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5部作品获7个奖项 !粤港澳台微影视交流周闭幕
前不久,在非遗传承与发展上惠州又有新动作,惠州市文化馆正式启动“非遗学堂”项目,面向全市免费招收学员,由非遗传承人或老艺人教授手艺,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匠。
去年年底,惠州市成功获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在本土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方面,惠州近年来采取了大量措施,并已经展现明显效果。在文化馆、学校、文艺机构、文艺组织中推广建设非遗传承基地的举措,让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有了坚实的载体。
李家拳
学校、俱乐部、武术馆都成为传承基地
每周三上午的大课间,湖山小学好像变身成一所武术学校。操场上是一幅打拳习武的大画面,该校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几百名学生一起出拳,有板有眼,场面很有气势。学生们打的是李家拳套路动作。除此之外,他们每周还有一节体育课专门学习李家拳。
位于惠城区河南岸街道的湖山村,是惠州本地拳种李家拳的发源兴起之地。200多年前,火地村(现湖山村米地村民小组)人李义集南北拳术之精,创立了李家拳。作为南派拳种,李家拳200多年来发展兴旺。然而李家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曾面临传承危机。
李家拳进入校园,整编成一套广播体操
为了更好地传承李家拳,李家拳传承人以及政府部门这些年一直都在努力。2009年,李家拳走进湖山小学,这里成为李家拳传承基地之一。李家拳第七代传承人李子兴也是那一年走进湖山小学,将李家拳的套路汇合整编成一套广播体操,让学生们练习,他还教感兴趣的学生打拳。2011年,李子兴被学校聘为保安,同时教学生李家拳。
李家拳进校园,其实对很多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男学生。“现在有四五十个学生每到周末会跟我学李家拳。”对于这类学生,李子兴都是义务教拳。湖山小学六年级学生游杰鸿跟着李子兴已练了两年多李家拳。从2009年李家拳进入湖山小学开始,一直坚持跟着李子兴练拳的学生有10多个。
李家拳俱乐部与学校合作模式已在全市10余所学校推广
在上世纪80年代,李家拳曾经发展辉煌。李子兴年少时跟爷爷练拳,到现在已有40多年。“1980年开始,我和爷爷到马安、良井、陈江、三栋这些地方带徒弟练拳。”后来,李子兴还和李家拳第六代传承人严景山等人在市区灯光球场开馆授徒。“那个时候前后收了3000多弟子。”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灯光球场被拆,没了开馆练武场地,李家拳也陷入低迷。到了2000年,李子兴几乎招不到弟子了。“那时直接面临失传了,免费都没有人来学。”李子兴说,相对于生存,他更担心的是李家拳的失传。
在各方努力下,2011年3月,惠城区米地李家拳协会在惠城区河南岸街道湖山村米地村民小组办公楼挂牌,该办公楼成为活动场所。2013年,李家拳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家拳传承基地模式多样化发展,学校、俱乐部、武术馆都能成为传承基地。东江李家拳俱乐部的负责人张忠介绍,该俱乐部通过与学校合作,俱乐部派教练到合作的学校做驻校体育老师,在学校的体育课中穿插李家拳,四年级以上学生便可学李家拳。目前,这种俱乐部与学校合作的模式已经在全市10余所学校开展,包括大学校园。
同时今年6月,李家拳武术馆在市区桥东水东东路22号重新开张,有了传承的固定场所。
惠东渔歌
建渔歌学校开工作室设合唱团,多种方式传承渔歌
日前,在惠东县文化馆,馆长廖志涛放了一段音乐,欢快很有韵味。“这是根据惠东渔歌《金鸟金》曲调改编成的民乐,是我们即将出版发行的渔歌民乐专辑《流淌的渔歌》里面的一首。”
惠东县文化馆是惠东渔歌保护单位,从2008年开始,惠东渔歌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建设非常扎实:建惠东渔歌业余学校,开渔歌工作室,成立渔歌合唱团……渔歌传承层级发展,层层渗透,融入渔村、社区、学校。“惠东渔歌不仅要传承,还要发展活化。”廖志涛说,惠东渔歌现在在发展活化之路上也是越走越宽。同时,惠东渔歌传承基地被评为省级非遗示范基地。
有30个教学点开展渔歌教学活动
惠东县巽寮管委会新渔村60多岁的李却妹,是惠东渔歌省级传承人之一。她是惠东渔歌业余学校巽寮教学点的老师。没成立教学点之前,李却妹常常边干活边教村民及孩子唱渔歌。成立教学点后,她成为渔歌老师,每周一次教学校的孩子们唱渔歌。李却妹说,巽寮是旅游旺地,有些学生工作之后还会在工作的酒店饭店表演渔歌,受到游客欢迎。
