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均庆
2016-11-09 21:29
暨大最初的归国侨生多来自南洋,也就是今天的东南亚。事实上,如今很多暨南学子融通中外,活跃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国际经济科技合作、文化交流等多领域,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成为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促进者。
9月以来,南方日报记者和暨大师生代表联合组队,寻访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暨南校友。
“老前辈”李光前创基金,捐资4亿多新币
暨大老一辈的校友曾在新加坡叱咤商界,他们当中最著名的当属李光前。他曾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主席、星马中华商会联合会主席、新加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前身)首任校长,享有“橡胶大王”、“黄梨大王”称号。
李光前1893年生于福建南安,10岁随父去新加坡读书。1909年初,14岁的李光前因成绩优异,得到当时中华总商会会长吴寿珍的资助,到暨南学堂求学。
彼时,暨南学堂已开办两年,接受了来自爪哇等地侨生四批。李光前在暨南学堂期间,不仅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而且学习了许多新的科学知识,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深刻影响。
从1952年至今的半个世纪以来,由李光前创办的李氏基金在教育、文化和慈善领域时时出现,动用款项数之不尽,但非常低调,往往“只见其钱未见其人”。数据显示,李氏基金先后捐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世界各国的公益事业4亿多新币。
除了李光前,刘抗、盛碧珠、陈共存、庄右铭、邢济众等新加坡本地知名人士,也都毕业于暨南学堂。
校友会换新血液,成为海外的“家”
由于特殊的历史渊源,暨南大学新加坡校友会是中国大学在新加坡的校友会中历史最悠久的。据老校友回忆,早在1941年正式注册前,新加坡就有暨南校友会的组织,相关活动可追溯到1928年。当时活跃的校友包括陈万安、李光前、林邦彦、王济堂等一批本地华人名流。
新加坡校友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非常兴盛,人数发展到150多人。但后来会员老化,逐年萎缩,1990年前后会员只剩下大约50人。
转机发生在1990年中新两国建交, 1992年,两国政府间交流计划下的第一批学生来到新加坡,这其中就有暨南大学选派的15名学生。时年19岁的黄中就是这15人之一。
第一次受邀参加校友会的活动,黄中感觉“好亲切!”面对全部都是祖父母级的老校友,也让他心情有些复杂。“很多老校友在本地声名显赫,可他们对我们,却都平易随和,让人感动。”黄中说。后来,黄中成为暨大新加坡校友会会长。
在校友会1992年大事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暨南大学毕业生来新服务与进国大攻读博士学位者日众,校方并选派入学新生十五名来国大留学,彼等将来可成为本会新血,本会将毋庸为后继无人而担忧。”2007年,前会长、本地著名文化人邢济众卸下会长职务,年轻校友开始全面接班。
关注中国发展,投入“一带一路”建设
“我今天的发展多亏中国的同学帮忙,暨大对我影响确实挺大的”,林国元告诉记者。
林国元是暨大马来西亚校友会会长,他2001年毕业于暨大法学系,目前在马来西亚从事中马物流业务。他说,暨大是他人生的转折点,“现在基本上很多活动一通电话,很多校友都愿意出来帮忙,这就是凝聚力”。
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往来由来已久,在国际合作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中,融通中外、视野开阔的暨南人往往能占得先机。
从事汽车零配件贸易的何国顺毕业于暨大国际贸易专业。他说,马来西亚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国家,与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越来越多人关注和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并从中获益。
“中马合作的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广东省和马六甲州缔结友好省州、马六甲成为中国投资者的热土……”何国顺如数家珍,真切地感受到“一带一路”带来的新变化。
