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苗枫、陶达嫔等
2016-11-16 12:50
“我们听到是学而思出来的孩子,基本上会“先放一放”,哪怕顶着很多杯赛一等奖的光环。”面对当下最热门的小学“培训班”话题,一位从业近30年,现为某老牌公办省一级中学校长的特级教师对记者说出了自己的忧虑:“拔苗式”教育有着明显的缺陷,这样真的对孩子好吗?
家长们各有各的看法,有人在抱怨“学而思绑架了小学教学”;有人高冷表示“从未上过培训班”;有人“就是那么喜欢”,已经准备好“冲刺凌晨报名”;有人犹豫着“就报了三个科”;有人想退群,有人“想当救世主”……不管家里有无小学生、初中生,不管是既得利益者还是受尽苦头的过来人,从昨晚开始一直火热讨论到现在。
问题来了,谁都不想被卷入,但政策在执行,制度还有待完善,面对这么疯狂的机构,这么磨人的校外培训征途,更多的人是在纠结:究竟上还是不上?如果真的像老教师说的“靠刷题跑出来的孩子,可塑性较低”将来恐怕会有难关,那不刷题,难道现在就放弃吗?
一线教师:都是“拔苗式”教育
在几位一线教师的心中,靠刷题跑出来的孩子,可塑性较低。
某老牌公办省一级中学校长(特级教师,从业近30年):
我们听到是学而思出来的孩子,基本上会“先放一放”,哪怕顶着很多杯赛一等奖的光环。
因为教育是一个有规律的事情,但包括学而思在内的大多数培训机构,都是“拔苗式”的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五个月的学期教学内容可能10-20次就上完,剩下的时间就是大量的刷题。绝大部分学生知道答案,但没有形成“为什么”的体系,不求甚解,逻辑训练出现断层。而事实上,知识是连贯的,只有知道来龙去脉,才能在头脑里形成结构。这也是未来学习的基础。
很多学生,哪怕是华罗庚杯赛拿了一等奖的,他们都具备了解题能力,但往往只是了解了数学的冰山一角,而且惯于做题的训练模式,让这些孩子可以刻苦,可以勤奋,却缺乏了反思、探索,可塑性往往比较低,越到高年级就越吃力。所以,我们反而不是特别青睐那些上过培训机构且成绩优异的孩子。
高校现状:孩子分数高,思维体系却没有建立
学而思为中小学输送“尖子”,但这些孩子是真正意义上的“尖子”吗?过去十二年靠从例题、习题中建立解题模型的孩子进入了高校学堂,是否还会思考?
某华南理工大学工科学院教授(从业15年):
能坐在我们教室里上课的孩子,高考分数都不低,但近几年越来越感觉,台下很多人的眼睛是空洞的,不仅是一些工程类需要动手做实验的课程中一脸茫然,而且即使是高等数学也是得分极低。但他们当中大多数在小学就接受课外辅导训练,尤其是奥数。
学好数学是十分重要,是很多专业的基石,但学数学,天分也同样重要。对有天分、有兴趣的孩子加码教学、超前教学都不足为奇,但在小学阶段不分三七廿一都去蜂拥而读时,长远来说,伤害的终究是孩子,是我们整个教育体系的建立。
这些从小靠从例题、习题中建立解题模型的孩子当进入了高校学堂,由于思维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因而整个学习是缺乏想象力的,更不要说一些开题思考。
纠结的家长:去还是不去,都难
学而思给孩子带来了什么?更多的负担还是更多的自信?
