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减压课外加压!疯狂的学而思,疯狂的校外培训!

教育莞家  2016-11-14 19:51

“减负”令下达了很多年,规格高了,措施也更具体了。可如今,学校下课早了、作业少了,考试的方式也变了,可孩子、家长仍是“累、累、累”。从出生起的早教、幼升小、小升初……每个阶段家长都希望孩子一路领先。

在激烈的竞争中,有可能减负吗?

11月7日起,人民日报推出系列报道,直指学生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家长焦虑感十足。

无独有偶,近日,都市快报用8个版篇幅,为我们揭开学而思课外培训机构疯狂背后的思考。

本文为节选有删减,阅读全文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又到了学而思招生的日子,从11月8日夜里开始,就有成群的家长守候在杭州的几个教学点,“瑟瑟冷风中,还要靠高音喇叭和保安控场疏散入学考试的培训班——学而思”,那种期盼,那种无奈,溢于言表。

学而思,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能够捆绑无数的孩子和家长?

学而思在全国25个城市建有分校,仅杭州分校就有10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的培训班层次不一,人数不一,我们无法准确估算一个基本的学生数字,也未从学而思官方采访的回复中得到解答。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杭州有的民办小学,一年级一个班60%的学生都在上学而思。有的公办小学五六年级一个班,上学而思的人数达到80%以上。

从老师上一节课最多挣70元,到第一年起薪15万元,从上门做家教,到纽交所上市市值60亿美元,13年时间,学而思走的是一条怎样的疯狂扩张之路?

学而思,是爱一代人还是害一代人?

小莞家说:升学压力普遍存在,教育引发了诸多问题。本文的示例虽然不是发生在东莞,但从中你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欢迎在文末留言。

家长定好闹钟抢名额 和孩子同堂听课

“哎呀,每个周末忙得都像打仗!”

上周日下午三点不到一点,李女士开车把女儿送到了学而思环城北路校区,女儿要从下午3点一直上到傍晚5点35分。“学校老师让上的,老师说成绩好一点的同学最好都去。”

“这个校区是新的,好停车,其他地方真是不行……”报名前李女士特别考察过其他几个校区,每到双休,那些校区门前汽车电瓶车都会停得满满当当。

同一时间,刘先生带着儿子赶到学而思位于下城区文创园的校区,他要和儿子坐在教室里一起听课。

“我们是小学二年级开始上的,孩子一开始也很抵触,不肯来。暑假有段时间,我是一个人来听了四五堂课,自己掌握了,再回去给他讲,只能一点一点培养兴趣。”刘先生说自己是个脾气温和的人,但在学而思,他不管网上课堂,线上线下,从来不跟其他家长议论交流。“主要是太容易焦虑了。”

“我在课堂上见过一个家长,老师还在讲,他已经急得敲孩子头了。还有一个妈妈,下课在走廊就对孩子动了手,一边走一边打,嘴里训斥,真是看不下去……

“但是没办法啊,大家都挤破头要上民办初中,各种杯赛上拿奖,就等于搭上了民办初中直通车,你说,谁不想给孩子挤个座位?”

新华路39号,一幢毫不起眼的7层商务楼,整个二层就是学而思的新华路校区。

张女士的儿子正在里面上课,她在附近逛了一圈又回到这里。

为什么要上学而思?

“孩子爸爸也是老师,他还专门去问了几个数学老师,都说要上的。”

“进来都要考试的,按成绩再分成什么提高班尖子班超常班,我们孩子在学校成绩还可以,但到了这里还是跟不上,很多家长都坐在教室后面听课,你进去看看就知道了。”

一出2楼电梯口,抬眼就看到“学而思培优”几个大字。电梯口三排椅子上,满满当当坐的都是家长,有的刷手机,有的看书,有的靠墙发呆。

走进教学区,视线一下子明亮起来。最醒目的是走廊墙上的板报——“热烈祝贺学而思1421人次在华杯/中杯/希望杯赛事中获奖”。

每间教室都在上课,后三排坐的几乎全是家长,有些家长直接和自己孩子“同桌”。

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单手托腮,一边听讲,一边忙着记笔记。记者轻轻推门走进教室,老太太回头望了一眼,眉头皱起,微微有些不悦。

有个妈妈趴在桌上睡着了。后来她跟记者说,“我们家儿子太喜欢动了,我坐在他后面,就算只是睡觉,他也会表现得好一点”。

下午5点,离下课还有35分钟。

一个中年男人一只手拎一只超市购物袋小跑而来,气喘吁吁,一屁股坐在花坛边。闲坐在一旁的保安似乎习惯了这种场面,一边劝他“别急别急,还早着呢”,一边指挥其他几个骑电瓶车赶来的家长,不要随地停车。

