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与三水区委书记黄福洪开启“三水论剑”

南方+ 记者 2016-12-28 10:37

12月26日,三水区召开年轻干部座谈会。来自三水多个区直部门以及镇街的41名年轻干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年轻干部的成长路径以及对三水发展改革等方面的看法。三水区委书记黄福洪倾听年轻干部谈心得、讲建议,并勉励年轻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和规矩意识,抢抓机遇,在三水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水再出发,改革创新路在何方?座谈会上,多位年轻干部提出三水要实现打造“广佛创智之城、岭南水韵胜地”的目标,就要从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改革和创新实践。“要打好改革的组合拳。”区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邓颖娟认为,三水“一门办理、全城通办”的政务服务模式已经确立,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仍有诸多可进一步提升的地方,譬如在工程建设领域,审批时间长达半年到一年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能否对过程中的流程进一步简化?”

有着17年的财政工作经历,让三水区财政局副局长钱静瑜对财政改革格外“上心”。“建议‘上下内外’齐发力,做好‘拓源、活源、蓄源’文章,为新一轮发展提供更坚实的资金(资源)保障。”钱静瑜建议三水以新一轮镇街财政体制创新为引领,鼓励镇街抓好产业税收,深度激活和做强存量经济和辖区财源,让存量经济优质壮大、财源“星月同辉”,不断增强基层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此外,多名与会干部都建议三水在提振队伍活力方面出台更多措施和办法,尤其是在激励机制方面。“比如对窗口部门的成绩考核,能否结合业务量和业务难度进行考评?”三水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副局长李雪松说。

“感谢各位代表提出好的意见建议、心得体会。”三水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学坚说,只要干部肯干事,区委、区政府肯定会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给予更多机会。他也与干部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五条标准”,要求干部要守底线、有格局、树立正确价值观。

黄福洪对年轻干部的发言和建议表示赞赏,并指出接下来三水要根据发展的需要,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干部队伍的作用;同时,他还鼓励年轻干部要保持锐气,清空不合时宜的经验和思想,在新形势下出新招,形成新经验,“年轻干部要拿出舍我其谁的气魄,积极参与和投身到三水发展和改革大潮中去。”

“年轻干部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和规矩意识。”黄福洪说,当下三水正处于新一轮大发展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珠三角城市群建设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方向和方式均将发生大的改变。因此只有不断增强以上三种意识,三水才能争取主动和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会场聚焦

行政审批话题引热议,年轻干部聚焦高效政务环境

推动并联审批改革 把简单留给企业

“2015年12月报建的三水区福利中心扩建工程,直到今年12月才正式开标,倘若政府部门管辖的项目审批过程都如此缓慢,那么可想而知,其他工程项目的审批时间该有多长?”三水区民政局办公室主任凌梅玲感慨道。在12月26日举行的三水区年轻干部座谈会上,审批流程过于繁琐、时间过长等问题,引起与会干部的热烈讨论。

据了解,当前三水区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报建审批流程的平均周期超过180天,而实际办理过程中长达10个月甚至超过一年的情况也并不鲜见。分析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审图环节常常多次反复,不同部门行业审批标准也可能存在冲突,譬如同一张图纸,规划部门提出修改意见之后,送至消防部门可能又会有其他修改意见提出,如此反复,时间自然不短”。

不仅仅是施工企业,来自多个部门的年轻干部也对此非常感慨。多名干部反馈:并联审批改革迫在眉睫,要重构链条、优化流程,这样操作起来,部门更省心、企业也会更省事。

为此,三水区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邓颖娟建议,审批改革除了内部提速提质,部门也要负起监管市场化机构的责任。要对工程建设进行项目化管理,全程跟踪指导,让企业知道去哪里办、如何办、高效办,让企业感受到三水政务服务的诚意。

审批时间长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工程建设领域涉及的中介事项。目前三水区的相关中介机构素质参差不齐,加上缺乏足够有效和到位的监管,面临中介服务差、选择少的情况,企业往往觉得“投诉无门”。有鉴于此,邓颖娟还建议三水进一步放开相关中介市场,培育优质的中介服务。

三水区财政局副局长钱静瑜则建议,三水工程报建审批改革要一揽子梳理,明确哪些事项可以并行、哪些数据可以共享、哪些材料标准是什么。

一位年轻干部会后也向笔者表示,“三水是一座产业快速发展的青春之城,我们年轻干部很关注行政审批效率的问题,说明大家都越来越关注政务服务效率和市场发展活力,这是我们三水年轻干部的一种积极趋势。”

黄福洪对报建并联审批的话题也非常感兴趣,多次强调这项改革的重要性。“报建并联审批是三水下决心要做的事”,他说,“三水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进行行政服务效能改革,并且要拿出百分之百的热情去扶持企业。”

座谈会上的激烈讨论,也对这项工作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黄福洪表示,接下来各部门要形成合力,全力推动报建并联审批改革,“把简单留给企业”。

年轻干部有话说

三水区财政局副局长钱静瑜:

“拓源、活源、蓄源” 为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如何为三水区新一轮发展提供更坚实的资金(资源)保障?建议“上下内外”齐发力,做好“拓源、活源、蓄源”文章。

首先,三水区要“主动上串拓源”,以佛山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以推动产业资源、基础设施适度向三水倾斜”为契机,积极争取一环西拓、地铁四号线等重点交通项目资金的扶持,完善交通路网,打通与周边、镇街之间交通微细血管,提升城市品质。

其次,要“创新体制活源”,以新一轮镇街财政体制创新为引领,鼓励镇街抓好产业税收,深度激活和做强存量经济和辖区财源,让存量经济优质壮大、财源星月同辉,不断增强基层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再者,还需“巧借外力蓄源”,要积极发挥政府购买服务、新增政府债券、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金融杠杆,通过“出酱油、引金凤”,多渠道储备和壮大发展的资金池,去统筹铺排重点做、急需办的大事、实事,为再出发的弯道超车抢时间差、占竞争高地。

此外,建议进一步完善“稳企、亲企、暖企”立办、响应、回馈机制,增强企业归属感和认同感,积极响应和实践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未来要“真心实意尊重企业、亲近企业、关心企业,提振企业家信心,企业好、三水会更好”的理念。建议政府确立“企业诉求台账”,走访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在推进注意收集和整理企业的需求如人才、住房、学位就读、看病等各方面,完善快速反应和回馈答复的渠道和机制。在大局上,落实促进企业创新40条等措施,让企业在创新智造的路上迈步前行,同时让企业在细微处感受党委政府实实在在的关怀扶助。

三水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副局长李雪松:

盘活存量土地 明确发展定位

推进城市化建设是三水区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之一,面对“一亩难求”的土地规划调整瓶颈,与其纠结于能给多少、何时批复等不确定因素,倒不如着眼于盘活现有存量建设用地。建议充分利用好佛山的地方立法权,或在土地出让合同中进一步约定,即使项目建设已经满足闲置土地核定标准,仍需按每年5%—10%的开发量推进项目建设,否则同样按闲置土地论处。市场变化风云莫测,这样既能够及时回收土地重新分配合理利用,同时也可杜绝虚设项目恶意圈地造成的土地利用不均衡的状况。

三水区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对各镇街的发展方向有了明确指引,希望各镇街能够突出优势,错位发展,打造亮点,与“十二五”期间提出的“一主三副三板块”发展战略布局异曲同工,但如何能够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中突围而出呢?

可否通过调整考核指标的比重,使各个镇街的工作更加着眼于按照既定发展定位方向走,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以考核经济总量完成情况为主。举个例子,某个镇的战略发展定位是“旅游养生,城市功能配套区”,那可否设定考核指标是加大镇政府在“旅游养生、城市功能”方面所做工作的考核比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产业发展,因为要做好这些工作,发展产业提高税收本身就是基础工作,如此一来,各镇街都按既定发展定位努力,错位优势相信就会很快展现出来。

三水区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邓颖娟:

实行并联审批 打好改革“组合拳”

尽管“一门办理、全城通办”的三水模式已经确立,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仍有诸多有待改进和提升之处。以工程建设为例,在整个工程建设领域,目前被诟病最多的就是项目方从获得土地之后到拿到施工许可证之间的时间过长。

经测算,这一流程的平均周期超过180天,而实际办理过程中长达10个月甚至超过一年的情况屡见不鲜。其原因就在于审图环节常常多次反复,不同部门行业审批标准也可能存在冲突,譬如同一张图纸,规划部门提出修改意见之后,送至消防部门可能又会有其他修改意见提出,如此反复,时间自然不短。

因此,我建议三水区采取并联审批制,即多个部门同时审批,尤其是一些核心材料比如图纸等,不仅要并联审批,还要前置协同审查,即在审批之前由相关部门提出指导意见。

审批时间长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工程建设领域涉及到的中介事项。目前三水区的相关中介机构素质参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面临中介服务差、选择少的情况,企业往往觉得“投诉无门”。正因为工程建设领域的审批涉及部门多,涉及面广,要取得效果一定要打“组合拳”,要找到所有症结所在对症下药。

改革理念很重要,改革的实效更重要。倘若好的理念不能落地,再好的顶层设计也是纸上谈兵。为此,三水区行政服务中心会继续牵好头,对投资建设领域的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提供全流程项目指导,实行“一门受理、内部流转、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并根据项目进展情况适时启动会商会审机制,确保在执行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能实现既定的改革意图。

三水区乐平镇委组织办常务副主任杨春建:

加大人才制度创新 提振队伍活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建议三水区在促进干部作为、提振队伍活力方面出台更多措施和办法。具体而言,建议三水区在实施“123菁英人才计划”、建立“三个区分”履职容误机制、突出“三个舍得”等举措的基础上,在选人用人的体制机制、区镇干部的双向交流,培训学习的形式内涵、干事创业的氛围营造等方面继续加大创新力度,为三水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撰文】南盼;淼诚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王虹丹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