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将探索“同工同酬”模式,破解代课老师困境
广东省教育厅日前公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人员公示的通知》,全省首批168名中小学教师拿到了新政后的正高职称。记者从名单中看到,除了中学外,广州市有6名小学教师此次也评上了正高,加上此前广州试点改革时期获评正高的两名小学教师,广州目前已有8名“小学教授”。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评上正高的小学教师,除了校长以外,还有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老师。
游家水:当校长33年不离讲坛
“教的学生喜欢数学,就是好老师。否则哪怕学生数学成绩不错,但对数学缺乏真正的兴趣,老师也称不上‘好’。”
游家水当了33年校长,称得上是广州资历最深的校长之一。他只当了五年普通教师,后进入大冶师范学校读书,198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乡镇中心小学当校长,不到十年时间就成为了当地的名校长。2002年,游家水“猛龙过江”来到广州,相继在环市路小学、东山实验小学、署前路小学担任校长。从事学校管理工作30多年,他却从未脱离教学一线,这次评上的是正高级数学教师。
“当校长一定要懂业务,业务丢了,管理工作也做不好。”游家水说。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他认为兴趣比分数更重要。“教的学生喜欢数学,就是好老师。否则哪怕学生数学成绩不错,但对数学缺乏真正的兴趣,老师也称不上‘好’。”为此,游家水在教学中想了各种办法。例如,在教学生认识元、角、分,他把课堂变成了小银行、小集市,制作了许多“纸币”,让学生们去取钱、买东西、卖东西、存钱。为了让孩子们在比较枯燥的计算学习中寻找乐趣,他还会编各种儿歌和计算小窍门。
“老”校长在管理方面也很有一套。他认为,一个人有好的习惯,那就是一本用不完的“存折”,而小学恰好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这是游家水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变的教育追求。在东山实验小学担任校长时,他就牵头开展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包括5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自我教育的习惯、自我学习的习惯、生活自理的习惯、自我调整的习惯、自我评价的习惯。
游彩云:爱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
“我爱每一个学生,不管他们聪不聪明、好不好看、听不听话……我都给予充分的尊重、鼓励与信任。”
广州天河体育东路小学的副校长游彩云是广东省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名教师等称号。作为老师,在她的心中有一个牢固的信念:爱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
“我爱每一个学生,不管他们聪不聪明、好不好看、听不听话……我都给予充分的尊重、鼓励与信任。”投桃报李,学生们喜欢她,也得到家长的信任,很多学生毕业多年也与她常有来往。
授课是老师的天职。游彩云坚持每学期上研讨课,曾前往20多个城市讲学。课堂是她成长的沃土,研究则是她发展的不竭动力。游彩云主持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特级教师专项课题,广州市“十一五”规划课题,相关研究论文和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上发表,互动阅读教学的研究成果获广州市教研院成果评比二等奖,并已成书列入《广州好教育》丛书。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0年以来,游彩云担任广东省名师工作室和天河区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工作,参与培养的一批青年教师在各项教学或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不少学员成为省市区的教学骨干。
近十年来,游彩云还致力于学校“书香校园与语言艺术相结合”的课程建设,把阅读输入与阅读输出紧密结合起来,推进了学校的阅读文化,指导的十多个语言类参赛作品,均获得区市特等奖和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高晓玲:认真工作快乐工作
在高晓玲看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工作的乐趣不在于“事事顺利、运气奇佳”,而是一种信心,不论顺逆都会尽其所能。
1981年,高晓玲参加工作,已工作35年。她对自己总结为:激情工作,享受教育。在2000年被评为特级教师,2005年取得副高资格后,高晓玲没有满足已有成绩,而是积极打造“14111”工程,培养青年教师,致力“小学语文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语文教育研究方面形成了三方面的特色:一是把评价改革软功做硬,二是把写字教学弱项做强,三是把课外阅读虚功做实。
2004年,她被任聘为汇景实验学校副校长,新的岗位有了新的挑战。但她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以改革的眼光,创新的意识思考工作。在高晓玲看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工作的乐趣不在于“事事顺利、运气奇佳”,而是一种信心,不论顺逆都会尽其所能。她珍惜每次教研活动,把这些活动作为锻炼自己的机会,成功策划了“粤港教师研究性学习”观摩研讨活动,“全省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全省作文教学”等多个活动,创造了天河区小学语文活动的多个“最”。
罗夕花:让课外阅读课程化
“现在大家都非常重视课外阅读,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即使老师布置学生回家阅读15分钟或者半个小时,落实情况很难检验。”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海珠区同福中路第一小学语文老师、广东省特级教师罗夕花多年来致力研究的课题。“每周一信”是她作为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她的教育专著《鱼传尺素·鸿雁翩飞》中,收录了她与家长之间近150封信,在这其中,除了习惯培养、身心健康等,绝大部分内容都与阅读推广有关。“现在大家都非常重视课外阅读,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即使老师布置学生回家阅读15分钟或者半个小时,落实情况很难检验。”罗夕花说。为此,她开始探索课外阅读课程化,在教材讲授时,改变“单篇教学”模式,推行“单元模块整合教学”,一个单元下来,能节省3~4个课时,进而将课外阅读教材引进课堂。一是每周一节《日有所诵》,让孩子们诵读、理解、感悟。二是引进北师大钱理群教授组织汇编的《小学生名家读本》,其中包括《小学生鲁迅读本》《小学生丰子恺读本》《小学生汪曾祺读本》等等,将教材与课外阅读材料打通,找到“读写训练”的切入点,进行整合教学。
