9%。进一步加大发明专利、PCT等国际专利资助力度,完成专利资助4682项,资助金额共计1557万元。在创新指标领域取得的扎实成效,也让中山获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这些基础也为中山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

区位重塑

打造“珠西枢纽”连接两大经济圈

今年年初,省“十三五”规划赋予中山城市发展“四大定位”,其中一项就是“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处于广东省东西沿海轴线和广珠走廊的交汇点的地理位置,是中山打造珠西“交通枢纽”的天然优势。中山是珠江口西岸地理中心,距离珠海30公里(市政府之间的直线距离,下同),距离澳门40公里,距离广州和深圳70公里,距离香港80公里。深中通道建成后,中山将成为珠江两岸3大国家级新区(自贸区)衔接和转换的重要节点,成为未来广东最开放和最活跃区域的地理中心之一。

抓住这个东风,中山市从几大维度入手,加快打造“珠西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策略:一个是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公路对接方面,突出往西南、东部的对接。高速公路方面,包括加快推进广中江高速年内建成通车,深中通道主体工程、中开高速及小榄支线中山段全线、香海高速开工建设、启动中江高速东延线的前期准备等;干线公路方面,通过加快古镇快线(沙古公路快速化)升级改造和新中一级公路、三古公路古镇段(加二线古镇段)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等项目,强化与江门的对接;计划完成古神公路二期北段建设、加快纵四线工程建设,配合完成东阜公路接佛山一环南延线前期论证等项目,加强与佛山的对接;启动番中公路改建、加九线前期研究,强化与广州的对接。据统计显示,中山规划对外通道有40条,比现状增加了24条。其中高速公路15条,干线公路25条;加快深茂铁路深圳—中山—江门段建设,推进南沙港货运铁路启动建设,推动广珠城际在中山市开通长途国铁旅客列车,谋划广中珠澳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中山城市轨道1、2号线并与广州地铁、佛山地铁对接,构建中山市轨道交通捷运系统。

坐拥深中通道的地利,未来中山进一步凸显“珠西门户”的区位优势,将成为连接“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经济圈的唯一直连通道,也把前海、南沙、横琴三个国家级新区连接起来。未来,该市在区域发展上,将深度融入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承接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的辐射,连接珠三角东西两岸,形成外联内拓的交通格局;进而在功能上,成为辐射珠江西岸、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客货转运中心,塑造城市对外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为区域内部和区域对外的人员及物资交流提供集散和中转服务,带动和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

政务提速

“三集中一分开”升级迈入2.0模式

2015年年初,中山市建成全省最大的“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共有43个职能部门涉及的1132项行政审批事项集中进驻,审批时限压缩至最短。在去年召开的全省重点改革工作交流会上受到充分肯定,中山经验被认为“值得总结推广”;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中山“三集中一分开”行政审批改革进入2.0升级模式,向更微观、更纵深、更便民的方向迈进。

中山市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了行政审批改革的两个“全省之最”:一是“一站式”办公场所最大,建筑面积达3.8万平方米;二是审批职能和监管职能分开得最彻底,即通过“四个100%”真正实现“大厅以外无审批”。

所谓“四个100%”,包括审批职能100%整合、审批事项100%进驻、100%充分授权和主要事项网厅100%办理。为打通行政审批“中间一公里”,去年10月,中山市“中介超市”在市行政服务中心正式揭牌,通过降低中介入场门槛、压缩中介服务时限、提升中介服务水平,使项目审批提速增效。为了进一步激活改革活力,中山“中介超市”取消了区域性、行业性职业限制,“无障碍、零门槛”邀请中介机构进驻,并编制了全省第一张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目录,通过实行“统一承诺服务时限、统一明确收费标准、统一签订规范合同、统一行业服务行为”,形成竞争充分、开放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

步入改革深水区,以“三集中一分开”为线索的行政审批改革转向更深、更广、更微观、更规范的层面,便民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从今年开始,中山市开始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通过运用大数据手段,该市建立起了数据交换共享体系,包括建设统一申办受理平台,打通与网上办事大厅和各部门审批系统之间联系,实现无缝对接;建设电子证照库,实现数据信息共享,避免重复提交证照材料;建设居民法人身份认证体系,实现一次认证、长期有效,提高政务服务便捷性;开发微信公众号、移动APP政务服务功能,实现随时随地政务服务。

与此同时,对“服务末梢”的完善,也让便民指数不断提升。目前,中山市正在推行“一窗通办”的服务模式,即指导各镇区公共服务中心将部门分设的办事窗口整合为综合服务窗口,变“分窗办理”为“一窗通办”,建立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

绿色发展

培育“绿动能”打造生态文明城

今年7月,中山完成新一轮镇区领导干部换届。其中,五桂山党工委原书记、办事处原主任需要接受一项特殊的离任审计——考核他们在任期内对生态保护的执行状况,而考核结果也将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在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面,中山走在了全国前列。“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是中山一直以来坚持的方向。11月6日,第二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峰论坛”暨城市与景区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山连续再一次荣获“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称号,也是广东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市。

近几年来,中山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首批和广东省首个地级生态市等多项荣誉。在第十三届中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山还取得2014中国最佳人居环境示范城市称号。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中山森林蓄积量达到327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9.1%提高到22.5%,建成125个村居成功创建秀美村庄。

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从2011年起,中山就相继开展“三年绿化大提升”和“绿化中山大行动”,以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森林覆盖率也从2010年的19.1%提高到22.5%。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年)结果,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1.63%。而在未来三年内,中山要将森林覆盖率提升到35%以上,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根据《中山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方案》,中山将努力建设城市森林网络、城市森林健康、城市林业经济、城市生态文化和城市森林管理等“五个体系”,力争2018年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并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即市域森林覆盖率35%以上、平均每年完成新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的0.5%以上。方案还提出,力争到2020年成功打造“五桂山国家级生态保护区”“金钟湖国家级森林公园”“广东中山翠亨国家级湿地公园”3块国字号招牌。

均衡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省最小

“十二五”期间,中山市的GDP增速平均是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增速是10.1%,与GDP持平;但另一组数据值得关注:该市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达到了11.6%,高于GDP增速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降到了1.53∶1。而根据今年前三季度的统计数据,该市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至1.43:1,保持全省最小的好成绩。

市民收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呼吸新鲜的空气,抬头可见碧水蓝天,这是中山市打造和美宜居城市的具体指标。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2015年,中山的高考本科和重点本科录取率双双高居全省第一;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中山提出要完成建设、改造村级公路1444条607.37公里,危桥改造106座,农路“硬底化”建设233.43公里。这项民生工程也将在本月底全面落实,并超额完成预定指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17年,该市全面小康综合指数达97%以上,力争比全省提前一年实现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数据显示,2015年城镇常住居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万元、2.4万元,分别是2011年的1.46倍和1.52倍。

为保障“基本民生”,中山市财政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比重从2003年的45.7%上升到2015年的7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加额九成以上用于民生保障。为兜住“底线民生”,仅2015年一年,中山市对9941人次的困难群众,发放市镇两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金990万元。

与此同时,在社会治理现代的探索方面,中山也走在前列。该市率先在广东省制定《社会建设规划纲要(2012—2020)》,形成了“一个理念、两个突破、三个共享”的社会善治模式。近年以来,该市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以全民治安行动、社区建设“2+8+N”等探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目前,中山市已第五次获评全国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第三次捧得“长安杯”,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提质增效,以“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为目标,中山市正在探索一条新时期的“中山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和美宜居之城,在珠江西岸呼之欲出。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罗丽娟


编辑 朱晓宇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