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勇担“绿色对标”重任,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变

南方+ 记者 2016-12-23 08:04

“‘绿色对标’是‘全面对标深圳’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发展环境,是惠阳加快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贯彻落实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22日,惠州市惠阳区委书记胡斯平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面对标深圳、加快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区,是今后5年惠阳区的中心任务,惠阳将坚持“绿色化”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把好环评关口、淘汰落后产能、治理污染源头上做好“减法”,在生态创建、环境保护、绿色低碳上做好“加法”,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环境,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南方日报:惠阳就“对标深圳”提出要坚持绿色化发展,守住环保这条底线,惠阳具体将如何实现“绿色对标”?

胡斯平:“绿色对标”,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发展环境,总体上可从多个方面来概括。

首先要严格落实环评“一票否决”。惠阳建立了招商选资项目联审机制,将环保标准纳入项目引进的前提标准,严格执行流域禁批限批政策,凡是不符合环评要求的项目一律实行“一票否决”。2013年以来,我们环评“一票否决”项目21宗,涉及投资14.3亿元。

其次是坚决淘汰重污染企业。建立环境污染在线监测制度,在全区重点重金属行业企业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发现超标排放的第一时间责令整改。目前,全区安装并验收的有29家企业,自2013年以来依法关停淘汰涉水型重污染企业34家,整改违规、超标排污企业76家,促进全区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

再从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方面来看,我们正致力打造10个以上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新型产业园区,引导各类产业项目根据发展定位进入相应产业园区集聚发展,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构建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绿色产业体系,打造了数字视听、精细化工、荔枝种植3个省级专业镇。

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将打造更具创新特质的制造高地,惠阳在推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之时,也在推动惠阳制造向“智造”转变。

围绕打造“创新创业活力城”这一目标,抓住深圳“东进战略”产业外溢的机遇,我们正在实施“五换”行动(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产品换代和动力换挡),力争在新一轮的深惠产业联动发展中以更高的起点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南方日报:惠阳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又在建设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前创建工作进展如何?百姓从创建中享受到哪些福利?

胡斯平:作为惠州市唯一试点创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县(区),自去年创建工作以来,惠阳将创建工作与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在今年6月的创建中期督查期间,得到了省督查组的充分肯定,目前,2016年的创建任务也已基本完成。

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变化上:

首先是文化供给网络基本建成。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5项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全覆盖,基本建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了以城区各主要文化场馆为依托,各镇(街)综合文化站为节点,村(社区)文化室为支点,覆盖全区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其次是文化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全力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力争实现区、镇、村三级互通互联、通借通还,目前常住人口人均占有藏书1.2册,已达到省创建标准。

最后是品牌文化活动深入人心。积极开展“创建示范区”“我们的节日”等各类文化惠民专场活动,举办“客家文化艺术节”“淡水音乐节”“镇隆荔枝文化节”“平潭蔬菜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提高了群众参与文化创建的积极性和获得感。

今年,惠阳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为2500万元,未来这项投入还会逐年增加。

随着系列文化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基层群众也真切享受到了不少创建福利,尤其是通过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五个一”工程,为群众提供“我们的节日”“百姓欢乐舞台”等展示自我的平台,全面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创建的热情。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张昕 

【通讯员】林锦成

编辑 谢志清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