力挺派:念书哪有不苦,放平常心就会好很多
梁太太(初二学生母亲,孩子就读培训机构一年):
学习本来就是不轻松、不愉快的事情,可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孩子原本是以体育特长生身份进入初中,所以在那之前我们基本没有上过任何培训机构。有一次陪同朋友去学而思接孩子放学的时候,发现讲课老师激情澎湃,而且在辅导学生做作业时,是走下讲台,坐在孩子的身边细心指点。从那时开始,我对校外培训机构有所改观,作为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学而思是有所分层的,所以每个班的老师不会面对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这样反而能更有针对性地教学。
现在孩子的成绩虽然谈不上上升得很明显,但学习有了信心,做家长的放平常心就好。所以,我只想说“学而思,我来晚了。”
陈霖(零售业从业员,二年级学生妈妈,孩子就读培训机构一年):
孩子一年级我就把他送去学而思,当时遭到学校老师的反对。但在我们的陪同下,孩子在课堂上找到对数学的兴趣,我也在一次次旁听中越来越认同机构的教育。比如,在学校如果上课不举手,会被老师批评,但在机构里的老师那里,一个眼神都能被捕捉和回应。
网上有指“填鸭式”的教学,我起码没有遇到过。比如说,孩子也刚上那堂“把平面折成立体”的课,老师都是拿模型来演示,让孩子直观看到的。
更有说服力的是,以前反对把孩子到机构上课的小学老师,现在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辅导学校。
无奈派:不去那些机构,连“四大杯赛”都摸不着边际
凉凉(湖南籍在穗务工者,四年级学生母亲,孩子就读校外培训机构一年):
孩子读的是广州市一家普通公办小学,原本三年级以前都能在班里排前十名,到了三年级下学期,成绩蹭蹭蹭往下掉,一打听才知道大家都在学校外面报班,学的都是课堂里加强的知识。孩子心里受不了,也吵着要上。咬咬牙,只好去读,读了进里面的家长群才知道,选对了。因为里面印发的卷子基本上与民办初中的招考题目差不了多少,我们在外面根本弄不到,更不用说要考个好成绩和别人竞争。
我们没有人脉关系,没有孩子将来可以挥霍的财势,要想孩子在这座城市站稳脚了,不可能绕过好初中。既然没有能力去改变什么,大家都去占一个坑,那我们就去上,起码将来面对孩子能说得上“尽力”了。
周先生(公务员,六年级学生父亲,孩子就读校外培训机构半年):
孩子成绩在越秀区某小学数一数二,到了五年级下学期家长群开始热烈地讨论“小升初”的各种门道,原本还不以为然,当孩子参加了某全国性杯赛初赛后,发现原本在校成绩不怎么样的小同学却能在学科竞赛上拋离自己孩子一大截。后来才知道,这些竞赛成绩好的孩子都在校外参加了加强训练,基本上就是应试的“刷题”。
能怎么办呢?这些杯赛就是一张张证书,一个个名校的敲门砖,人家中学不会看你是不是年级第一名,只会看你有多少张证书。想要挤进名校,就得参加这些杯赛;想要拿好成绩,就得到这些机构去“刷题”。尤其是教育部门现在严禁学校办奥班、奥校,不去这些机构“接受调教”,连“四大杯赛”都摸不着边际,复赛都未必入得了。
观望派:别人的进步相当于我们的退步
邓女士(公务员,初一学生母亲,孩子未曾就读培训机构):
我一直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开心的童年,在升读初一前从来没有去过任何课外培训班或机构,成绩在省一级小学中从没有跌出年级前三名以外,兼具绘画特长,获过多个全国美术竞赛奖项。但即使这样的简历到了华附奥校初试资格筛查时,竟然入不了围,入围的大多数都是参加过学而思、卓越,手上有数张奖状的孩子。
后来朋友的一个孩子(读了三年学而思)进了华附,发现初一里面80%的家长早就在各色校外培训机构的家长群中互相认识,班里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是直接挂靠学而思“集训营”。而在孩子目前就读的班级里,全班只有50多个同学,只有5个人没有上过学而思。
虽然孩子现在成绩还好,但他的同学每个周末都去加班加料地补习、进修、提高,加上进华附的挫败感,使得我们也开始动摇了,究竟要不要去学而思,毕竟初中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而且现在的很多学科程度深了,很多题目、知识点我们已经辅导不来了,万一孩子不懂,或者在课堂上没有吃透,怎么办?当其他人都因为参加这些班而得到眼前的进步时,我们的孩子就相当于退步。
痛恨派:超前教学,孩子们就成了“刷题机器”
王女士(公务员,六年级学生母亲,孩子就读培训机构一年后退出):
孩子是三年级接触学而思的,初时还挺好,自编自印教材、习题,老师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教奥数,但强度很大,一节课就是三个小时,大量的讲题、做题,带着一大叠卷子回家继续“刷题”。可以说,这种方式适合数学特别好,或者在奥林匹克竞赛上想有所突破的孩子,但并不是每个小孩或家庭都能适应。像我们课内知识不算差的孩子,学了一年后都受不了,大人旁听都头痛。亲眼看到有的家长直接就在课堂上敲打不懂做的孩子。