惠东渔歌业余学校,是惠东渔歌层级分布的传承培训体系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惠东渔歌传承培训体系从惠东县文化馆,到惠东渔歌业余学校,再到惠东县各镇级文化站以及各中小学校。通过层级分布教学,惠东渔歌已有30个教学点开展渔歌教学活动。
在惠东渔区,常年坚持在渔歌培训第一线的师资达10余个,其中有3名省级惠东渔歌传承人,7名市级渔歌传承人。而县级传承人则有30多个。这些渔歌手年纪轻的30多岁,年纪最大的苏德妹已逾70高龄,老中青在这个链条上衔接得当。每个月4节课,由渔歌传承人免费教学,并对全社会开放。“渔歌传承人每上一次课还能拿到补贴。”层级培训体系的背后,有来自从中央到省的支持。廖志涛说,中央及省,分别拨了专项资金用于惠东渔歌的培训项目,惠东渔歌传承已经花开四处。
渔歌表演舞台摆到酒店及旅游区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其生命力延续并愈加辉煌,仅仅停留在继承上是不够的,要在继承基础上继续发展。
最近,惠东县文化馆将集结出版发行惠东渔歌民乐专辑 《流淌的渔歌》。在此专辑中,将听到民乐版的惠东渔歌,保留惠东渔歌元素,通过民乐方式演奏,可称为惠东渔歌的创新之作。廖志涛认为,惠东渔歌要让更多人接受,就要在保留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拓展、延伸、加工,使之利于推广。民乐版惠东渔歌就是一种尝试。“渔歌不能只是阿公阿婆唱,通过改编创作,渔歌也有可能像侗族大歌一样走向世界。”据了解,《流淌的渔歌》改编工作持续了3年。
非遗项目的传承如果仅仅活跃在学校、教学点中,还算不上真正的活化。惠东渔歌合唱团及惠东少儿合唱团,作为惠东的一张文化名片,登上各种舞台,向四方传唱惠东渔歌。现在,除官方组织的各种渔歌教学、表演活动外,在民间,惠东渔歌也表现活跃。在巽寮,一些渔歌传承人及爱好者,把舞台摆到了酒店及旅游区中,进行渔歌队表演,这种商业性质的演出,可以让渔歌手们从中赚取一些生活费,也发挥出了渔歌的商业价值。
此外,民间还自发设立了惠东渔歌工作室,一帮渔歌爱好者收集创作改编惠东渔歌,发扬渔歌的真正生命力,《渔家世代向海洋》便是该工作室创作改编惠东渔歌的力作。
市非遗保护办公室
从市到各县区都有非遗保护中心
记者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了解到,惠州非遗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截至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两项,即惠东渔歌、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21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54项;县区级非遗保护名录95项。
目前,惠州从市到各县区,都成立有非遗保护中心。同时,在这些地方还设立了非遗传承基地,负责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其中非遗传承工作出色的传承基地可以申请省级非遗示范传承基地。目前,惠州有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3个、1个省级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省级非遗示范传承基地分别是惠东渔歌传承示范基地、龙门舞火狗传承示范基地、小金口麒麟舞传承示范基地。博罗百草油制作技艺生产基地则是省级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
非遗传承示范基地有利推广非遗文化
市民协主席邹永祥认为,非遗传承示范基地是本地传统文化精华的展示,基地本身能起到示范性作用。基地有别于其他传承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能够精确、权威地展示与示范非遗文化,并且集合了传承人与骨干的合力作用,有计划、系统性地开展非遗的传承与研究,同时也便于拓展与社会其他文化组织的交流。
另外,非遗传承示范基地这一平台更便于向群众推广非遗文化。非遗的传承不仅仅是传承人与爱好者的事情,而应该让更多的群众知晓、热爱并参与,示范基地的平台就能发挥这一作用。
谈及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邹永祥说,关键就在于要找到非遗传统的原始性与现代审美趣味的契合点,而这并不容易。
【记者】方莲花 黄 桃
【统筹】黄 桃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