罗夕花教出了许多“小书迷”,曾经有家长向她反映,一家人外出旅行,孩子的行囊中有好几本书。一开始家长认为书带得太多了,读不完反成累赘,哪知最后却发现书带少了,不够读。为了在班上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罗夕花在教室里设置“图书角”,建立“班级图书”,通过“班级读书会”等活动引领孩子们进行“班级共读”。她还鼓励家长陪着孩子一起读,鼓励家长写亲子阅读体会,在家长会上分享交流,从而引领孩子和家长们共同行走在课外阅读的道路上,让阅读成为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推广阅读并不是语文老师一个人的事,孩子得到的好处也绝不仅仅是语文成绩的提高,而是全方位的。”罗夕花非常推崇智力背景阅读,也就是通过阅读去帮助其他科目能力的提升。例如,通过让孩子阅读《白糖消失了》了解“溶解”等化学知识;阅读《阳阳数鸡蛋》,让乏味的计算变得生动有趣。她的专著《语文路上·读占鳌头》,入选“广州好教师”系列丛书。
郑贤:成名于“培优”致力于“扶差”
她深深地感到,优秀的孩子在竞赛里多拿一个奖或者少拿一个奖,对他们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但是对于中下生来说,老师的关注、引领、鼓励,则很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
郑贤老师的QQ昵称和微信昵称都叫“绿叶子”——自我寓意为他日红花,今日绿叶。如今任教于海珠区实验小学的她,得过的荣誉数都数不过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广东省劳动模范、广州市优秀教师……她教授的并不是主科,而是信息技术。郑贤原是广州市某企业的一位中层主管,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1993年1月,32岁的她“半路出家”,通过海珠区教育局公开招聘,被录取后分配到同福中一小任教。刚涉足教坛,学校领导便给她布置了一个任务——培训学生参加两个月后举行的市级计算机LOGO程序设计比赛。为此,郑贤发动全家人帮她搜索全城的书店,购买相关书籍。她每天晚上都钻研学习相关知识,到了第二天放学后辅导学生两个小时才回家,晚上8时后,一家人才能吃上晚饭。最终,参赛学生在比赛中一举获得两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
接下来的1994年,学校有十几名学生获奖,而从1995年到1999年,该项比赛的团体优胜奖一直为同福中一小所得。从教二十余年,郑贤培养的学生获全国、省、市、区的电脑比赛奖项达3300多人次,她本人获得国家、省、市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竞赛奖项30多项。
而多年来专注于竞赛、培优后,郑贤深深地感到,优秀的孩子在竞赛里多拿一个奖或者少拿一个奖,对他们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但是对于中下生来说,老师的关注、引领、鼓励,则很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于是,她对大家眼中的“差生”特别关注,每年都会“发掘”好几个学习困难学生,将他们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
2015学年,郑贤担任四年(4)班班主任,有几个男生比较顽劣,总被投诉上课讲话、搞小动作、乱写乱画等。正巧“第二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七巧板创意制作竞赛活动”将在广州举行,郑贤便让班里最调皮、最好动的孩子配对沉稳乖巧的孩子参赛,发挥调皮孩子喜欢动手动脑的天性,更是希望借着这一机会能使他们过往不良的行为有所改进。在两周的时间里,郑贤利用放学时间,每天给孩子们进行培训。最后孩子们取得了喜人的比赛成绩,有了自信和集体荣誉感,不良行为也就逐渐减少。
许凤英:构建仁智教育课程体系
探索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校本德育,用“诵读→感悟→明理→内化→践行”仁智德育模式引导学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199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许凤英,毕业后分配到教师进修学校,但她执意申请到小学,在小学讲台一站就是23年。工作的第三年提拔为副校长,是当时天河区“娃娃校长”中的一员。担任华阳小学副校长6年,担任广州天河区五山小学校长也已15年。
许凤英说,自己热爱教育事业,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带领教师团队构建了仁智教育课程体系,开拓创新地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和科技教育,曾将一所陷入发展低迷状态的学校迅速带出困境。
许凤英十多年致力于少儿国学教育的研究,在全国独创“浸习式”国学课程体系。探索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校本德育,用“诵读→感悟→明理→内化→践行”仁智德育模式引导学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她主持了6项省市级课题,其中两项是省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两次获得广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2016年首届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不仅如此,许凤英还特别强调关爱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发挥自己特殊教育的专业优势,成功地开展融合教育实验。德育成果获广东省“百系列”学校德育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广州市第三届德育创新奖二等奖。
在小学德育、国学教育、小本课程建设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也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她将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广州市教师幸福团队”,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多位教师成为广东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
【记者】刘晓星、徐静
【通讯员】高芸、黄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