联合采访团成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玉玮发现,很多海外学子十分关注中国的发展和政策,希望利用中国越来越开放的潮流,发挥自己的作用,赢得更好的事业发展平台。
王玉玮认为,暨大培养的人才遍布世界各国各行各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积极角色和巨大潜能。这恰恰也是具有110年历史的“华侨最高学府”最具特色的优势。
海外印记
马来西亚有栋“暨南大厦”
“去吉隆坡,不得不去双子星塔;去吉隆坡的暨南人,不得不去暨南大厦。”暨南大厦是海外唯一一座以“暨南”命名的建筑物。
在马来西亚暨南校友心中,暨南大厦既是暨大马来西亚校友会的会所,又是身居海外的他们心灵的归宿。这栋浅棕色的小楼,坐落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朱晴溪路上。
林国元介绍,1970年2月17日,暨南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获大马政府批准注册。当时筹办校友会时,4位校友一人出1万,另外20多位凑1万,共5万马币买下了这四层排楼。
除了富有特色的楼宇外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会所入门处那橙底黑框的老校徽以及黑底黄字的校训“忠信笃敬”。在校友会几十年的老照片中,这是一个最为常见的背景。目前,这栋会所的一楼、三楼、四楼都出租经营,二楼的会所仍保留老校友们当年的布置。暨大的会员大会、招生说明会、校史图片展也在这里举办。
林国元说,校友会平时活动比较多,很多选择在校友方便的地点举行。但一直保留在这里召开每年两次会员大会的传统。
“这些年,校友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每年都能吸收几十名新校友。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几个校友可以出来叙叙旧、帮帮忙。校友会是海外暨南人的精神家园。”林国元表示。
校友故事
一家五个人都是“暨南人”
在海外,有一个特殊的暨南校友群体,他们中有伉俪校友、父女校友、姐弟校友,甚至有全家都是暨南人的。
作为归侨子女,翁莉娟暨大84级生物系环境生物专业的校友。她在暨大读书期间认识了现在丈夫梁佳。1992年、1993年,夫妻两人先后到新加坡留学,之后便在新加坡定居。
“我们一家都是暨南人。”翁莉娟说,梁佳是暨大83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爸爸是医学院教授,妈妈是化学系的老师,姐姐是历史系毕业的。“暨南”二字对她而言,蕴含着更多更深的情感,有母校情、家国情,还有浓浓的亲情。
新加坡校友会副会长何宝丰,2009年把女儿送到暨大外语系读书。“母校培养了我。我就跟女儿说,你要不也去爸爸读过的大学念书吧。没想到女儿挺感兴趣的,就这样去了暨大。父女变成了校友。”何宝丰对暨南母校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这种情景,林国元在招生宣传时深有感触。他说,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身边如有暨大校友,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咨询。去年招到一个学生,一问,原来他的阿姨和舅舅在暨大读过书。马来西亚本地招生时的最高记录,是一家有五人读了暨大。
寻访手记
暨南人,一家人
穿透110年的历史,“暨南”二字把很多本无任何联系的人,牵连在了一起,成为“一家人”。即使老一辈的校友已经离去,但他们对暨南的爱早已成为一种传承。就像新加坡校友谢联所说,“老一辈对暨南的热诚,一次次打动我们年轻一辈,让我们深深明白和感受暨南情的分量”。
这一家人既相聚一地,又绵延四海。暨南学子遍布160多个国家,目前在全球有110多个校友会。各地暨南人聚于当地校友会,同时和其他暨南人也时刻相连。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校友会一直交好,中秋、春节等活动经常两地一起举行,美国南加州校友会还曾与新马校友会举办联谊活动。
这一家人,血脉相连,情同手足。新加坡校友会副会长何宝丰是78级物理系的学生,时隔30余年,他的女儿2013年也从暨大毕业;84级校友翁莉娟与先生在暨南园相识相爱,先生的父母也是暨南人。马来西亚校友陈星的公司里,有好几个员工是暨大校友。马来西亚校友会会长林国元与校友会几乎所有成员打成一片,对即将入学的16级小学妹十分照顾,其实仅仅只是见过一次面,却像世交般默契和熟悉。
这一家人,始于暨南,遍布于世界各地,从事着各种职业,甚至说着不同语言。但是在人群中你仿佛就能一眼看出,他和你有着无言的牵连。那是流淌在记忆里的暨南情怀,是铭刻在血液中的暨南精神。
【采写】记者辛均庆 暨南大学师生王玉玮 李伟苗 蔡青
【摄影】肖雄
【统筹】梅志清 麦尚文 刘江涛 严亮
【执行】陈枫 吴少敏 陈文举 苏运生 王辉 曾妮
【校对】蓝淑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