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那些肇庆府城的文脉传承
西江日报 2016-12-06 17:36
位于住院部大楼的手术室,所有手术设施和设备都已经拆除,只剩下空荡荡的手术间。
昔日车水马龙的门前,现在只有回收旧电器的人在等生意。
透过旧医院门诊大楼可以看到宋城墙上的披云楼。
有人在忙着搬东西。
近日,端州城中路,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旧院。在大院,搬运的工人正拉着三轮车,为住在院内的老职工们搬运家具。在门诊部外墙上的一张告示显示,设在这里的城中门诊部自12月1日开始就停止一切门诊业务。而住在这里的医院职工,也将告别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作为府城复兴项目的一部分,旧一院将要拆迁。
多留一天,多看一眼
刚买菜回来的医院老职工李女士跟记者说,她准备在这个周末搬离职工宿舍。“我们那一栋楼老同事已经搬走了。我还想在这里待几天。”李女士说。在办公楼一楼的办公室,莫灶娣拿着几串钥匙,正在交代一些工作人员为拆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见证门诊结束那一天。”莫灶娣说。1975年10月,莫灶娣从学校毕业,进入现在的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那时候,医院只有三百多人。”莫灶娣回忆。2 0 0 5 年,莫灶娣退休后,为了发挥余热,她选择了返聘,继续坚持自己的工作岗位。
莫灶娣指着一栋14层高的大楼说,这是住院部,上世纪80年代末建造的,当时能提供数百张床位,“对当时来说,是一个里程碑,也是单位‘大步向前走’的发展起点。” 2013年,医院从旧址搬迁到目前的新址。搬迁后,莫灶娣依然在此留守了三年。“我在这里工作了四十多年,青春都倾注在这里,真有点不舍得离开。”望眼前熟悉的一草一木,莫灶娣眼里充满了留恋。
一张老照片,一段旧回忆
在交谈过程中,医院老职工蔡女士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一张上世纪60年代高要专区人民医院的照片。高要专区人民医院就是现在市一院的前身。据了解,当时,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编辑地方志时,在高要档案局无意中发现了这一张旧照片。看着旧照片,莫灶娣很感慨,“现在新院又大又漂亮,变化太大了。”
面貌虽然改变了,但是历史的底蕴依然沉淀。采访中,医院老职工梁伯带着记者来到医院原传染病区。记者看到,这个区域处在宋城墙脚下,这里还有几块石碑。“据说是明清时期府衙的石碑,很有历史价值。”他说。提到旧院的过去,梁伯如数家珍。“以前,这里有一口池塘和一座小桥,后来因为发展就把池塘填了。”在住院楼背后,有一个被封了口的老井。梁伯笑笑说,那时,老人对一些不听管教的孩子,就吓唬将他们关在井里,“小孩就怕了。”
在医院职工宿舍区有一栋红砖楼。据梁伯介绍,这栋红砖楼,曾经有一位医药专家在这里住过,“如今保留得比较完好。”
争相留影,留下永远回忆
如今对外开放的门诊室,是旧院搬迁后,为方便附近群众就诊临时开设的。如今医院即将拆迁,这里的医护人员将坚持到最后一刻。门诊部李挺医生说,他从2013年留守到现在,“这里门诊服务结束后,我也会回到新院办公了。”早在1983年,李挺就来到一院参加工作,如今,即将告别30多年的地方,心里有很多不舍。与李挺一样,其他医护人员也对旧院充满着感情。“我们在前一段时间就在院内合影留念了。”其中一位护士说道。合影留念的不仅是在职的医护人员,退休的老职工也都纷纷回来拍照留念。
在门诊部,前来看病的黄赞初老人跟记者说,他今年都88岁了,有病都在这里看,“市一院城中门诊部的医生服务太好了。如果未来停止服务,我觉得太可惜了。”黄赞初觉得,如果门诊撤离了,应该在附近再开一间,方便在附近居住的老人看病。“拆迁旧院,是为了城市发展得更好,是一个新的开始吧。”望着紧靠医院的雄伟古城墙,一名医护人员感叹道。
文/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通讯员 蔡丽洁 图/西江日报记者 陆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