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余痛批“野蛮人”,我们应该这样解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6-12-05 21:28
保险公司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后或进入管理层,分析称如果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做出调整可以理解。但保险公司应该做好主业,不应该以投资、资本运营为主。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关于“野蛮人”的言论一出便引起热议。而因近期出现部分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快进快出”买卖股票甚至与上市公司原高管出现“不合”等现象,险资被一些声音解读成此番言论的指向。
险资举牌是否应该受限?万能险为举牌提供资金来源是否合理?险资是否应该进入管理层?这些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追问1 险资举牌需受进一步制约?
刘士余讲话称,“希望资产管理人,不当土豪、不做妖精、不做害人精。”对此,业界普遍认为是指险资频频举牌,缺乏有效制约。有声音认为,险资进入市场,可以提振社会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若要进一步化解误区,应该对保险资金及其他资金举牌上市公司做出明确的规则。
2015年底,以中小型保险公司为代表的险资掀起举牌潮,有保险公司一日举牌三家上市公司。而进入2016年,从“万宝股权之争”的续幕开始,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机构保持对险资举牌上市公司的关注,一些公司被举牌后也立即采取资产重组等措施。
国信证券12月1日发布的研报显示,目前共有35家上市公司处于被举牌的状态。
“上市公司属于公众公司,理论上市场上任何投资者都可以买入股票。而险资在目前的时段进入资本市场,一些上市公司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郝演苏向记者表示,目前举牌的很多是表现好、潜力大的蓝筹股,而险资在股市低迷时进入市场,除了为自身和客户创造价值、利益的同时,也可以提振社会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虽然近期保险举牌的现象不少,但新京报记者发现,险资在权益类资产方面的投资离监管的控制线尚有距离。
保监会近期发布的2016年前10月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期间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运用余额为1.86万亿元,占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的14.42%。而保监会2015年7月曾发布文件表示,符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20%等条件的保险公司,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比例达到30%的,可进一步增持蓝筹股票,增持后权益类资产余额不高于上季度末总资产的40%。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在符合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权益类投资比例方面的规定后,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无可厚非。“保险公司目前举牌上市公司的现状很正常,而且规模也不大,但是有些保险公司的做法市场影响大,如果有错,需要用正常的监管方式。”
“虽然举牌在国外比较常见,但在国内还算是新兴事物”。王国军表示,目前从保险监管层面没有问题,如果要进一步化解误区,应该出台一些规则,对保险资金及其他资金举牌上市公司做出明确的规则。“各个部委应该联合起来商讨,包括保监会、证监会、央行、银监会、交易所这些金融监管机构,以及一些保险公司和上市公司。”
●追问2 资金来源是否合理?
刘士余讲话的一个焦点是“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对此,有观点认为资金来源是关注重点。其中,万能险产品是一些保险公司举牌的过程中重要的资金来源,而万能险资金举牌被认为存在资产负债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分析称未来监管动向将抑制将保险作为杠杆融资平台进行的恶意收购。
在一些保险公司举牌的过程中,万能险产品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而“万宝之争”初期,关于万能险资金持股的利弊也被多次提及。郝演苏表示,万能险保费也是保险资金的一部分,用来投资并没有问题。
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表示,险资举牌要注意收购资金的期限匹配问题。“一般的入股上市公司,会认为是进行一项长期的股权投资,长期一般都是指5到10年,这就要求收购的保险资金,在时间上和入股上市公司的时间相匹配,不能用短期的、一年一付的短期寿险等资金来收购,这样就容易造成系统性风险,需要监管层从一开始就杜绝。”
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初以来,通过保监会对中短存续期人身险的监管,短期万能险的规模已经受到限制。不过,申万宏源证券9月底发布的保险举牌研究报告中依然提到,利用万能险资金举牌存在资产负债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近日发布了基于“宝万之争”视角的杠杆收购研究。据媒体报道,吴晓灵在清华国家金融研究院举行的专题讨论会上表示,“从公开的资料,我们没有办法来说宝能的资金组织是违规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组织的方式蕴含了很多风险,这些风险需要我们的监管方面针对现在监管的漏洞来加以弥补。”
吴晓灵认为,宝万之争中保险资金参与并购的问题首先是,万能险产品作为短期理财产品,用于长期投资加大了流动性风险。
而与此同时,由于万能险本身的负债成本,保险的杠杆收购也被业内关注。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今年7月份的一份研报中表示,中国在杠杆收购方面的制度存在很大操作空间,新兴保险公司借银行理财、券商资管等资金用于股票市场的杠杆并购存在很多监管空白。
申万宏源证券认为,对于保险的资金运用,未来监管动向将抑制将保险作为杠杆融资平台进行的恶意收购,引导合理的财务投资。
经济学家刘胜军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对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应该进行限制,且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阶段。但做这个事情的,应该是保监会,而不是依靠证监会。刘胜军认为保监会长时间没有针对险资举牌行为进行进一步监管,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保险公司的跟风行为。刘胜军称,保险公司首先是要保证公司的稳健经营,确保资金安全。而用短期的万能险,通过加杠杆的方式,举牌上市公司,放大了资金风险。
●追问3 险资进入管理层是福是祸?
保险公司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后或进入管理层,分析称如果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做出调整可以理解。但保险公司应该做好主业,不应该以投资、资本运营为主。
除了险资举牌,保险公司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后随之而来的波澜也备受市场关注。前段时间,南玻A高管集体辞职让举牌方前海人寿和宝能系一度走向焦点。而11月21日,宝能系的陈琳当选为南玻A董事长。
新京报记者翻阅南玻A2015年年报显示,陈琳现任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深圳深业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对于宝能系全面接管南玻A后,资本运作是否是以后公司的发展方向,彼时新京报记者询问南玻A证券代表处相关人员,但对方表示“具体不知情”。
对于险资进入上市公司管理层,郝演苏表示,“既然是公众公司,险资持有股份到达一定水准后进入管理层是没有问题的。新的股东进入后有一些新的想法,可能会对企业产生更大的力量”。他认为,资本进入上市公司不是为了做慈善事业,但摧毁公司也没有意义,企业上市后要有这样的承受力。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曾指出,保险资金运用要坚持审慎稳健运用的基本原则,股权投资应以财务投资为主,以战略投资为辅。不过,郝演苏认为,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的界限并不清晰,保险公司有时会根据市场状况做出改变。
“是否为战略投资者未必好判断”,王国军表示,险资作为股东进入某家上市公司,发现公司治理结构太差、效率太低太乱,如果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做出调整也可以理解,对公司长远发展有好处的应该是被鼓励的。
“不过,去管理一家本身不熟悉的企业,不应该是保险公司应该做的。保险公司应该做好主业,不应该以投资、资本运营为主。”王国军也表示,目前有保险公司的做法可能会引起市场混乱,但只是个别公司的行为,不能因为个别行为把整个行业否定。与此同时,王国军表示,对于险资是否该进入管理层,还需要证券监管部门给出规则。“在被折腾的时候都没有监管规则,是监管部门的失职。”
延伸阅读:举牌股重挫,一图掌握七大保险系举牌概念股
证监会掌门人刘士余周六在公开讲话中痛批“野蛮收购”,新华社随后刊文认为其部分发言指向保险系资金,并点名“七大保险系举牌最为活跃”。
七大保险举牌情况一览:
【来源】新京报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