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30人保研成功,但最牛“学霸班”真值得羡慕吗?

中国青年报  2016-11-09 18:09

近日,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17年研究生推免工作陆续结束。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菁英班里30名同学全部保研成功,北大、清华、复旦、厦大、武大、南开、中科院系统,几乎把国内顶尖名校都数了一遍,是名副其实的“学霸班”。

近些年频繁有各种“学霸班”“学霸宿舍”爆出。学习好当然值得称赞,只是,换个角度想想,“学霸”真的是大学的终极诉求吗?最牛“学霸班”真值得羡慕吗?


卢嘉锡化学菁英班是郑州大学2012年与中科院化学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共建的,“菁英班学生的选拔异常严苛,第一个学期成绩在全年级前30%的学生才能申报,要能接受全英文教学,怀有科研追求,还要通过专家教师的严格面试。”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冯慧说。

除了辅导员和班主任,学院还创设了导师制。3年时间,菁英班学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24篇,其中16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实验邀请赛上,他们又拿下了3个奖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霸班”,全班31人都上研

无独有偶,近些年,“学霸班”频现。

今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一个班的31名同学全部考上了研究生,其中有20人被保送到清华、中科大、中科院等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8人赴法、美、德等国留学,这个班可以被称为最牛“学霸班”了。

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方介绍,空间科学实验班是2013年学校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时,从全校大二学生中选拔组建的本科教学班。能上这个班的学生不仅成绩优秀,而且人人都有很强的个性。对于当初选择放弃原有专业转而学习空间学科,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

“学霸班”是尖子生扎堆后的一种必然

当然,每一位“学霸班”的同学通过自己踏实的努力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都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学霸班”就如此值得羡慕吗?“学霸”是我们教育的终极诉求吗?

“最牛班”不断吸引人们的眼球,甚至不乏一些极端的做法,把学习拔尖的学生集中到一个学校、一个班、一个宿舍,于是“最牛学校”、“最牛宿舍”、“最牛班级”也就成了意料之中。

30人全部考上研究生的“学霸班”是无法成为常态而被其他学校或班级所效仿的,对学生如何学习,对班级如何管理,对学校如何参考等,只能是不断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才能够做到。

优等生、优质师资等的过分集中,不但有违教育公平,也是功利主义教育观的体现。其导向带来的只能是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不是衡量一所学校或一个班级办学成功的唯一标准。而且,这只是考试上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它在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面就成功,更不意味着在素质教育等方面也成功。

学霸班过早限制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高等教育毕竟有别于中小学教育,从高考开始就带有强烈的选拔和淘汰指向。为有专长的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大学的自主权利。因此,教育管理部门没有过多干涉高校组建“学霸班”的做法。但是,“学霸班”未必就是合理的。

大学有责任为所有学生提供充分和公平的教育资源。一些学校从功利角度出发,对新生进行二次选拔,组建“学霸班”,实质上是重新分配教育资源,让“好学生”享受更多资源。优质资源只能满足部分学生,一方面与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理念有关,另一方面也暴露了高等教育资源总体上仍然存在供需矛盾。

批评现有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不是说高校不能以较高标准培养部分学生,也不是说高等教育资源分配要搞平均主义。让优秀学生获得更好的机会,比如较早地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首先要秉持开放态度。在新生入学初就搞选拔,控制“学霸班”名额,明显有悖于开放。大学新生的志向还不确定,成绩好的学生未必有科研兴趣和能力,而成绩一般的人也许恰恰更有科研潜力。

大学完全可以在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科研项目要求上提供不同方案,让学生自主选择,多作尝试,以后期淘汰的方式自然地分流学生。同样一门专业课程,可以设置不同的难度,可以区分英语教学和汉语教学,只要学生能通过期末考试即可。同样,如果大学科研项目、实验室要吸纳本科生,也不妨采取开放态度,由科研项目的主持教师决定设置怎样的标准、吸纳怎样的学生。

大学的意义在于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可能。大学设置“学霸班”的做法,就是从学习资源上限制了人的可能性。这不是什么高明的做法,更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只有为所有学生创造开放的机会,大学教育才能保持生机,学生的竞争也才是公平和富有活力的。

编辑 葛政涵
相关新闻