“我家小朋友刚上小学一年级,今年暑假开始报学而思。有人提醒我,学而思新生报名全靠‘抢’。报名那天,我一大早定了个闹钟,10:00开抢,我定在9:55……”一位等孩子下课的妈妈绘声绘色地跟记者讲。

“闹钟响的时候,我在开车,正好开到西溪河下那里,铃声一响,我顿时手一抖,那个紧张!心怦怦跳呀!我想赶快靠边停车,偏偏旁边也没有可以临时停靠的地方,急得我真是,手一直在抖!好不容易找到地方停车,手机已经显示9:59,我马上刷新学而思App,哆嗦着手指一阵乱点,‘秒杀’成功,抢到了!整个人一身汗!”

套路很直接 不思考直接找答案

家住城西的毛女士,儿子已经上了两期学而思,“当初想让孩子开拓一下思维,真正进去听了,发现问题很多,有的教法我是质疑的,很多题那里的老师直接告诉孩子怎么找答案,而不是启发他们去思考过程,真的很生气。”

毛女士的儿子刚读一年级,暑期考进了学而思尖子班。

“最大的感受,就是提前学习,学而思的一节课,知识密度非常大。近个2小时,要学四五个知识点,老师把教学内容极力压缩,语速很快,一道例题讲完,接着就是四五道练习题跟上。课后回家,需要刷更多的题来巩固记忆。

“送儿子去上课,我一般都在后面听。稍微开个小差,一道题没听全,就错过了。最让我生气的是,很多题目的教学方法不是合理引导,而是直接告诉学生解题的捷径。孩子根本没有真正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在太简陋了!我不打算再让孩子学下去。”

毛女士向记者介绍了一道学而思一年级的数学题:

把一个正方体剪开可以得到多种不同形状的展开图,看哪幅图可以折成一个正方体。老师教的解决方法是在图形里找到一个‘目’字形状和‘Z’字形状,两个都有,这样的展开图就能折成正方体。

毛女士说:“培训班上,老师跟孩子说,让他们在图形上找两个‘目’和一个‘Z’或是一个‘目’和两个‘Z’,就能构成一个正方体。孩子就像一个解题机器,只要按老师的指令去找到答案,根本没有空间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孩子数学思维培养有好处吗?价值在哪里?”

对这道题的解题过程,我们也请教了杭州一所学校的数学教研组长王老师。“对一年级孩子来说,直接告诉他找‘目、Z’意义不大,关键是要让孩子动手做,比如现在很流行的磁力片,玩一玩立即一目了然。有了了解后,再引导孩子进行空间想象,在脑海里把这个展开图慢慢组合起来。”

碰上综合题 走捷径的孩子吃不消了

经过类似学而思这种统一模式培训过的孩子,到了中学,原先形成的数学优势,还能继续保持吗?

“培训班这种走捷径的学习方式,对短时应试有效果,但对孩子长期的数学学习和能力培养肯定不利。”杭州西溪中学校长、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潘云芳说,告诉学生结果,但不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相当于没有教给学生如何从头想问题的能力,没有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

“举个例子,教孩子求圆锥侧面积,老师直接告诉孩子计算公式。孩子通过练习用熟公式,是非常简单的。让学生根据公式计算,仅仅是教学的显性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如何探究曲面面积的计算,这里面渗透了“化曲为直,化空间为平面,化三维为二维”的转化思想,而这种转化思想和能力,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中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最有用,但往往容易被现在的题海教学完全忽视。

“各培训班里,都有一批领先的孩子,有的学习能力很强,记住了这些公式外,还会去钻研为什么,他们的优势进入初高中可以继续保持。但是其他同学,如果一直凭借这种走捷径的学习方式,进入初二后,只要碰到新的稍综合的题型就吃不消,更别提高中了。”

重高数学备课组老师记解题技巧、走捷径,理科学习肯定不是这样的 在小学阶段培养对数学的感觉是很重要的。

一所重点高中的数学备课组长洪老师,直接否定了这种学习方式:“通过记解题技巧、走捷径,理科学习肯定不是这样的!学习的第一要素是发现问题,学而思这种直接教孩子公式的方法,实在很可怕。”

校外学习干扰学校日常教学

采访中,很多一线数学老师说,学而思太超前了,很多内容直接灌输,直接教孩子如何解题,如何走捷径。这种教学方法,确实对现行的学校课堂教学造成很大干扰。一位老师很激动地说:“很明显的一点,大多数孩子外面学了之后,课堂上就不怎么听课了。”