慢慢地,整个教学都变味了,有点像“饥饿营销”和“霸道营销”,不仅对外名额极少,而且超前教学,超出了正常小学课堂教学整整一个学期。整个课外生活好像都比他们的题目占据,孩子没有时间去接触其他世界,没有运动,没有科学,没有自然,我们四年级就退出了。
后来我们听说优质初中都在看这些课外机构的“排位成绩”,我们按捺不住也在上学期参加了学而思“综合测评(过去称‘羊城排位赛’)”,但考试的内容竟然涵盖课内还没有学到的六年级下学期内容。我孩子旁边那个小朋友一大片题目不懂做,考完直接就懵了。
我们不知道这样的课外学习意义何在,但就是因为抓住了“没有了统考”,抓住了家长们拼命挤名校的“从众心理”,越来越火,以致没有任何授权的机构内考试都能成为许多学校初中招生的依据,整个正常教学秩序得不到保障,孩子们成为了“刷题机器”。
陈先生(IT创业者,初二学生家长,孩子就读培训机构三年):
我们是在六年级的时候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的,因为基本上全班的孩子都在上,老师甚至在家长会上说“作为个体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大家还是去适应”的说话,我们能怎样选择呢?这和我们那个能考试,凭统考成绩上中学的年代完全不同,没有了考试整个小学教学都是乱糟糟,一直说减负,说了20年,结果课内作业确实不多,但基本上一些所谓的“自然科学”“自然拼读”全部交给了家长,有的要用网络,有的要到外面买练习题,每晚做“作业”都得做到晚上10点以后,到了六年级了,班级群更是全体“禁言”,大家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削尖脑袋要把孩子往好学校挤,有关系的拼爹娘;没有关系的,拼民校。谁都不甘心用“运气”把孩子的前途拿去赌博。
结果,没有人脉关系的几乎全民“课外辅导”,把可以押的宝押在了各种杯赛、排位赛、“占坑”班上,孩子累,家长累,中学招生也累,无所适从。喊了20年的减负,究竟减了谁的负!
死循环:学校爱“尖子”,学而思培养“尖子”
为什么会让家长们“前赴后继”地往学而思送孩子,说起来还是学校的“掐尖”心理
学而思回应:教育的本质其实是服务
当然,这几天处于风口浪尖的“学而思”昨天也由好未来集团总裁白云峰专门就“报班难”、“质量保证”等问题,向“南方+”的粉丝们专门作出了回应:
在最初七年我们做了三件正确的事:第一、用匠人之心打造教育相关的产品。第二,坚持开放课堂,让教育过程变得更透明。学而思的班级,家长随时可以旁听。第三、如果不满意随时退费,我们给客户用脚投票的权利。这些无不倒逼我们把教学品质做到最好。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服务。就好未来而言,教育的核心是口碑,口碑背后的关键问题是质量,质量所带来的问题又是时间。如果在高速扩张过程中,质量不可控,将会在教育行业面临的生死攸关的问题。所以,好未来12年只在19个城市开了分校。这些年我们一直坚守一个原则“有一个好老师开一个班。没有好老师我们宁愿不开班。”
教育资源从来不稀缺,但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任何时间、任何国家、任何地域都是稀缺的。优秀老师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有天花板。
所以,一个老师我们最多给他排七八个班,再多的话,他的讲课质量一定会受到影响,嗓子也受不了。所以,当好未来靠口碑做起来的时候,我们想到了科技和互联网。比如,我们创办网校,还探索多条在线产品,看好一切用技术改变教育的产品和团队,希望拓宽时间、空间维度,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给更多人,同时留取更多有价值的数据,提供精准化服务。
如果我是校长,我也会去这些机构“掐尖”
某民办中学数学老师(从业12年):
包括学而思在内的很多培训机构,都对学生有分层,学生被分到了普通班、高级班、尖子班、竞赛班(超常班)。过去,民办初中有时候会借助这些培训机构招生,具体形式有很多,后来教育部门管得严了,就转战了“地下”,而且很难评判有无违规。
比如,学校能掌握学而思尖子班的信息,一旦这些学生来报考时,学校就会重点关注。又有的,可能会偷偷拿着学校自己命题的试卷,到各个培训机构组织“测评”,筛选一些优秀学生。
如今没有了考试,一大班五、六年级成绩都是295分以上的孩子站在学校面前,如何面谈?谈什么?通过谈话、解题过程看思维?那也同样要出题,同样给了备考的校外培训机构予以空间。不看解题过程,那么只看简历的话,谁更优?如何评判?所以,如果我是校长,我也愿意去这些机构招那些优秀学生。这不关是否挂钩的事情,而是整个形势就是逼着这样走。没有优异的升考高中的比率,民办学校怎样招生?怎样盈利?
回头看基础教育,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在绝大部分人都困惑、苦恼的前提下,却愿意“饮鸠止渴”,而且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尖锐?在关键的“小升初”一步棋上,教育部门也许需要更完善“指挥棒”。
【记者】谢苗枫 陶达嫔【见习记者】陈芳庭
【实习生】马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