某热点民办小学的一年级班主任方老师说:“今年暑期家访时,一个男孩提前上了学而思的暑期班,他妈妈非常自豪地说,儿子100以内的加减法都会算,甚至几百的大数,也会加减。但这位妈妈开学后很快就遇到了问题。

“发新书那天,这个男孩一拿到书,就举手说,‘老师,这本书的内容我在外面学过了,全会了。’班里同学立即炸了窝。我赶紧和他说,‘太棒啦,你在外面学到的好方法,可以介绍给大家。’之后上数学课,这个男孩总是不认真听讲,有时自己开小差,有时扰乱课堂秩序。做作业的正确率,比全班大部分同学都低。”

一位家长说,朋友的儿子幼儿园开始就在学而思上课,听说一年级就会解二、三年级的的数学题,不过学校的数学考试,他有好几次只考了60几分。“孩子基础都没打好,就想造高楼,迟早要出问题。”

重高校长: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套路

一所重点高中的校长,儿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暑假进入学而思学数学。

为什么要去?校长摇摇头说:“无奈!班上同学都在学,撑不牢只能送去。”他说,对于学而思,有很多话想说:

才跟着听几节课我就知道,学而思都是套路,而创新思维的培养一定是没有套路的。但是培训的套路这么多,我们都知道不好,为什么还要上。对于学习,大家常用的比喻是跑步。因为大家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去上,不一定跑得过别人。但不上,是肯定跑不过别人。

2012年,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教育部发布《指南》,就是试图制止“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教育部不允许,所以培训机构裹挟着家长,带着孩子就偷偷地提前跑起来。但是跑步是需要策略的,第一圈跑得太快,但第二三圈力气用没了,就跟不上了。这也是人生最好的隐喻,你能永远跑得快吗?

学生就像块土地,家长只想在地里种点东西,有点收成。如果一开始没开垦,长了些草,家长就慌了,因为在外人看来,这就是一块荒地。其实处女地才是有无限发展可能。

这是社会的问题,但却需要孩子来承担种种副作用,甚至多重伤害。

首先,学而思上课都是套路,讲解题的捷径。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思维固化,产生定式,不去思考。

其次,超前消费。超前学知识,也是对学习能力的超前消费,相当于透支,孩子的后续发展力自然减弱。

还有,一次课两个多小时,量大、速度非常快,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现在家庭亲子关系的最大破坏者,是成绩。成绩好,一好百好。学而思吃透了应试规则,能帮孩子提高成绩,所以再没有创新的课堂,也有无数家长挤着要进去。想想,如果孩子没上学而思,真的在班里落后了,他是痛苦的第一受害者。

没办法,我只能妥协,因为这是时代的无奈,我抗争不过。

争议和疑问

学而思这么火,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吗?

问:学而思在杭州这么火爆,有深层次的原因吗?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吗?

杭州市教育局:从大道理上讲,确实有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原因。数学,奥数为什么这么热门?说得近一点,跟招生有关,老百姓希望孩子能上心目中的好学校,对孩子学业上的要求高,民办学校可能会借助奥数的成绩,来筛选一些优秀学生。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数学学好,以后考大学有优势,以后选专业,就业面更广一点,这些都助长了数学培训的火爆。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来缓解。另外,我们也需要看到,教育资源的均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阶段对教育的均衡发展有不同的要求。只有社会、学校、家长,包括用人单位,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理念,建立选择性教育的理念,让不同特长、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数学培训火爆的场面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专家怎么说?

现在也是没办法,小学升民办初中,要看数学奥数成绩或者其他什么数学成绩,所以大家都去学,肯定有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但陪跑的人实在太多了,很多学生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去搞数学培训,最后得不偿失。有这些时间和精力,不如去多了解社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或者多陪陪父母。”

(唐晓武: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教授、副院长)

学数学要花大量时间,学生要全面发展,片面强调数学,肯定不合适。浙大不少同学,中学时期都参加过数学竞赛,还得了奖,但我在教大学数学时发现,搞数学竞赛的同学,在学大学数学课时,与普通同学相比,并没有什么明显差异。

(苏德矿 浙江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浙大百万奖教金获得者)

关于学而思

学而思自创了三条原则:小班教学、开放课堂、随时退费。

目前,学而思培优在全国共设立150余个教学点,分校扩展到广州、深圳、西安、成都、宁波等25个城市,并以每年三到四所的分校在增加。所授课程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语文等科目。

2010年10月,学而思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价10美元,首日大涨50%,成为国内首家在美上市的中小学教育机构。目前,好未来集团(2013年8月改名)股价已达到约80美元,总市值高达60亿美元,居中国教育行业第二。

来源: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